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歌调式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2012-04-29淳于步
淳于步
摘要:雷公山山高林密的“喊山调”或“过山调”,南宫山高谷深大风呼啸的“高坡调”或“穿堂调”,清水江中游十里长滩的“临水调”,番召在大山中间夹着的一群平缓小馒头山的“回旋滑调”,无不透露出这些区域的苗族同胞与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揭示了这个民族非常独特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我们从音乐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关系入手,走出另外一条剖析苗族为何如此依赖自然、崇拜自然的蹊径。
关键词:苗歌;调式;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2-0115-11
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有这样一个可称为定式的东西:即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其民歌的调式基本一致。如陕北的“信天游”,从其调子和演唱风格来看,有明显的黄土高原东部,蒙古草原南边,沟壑纵横,牧草不算肥美,人们以半牧半农的生活不够富足又渴望寻找新生活新情感的生活状态特色,调子中有一股凄婉回旋的味道。无论是以“走西口”为主题的还是以“情歌”为主题的,都离不开这种感伤的情绪。但这种感伤的情绪在纯粹的记谱中是无法体现的,在纯粹的歌词记录中也难得完全读到,只有陕北地道的民众,才能真正演唱和传达出这种情绪。那么“调式”在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概念:一、音乐概念的调式(mode),若干高低不同的乐音,围绕某一有稳定感的中心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称为调式;二、音乐人类学的概念的调式,某一特定生态环境中的族群,在若干高低不同的乐音中,习惯地围绕某一有稳定感的中心音,演唱出具有这个特定生态环境和族群特定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哲学、美学及人文的原因,它的发生和发展是这个生态环境中的人,历史的、思维的、美学的、个性的和人文的综合表达。
因此,“调式基本一致”在音乐人类学的范畴里就有着这样几方面的内涵:其一、经过多年来本区域内传承人的演绎和提炼形成比较固定的曲子,而歌词内容可以任意表达;其二、即使是在同一区域里两个比邻的小环境中的同一民族,其歌调也只是相似而不等同,这个区别从民歌的谱子中很难区分,而是从演唱韵味中才能体现,它带有强烈的生态环境特点。这在黔东南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