APP下载

论“二拍”中的动量词“次”和“回”

2012-04-29何青霞尉春艳

现代语文 2012年2期
关键词:数词补语量词

何青霞 尉春艳

摘 要:明代专用动量词中的同义计数量词“次”和“回”的使用情况不同,本文在对“二拍”中的动量词“次”和“回”作穷尽式描写的基础上,比较了两词的异同,并通过历时比较揭示其发展规律,试图解释其原因。

关键词:动量词计数动量词短时量词次回

一、引言

《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作家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作者凌檬初生于1580年,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初刻”与“二刻”写作年代明确,分别完成于1627年和1632年。作为拟话本,“二拍”的语言接近口语,所以“二拍”是研究明末清初语言的重要资料。本文对“二拍”中专用动量词“次、回”进行穷尽式描写,作出数量上的统计,比较计数动量词“次”与“回1”的使用情况,同时通过历时比较,试考察“回1”衰退而“次”成为通用动量词的原因。

二、“二拍”中的 “次”和“回”

计数量词,是单纯计量动作频次的动量词。在现代汉语动量词系统中,单纯的计数量词有两个,一个是“次”,一个是“回”,二者属于同义动量词,郭先珍的《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解释“回”“相当于‘次”。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二拍”中的“回”作为动量词既能表动作频次,又能表短时量,所以在分析时把“回”的这两种用法分开描写,表动作频次的写作“回1”,表短时量的写作“回2”。

“二拍”中的动量词“次”共出现81例,“回1”共出现25例,下面分别从适用对象、句法功能、组合情况几个方面对两词进行描写。

(一)适用对象

【次】

从适用对象来看,“次”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下面分类列举:

1.言说类

共有9例。比如:

(1)只得三回五次回说:“不在家,待归时来讨。”(《拍案惊奇》卷十五)

(2)几次劝取丈夫,他只不听。(《拍案惊奇》卷十六)

2.视觉、相会、探访类

共有9例。比如:

(3)只有主翁与小娘子,日日来看一次,别无人敢进来。(《拍案惊奇》卷十八)

(4)前后也曾会过五六次面,只是一揖之外,再无他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5)論来初次拜谒,礼该具服。(《二刻拍案惊奇》卷八)

3.行走类

共有15例。比如:

(6)往返两三次,妇人不肯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7)同父将马三跃,马三次退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8)似此两三个月中,往来了几次。(《拍案惊奇》卷十六)

(9)自实枉自奔波多次,竟无所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

4.暴力、不良行为类

共有6例。比如:

(10)把连次被拐,今在山东回来之由,诉说一遍。(《拍案惊奇》卷十九)

(11)说那莫翁与双荷偷了几次,家里人渐渐有些晓得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12)带水带浆的羞辱毁骂了儿子几次。(《拍案惊奇》卷二十)

5.心理、精神、生理状态类

共有4例。如下:

(13)三夫人哭得昏晕了数次。(《拍案惊奇》卷九)

(14)师父受惊多次,不敢进大娘的门了。(《拍案惊奇》卷十七)

(15)少顷之间晕绝了数次。(《拍案惊奇》卷十八)

(16)抚尸恸哭,几次哭得发昏。(《拍案惊奇》卷十六)

6.意愿类

只有1例。如下:

(17)屡次要来探访仁兄,只因山寨中多事不便。(《拍案惊奇》卷八)

7.派遣、使令、请求类

共有10例。比如:

(18)虽是寄了一两番信,又差了一两次人,多是不尴不尬。(《拍案惊奇》卷二十五)

(19)前日杜家求了几次,员外只是不肯。(《拍案惊奇》卷三十六)

(20)前日也曾央我们几次,我们没一个肯替他说,他只得自来了。(《拍案惊奇》卷二十四)

8.给予、索取、拒绝类

共有7例。比如:

(21)日给冷水一次,待交秋再作理会。(《拍案惊奇》卷二十)

(22)马员外嫌他家贫,几次回了。(《拍案惊奇》卷三十六)

(23)卫朝奉见头次索价大多,故作难色。(《拍案惊奇》卷十五)

9.与饮食有关的行为

共有2例。如下:

(24)两三次汤送到,只得主人自家请过吃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

(25)若只是买糖,一次便了,为何这等藤缠?(《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

10.科举类

共3例。如下:

(26)累随计吏赴南宫春试,屡次不第。(《拍案惊奇》卷二十九)

(27)又应过两次举,只是不第。(《拍案惊奇》卷四十)

(28)屡次科第,不得中式。(《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

11.动物的有形动作类

只1例。如下:

(29)不觉邻鸡已报晓二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

12.有无类

共4例,比如:

(30)松了一次,便有十次,(《拍案惊奇》卷十三)

(31)是一番另结一样,再没一次相同的。(《拍案惊奇》卷十九)

13.其他。共10例。

这些例句中的动词不好分类,统一列在这里,包括“降神、干、做、满、许”等动词。

通过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二拍”中的动量词“次”的适用范围相当宽泛,几乎各种类型的动词都可以用“次”来称量了。

【回1】

在“二拍”中,“回1”只出现25例,适用对象的范围很窄。仅适用于言说类、视听类、暴力类、(心理、精神、生理)状态类、饮食类。言说类中用法比较单一,只是与动量词“次”组成并列结构后一起称量某言说动词,如“三回五次”“两次三回”等。还有一类都和“取笑”搭配,如“取笑了一回”“取笑他一回”“取一回笑话”。另有8例都是诗句中的用法,而且只有“几回”“这回”两种格式。如“几回暗里添惆怅”“这回陡遇主人翁”等。其他的适用对象只有一两例,这里不再列举。

(二)句法功能

“次+数词”构成的动量短语能作多种句法成分,但主要集中于补语和状语,还能作定语、宾语、谓语、主语,而“回1+数词”只能作状语和补语。为了清楚地比较,我们看下表:

表1:“次”与“回1”句法功能比较表

作状语 作补语 作宾语 作定语 作谓语 作主语

动+补 动+宾+补 动+补+宾

次 29 28 6 5 6 3 2 2

回1 13 8 3 1 0 0 0 0

1.表中“次”作宾语时有一例是作介词宾语。如:

(32)我也觉得有些异样,决比前几次不同。(《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2.“二拍”中的“次”不仅出现频率多于“回1”,且语法功能更加多样化,构成的动量短语几乎能作各种语法成分,而“回1”句法功能则比较单一。两词都有“动+宾+补”和“动+补+宾”格式,比率也大致相同,“动+宾+补”稍多于“动+补+宾”。

3.“次”作状语比率为35.8%,作补语比率为48.1%;“回1”作状语比率为52%,作补语比率为48%。说明当时动量短语作状语和作补语的功能不相上下,这一点与现代汉语动量短语主要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不同。

4.金桂桃在《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中提到“动量词‘次构成的数量短语到了清代,在继承明代用法的基础上,出现了作主语的用法。”意思是说明代“次”构成的数量短语还没有作主语的用法。而“二拍”中有两个作主语的例句,分别是:

(33)来一次,一次如此。(《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34)若只是买糖,一次便了,为何这等藤缠?里头必有缘故。(《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

由此可以说明至迟到明代末年“次”构成的动量短语已经开始能作主语了。

5.“次”构成的短语出现在处置式和被动式的句子中。如:

(35)富翁大恸,把连次被拐,今在山东回来之由,诉说一遍。(《拍案惊奇》卷十九)

没有发现“回1”用在这两种句式的用例。

(三)组合能力

1.“次”可以和多种数词组合,不限于“一”,如“几、三、两、二、屡、数、十、三五、五六”;而只发现“回1”和“一、几”两数词组合的例句。

2.“次”可以和方位词“下、前”组合;没有发现“回1”和方位词组合的用例。

3.发现“回1”和指代词“这”组合的用例5个,且都是在诗句中出现。如:

(36)思量拨草去寻蛇,这回却没蛇儿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只发现“次”和指代词“每”组合的例句。

4.有多例“次”和形容词、副词、词缀组合的句子。如:

(37)卫朝奉见头次索价大多,故作难色。(《拍案惊奇》卷十五)

(38)孙小官不离左右的踅了好两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

这一用法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好”作为副词只能用在数量词、时间词或形容词“多、久”前,数词限于“一、几”。(吕叔湘,2003)

(39)富翁大恸,把连次被拐,今在山东回来之由,诉说一遍。(《拍案惊奇》卷十九)

(40)你初次降神,必须露些灵异出来,人才信服。(《拍案惊奇》卷三十九)

这里和词缀“初”组合的用法已经同于现代汉语。

“回1”没有以上这些用法。

5.“次”出现了9例与其他量词组合成复合量词的用法,其中8例和量词“更”组合成“更次”,和量词“把”组合成“次把”的用法有1例。“回1”没有这种用法。

6.“次”和“回1”都有一些并列结构的固定格式如“三回五次、两次三回、两次三番、三回两转”。

(四)“二拍”中“次”“回1”用法小结

对于两个同义动量词的使用情况在出现频率、适用对象、句法功能、组合能力几个方面的比较看表2:

表2:“二拍”中“次”“回1”用法比较

出现频率 适用对象 句法功能 组合能力

次 81 言说、视觉、相会、探访、行走、暴力、不良、(心理、精神、生理)状态、意愿、派遣、使令、请求、给予、索取、拒绝、饮食、科举、动物的有形动作、有无、降神、干、做、满、允许 作状语、补语、宾语、定语、谓语、主语 数词、方位词、指代词、形容词、副词、词缀、复合量词、固定结构

回1 25 言说、视听、暴力、(心理精神、生理)状态、饮食、取笑、诗句中 作状语、补语 数词、指代词、固定结构

由表2可以看出两个量词的相同用法:

1.都能用于言说、视听、暴力、(心理精神、生理)状态、饮食类的动词。

2.都能作状语、补语。

3.都能和数词、指代词组合,都能用于固定结构中。

不同用法:

1.“次”的出现频率明显地多于“回1”。

2.“次”的适用对象宽泛,“回1”的适用对象狭窄,用法较凝固,在诗句中的用法单一,只有“几回、这回”两种组合,并且都出现在诗句开头。

3.“次”能作多种句法成分,“回1”只能作状语和补语,功能比较单一,虽然两词都能作补语和状语,但又有区别,“次”作状语比率为35.8%,作补语比率为48.1%;“回1”作状语比率为52%,作补语比率为48%。“回1”作状语的用法多于作补语,“次”作补语的用法多于作状语。

4.“次”的组合能力更强,“回1”组合能力差,格式相对较凝固。

三、“二拍”中“次”强“回1”弱的原因探析

由表2可以看出“二拍”中在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时,“次”是一个比较通用的动量词,而同义的“回1”用法很受限制,适用面狭窄,下面我们从历时角度看一看这两个词的发展情况。

动量词“回”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当时使用不广,几百年间发展很快,至唐代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通用量词,在《全唐诗》中出现次数333次,占第一位。据金桂桃考察,“回1”在宋代达到全盛状态,元代开始迅速衰退,至明代衰退之势停止,清代又略有回升。现代汉语中它的用法也没有回到唐宋时的强势,使用很受限制。

“次”作为动量词由“位次”义引申而来。南北朝时已有用例,唐宋开始持续发展,元代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明代就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许多用法已与现代汉语一致,在现代汉语中,“次”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动量词。据刘街生对近三千个专用动量词用例的统计考察,动量词“次”的出现频率占了40℅,而“回”只占总用例的大约6℅多一点。

我们考察的“二拍”中“次”与“回1”的用法基本符合金桂桃的描述,即“二拍”中“次”已发展得相当成熟,而“回1”几乎衰退到极点。

考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元代“回”发展出表短时量的用法,相当于表时间的动量词“会”。“回”的这一用法迅速发展,到明代远远超过了表动作频率的用法。我们把“回”表短时量的用法用“回2”表示,并统计了一下在“二拍”中它的使用情况。“二拍”中“回2”共出现96例,作状语1例,作补语95例,用于“把”字句1例,带词缀“儿”1例。如:

(41)大家笑了一回。(《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

(42)把性定一回,重把经念起。(《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

(43)白日里鬼胡行,这回儿不见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回2”的迅猛发展使“回1”的适用范围变得狭窄起来。葛本仪在论述词义的演变规律时,谈到一个词分化出新义后对词义系统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二个方面是新义产生后,促使某些旧词义的指称范围和内容发生某种情况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旧词义指称范围和内容的扩大或缩小。动量词“回”的发展正是如此,表短时量的用法产生后,原来表动作频率的用法发生改变,范围缩小了。至于到清代“回1”略有回升,可能是因为“回2”的使用频率在清代开始下降,直至现代汉语中这一用法消失,因为同样表短时量的动量词“会”迅速发展,占了优势,所以同义的“回2”走向衰退,一些称量对象开始重新为“回1”所用。

(二)动量词“次”的迅猛发展与它自身的特点有关,它的原义本身含有“次序”义,故虚化为动量词后就专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语义较为单纯,对所量动词的语义要求不高,相应地能适用的动词类别就丰富。而“回1”产生之初语义也较单一,所以在唐宋时成为通用动量词,元代产生了表“动作持续时间不长”的语义后,“回1”迅速衰退,而语义一直单纯的“次”迅速发展,代替“回1”成为了通用动量词。只要是需要表达动作的次数,基本上都可以用动量词“次”称量,如在“二拍”中几乎所有行走类动词都用“次”称量,而完全不用“回1”。可以用“回1”称量的动词,多数也都可以用“次”代替。

(三)从句法功能的角度看,“次”的用法更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二拍”中“次+数词”作补语的用法多于作状语的用法,而“回1+数词”作状语的用法多于作补语的用法。多状少补与汉语动量词朝多作补语发展的方向相悖,“次”多补少状,基本是顺应汉语动量词的发展规律的。

四、结语

“二拍”中的计数动量词“次”和“回”呈现出“次”强“回”弱的局面,在使用频率、适用范围、句法功能、组合能力方面有很大差距,“次”已经成为一个通用动量词,在唐宋时期一度强盛的“回”则衰退到了极点。究其原因,“次”的强盛与它自身的特点有关,最重要的是它的发展符合汉语动量词的发展规律,而“回”的衰退则与元代新发展出表短时量的用法有关,同时违背动量词多补少状的发展规律也是一个深刻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美兰.论《五灯会元》中同形动量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2]王绍新.从几个例词看唐代动量词的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7,(2).

[3]高文盛.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其运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刘街生.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语言研究,2003,(2).

[5]孙欣.明代四大传奇量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金桂桃.宋元明清動量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11]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2]叶桂郴.《六十种曲》和明代文献的量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何青霞 尉春艳河北承德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067000)

猜你喜欢

数词补语量词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数词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量词歌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