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位一体多方联动强势推进均衡发展

2012-04-29丁卫泽罗永平

现代教育技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职能高校

丁卫泽 罗永平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教育技术机构面临着新的职能定位。文章通过对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的考察,提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机构应该是肩负建设、服务、管理、教学和科研五大职能的综合性机构。其中,建设与服务是立身之本,是基础;教学与科研是强身之路,是两翼;管理是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推手,是龙头。夯实基础,强壮两翼,抓住龙头,五位一体,均衡发展,才是高校教育技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技术;管理;职能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60-05

南通大学是2004年由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和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合校初期,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提出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教育技术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工作的顶层设计,在机构设置、资源整合、组织领导、政策制定等方面科学规划,组建了大型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推广的专门机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设教育技术教研室、网络技术部、信息资源部、教学技术部、计算机公共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中心、一卡通管理中心、校园电视台(筹),另有办公室和考试培训部两个内设机构。近年来,中心紧紧跟踪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新趋势,牢牢把握学校发展的大局,把中心的工作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以学校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的建设,积极构建“建设、服务、管理、教学、科研”五位一体的信息化工作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1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中心荣获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称号。

一建设一工作的基础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南通大学始终坚持科学论证、慎重决策、统筹兼顾、量力而行、合理投资、注重效益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正确处理硬件和软件、局部和整体、重点建设和基本保障、分步实施和一次到位的关系,取得良好效果。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校园网建设体现了自主、创新、节约、高效的特色。

自主指的是适当借鉴和借助外界的技术支持,自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校园网,三校区所有楼宇(包括学生宿舍)网络全部接入校园网,由网络技术部独立维护运行,保证中心在学校信息化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创新体现在南通大学独特的校园网拓扑架构上。整个校园网由教学科研、学生宿舍、无线、图书馆、一卡通、财务六大子网组成。各子网核心双链路上联校园网双核心,形成了一个纯路由、可根据目标进行有效负载分流的骨干网,各子网独立运行,互不干扰,安全、稳定、高效。

说节约,是因为面对光缆总长达120公里、信息点数4.64万个、入网计算机达2.7万台的校园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全面管理、全时维护、服务到端,每年为学校增收节流数百万元,实现了以网养网。

高效体现在校园网的全面覆盖。近两万台学生计算机在学生公寓接入校园网,校园网电信、移动、教科网三个千兆出口,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全校师生可以在三校区任何地点无线上网。学校为每位师生免费开通了50-500M的邮箱和网络存储空间,目前网络注册用户和邮箱用户近四万。

此外,以校园网为依托建设起来的校园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多媒体教室网络监控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无不体现了自主、创新、节约、高效的特点。

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心配备了十余名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美术学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培训、指导、协助教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把学科教师的专业优势和中心人员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对选送参加省、国家精品课程遴选和省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的作品,中心都要派专人参与课程网站建设和多媒体课件修改,取得良好效果。如2011年度江苏省高校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中,我校是唯一一个报送课件全部获奖的高校。中心已成为全校教师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科研的强大技术支撑,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彰显了中心的能力,体现了中心的价值。

在资源管理上,中心建立了以公共资源为基础、精品资源为示范的资源架构,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科学管理与有效共享。

(1)网络课程平台:2006年学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购置了Blackboard网络课程平台,学校立项建设的全部课程在规定时间内实现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上网,边建设、边使用,使学生尽早受益。中心定期在学校教学工作例会上通报课程建设进展,在课程建设经费管理上,先拨付启动经费,定期检查,根据进展情况追加投入。学校鼓励教师自主建设网络课程,规定各级精品课程均从自建课程中逐级遴选产生,从而对课程建设实行动态化、网络化、透明化管理,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自建、校、省、国家四级立体的、分层递进的精品课程体系。目前,在BB平台内的教师自建课程已达五百多门,加上引进的国家精品课程,学校网上课程总数已达千门。近年来,对课程建设检查的重心逐步由开发向应用转变,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由注重资源容量向注重资源利用转变,着重检查课程的点击率和师生网上交互情况,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课件共享平台:中心建立了“南通大学课堂教学课件资源共享平台”,每年立项资助50门校级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在平台上开放共享,并从中产生参加江苏省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遴选的课件。三年来,已获得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在共享平台中,根据获奖级别或遴选级别,标记了课件推荐星级和下载排行,鼓励下载共享。

(3)网上视频点播。学校VOD点播系统同时提供专业教学录像点播和文艺录像点播,满足2000个计算机终端同时在线点播。每年上传各类视听资源3000多部,系统平均月点播量超过100万次。此外,中心将拍摄的各类专家报告、名人讲座、论坛、比赛、晚会实况以及制作的大量教学片、专题片、教学科研成果申报片、宣传片等上传到VOD点播系统,供学生业余时间观看,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丰富校园文化,开阔学生眼界。

(4)教学录像播放。学校建设了覆盖三个校区食堂、卫生所和教室的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可以同时传输18路电视信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登记播放教学录像或转播40路卫星电视。学校在各校区建有教学音像资料室,备有大量CAI教学课件和录像,供师生借用。电视系统和校园网联通,师生可以在校园网终端收看18路电视节目。

(5)教学专题网站。学校提供网络空间,鼓励教师围绕

特色学科或特色研究建设专题网站,如“张謇研究”、“楚辞研究”等。利用主题网站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

除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外,学校还积极引入外部优质网上学习资源,如“英语在线”、“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系统”、教育部信息技术培训系列教程等,形成完善的数字教学资源体系。

二服务一工作的根本

服务是教育技术中心的立身之本。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服务,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信息化服务工作主要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语音室、一卡通、校园电视、校园广播、学术报告厅、外语调频电台、校园视频监控等教育技术和信息化设施的维修维护。中心制定了挂牌上岗、首问负责、服务反馈、故障限期排除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设立了投诉热线,接受服务对象监督。通过主任接待日、开放日、座谈会、行风监督员等,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服务规范》中,公布了十四个服务项目的服务范围、服务对象、责任人、联系电话,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条件制定了工作流程。

理顺了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报修流程,实行教室管理员、现教中心维修人员、专业公司三级维修体系,最大限度地方便教师,提高效率。在节假日对多媒体教室设备进行集中检查与维修,提高了多媒体设施的完好率;平时做到一般故障随时排除,上午故障中午排除、下午故障晚上排除,大部分故障不过夜。中心建设了多媒体教室监控平台,全校三百五十个多媒体教室分批接入监控平台,可以进行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故障的远程修复。

计算机公共机房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3小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学院计算机公共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为各类计算机考试提供稳定的考试平台,每年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省成人计算机统考、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已经成为例行工作,积累了各级各类计算机考试的技术和经验。

网络技术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校园网进行全面监控,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开发了网上报修系统,用户可远程报修。

三管理—一工作的龙头

多方联动、强势推进是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鲜明特色,这种强势推进,来自于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和全校教职工层面。其背后有健全的管理体制、良好的运行机制、和谐的工作合力做支撑。体现在多种方式的推进手段上。

1.健全的管理体制

学校党政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高度重视,在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各种场合反复强调教育技术工作的重要性,并给予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的支撑。为了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总体规划、阶段建设方案。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科研、财务、基建、后勤、宣传、安全、图书馆的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对信息化技术方案进行把关。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中心主任兼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秘书。这也实际赋予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宏观行政管理职能。

2.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们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开好三个会议、建立三支队伍来推进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工作。

学校制定了《信息化建设验收规范》、《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校园网信息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以制度保障教育技术工作,不因外界形势变化和内部人事变动而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如在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应用上,教务处负责抓两头(立项和验收),中心负责管中间(过程管理):在新建楼宇网络建设上,中心负责抓两头(设计和验收)、基建处负责管中间(建设过程管理)。

在学校层面,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推广主要通过信息化工作例会、教学工作例会和学生工作例会来贯彻。信息化工作例会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持,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校长和各学院、部门分管信息化工作的负责人参加,会议传达国家、省有关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政策、要求,总结学校信息化阶段工作,布置下一阶段工作;在教学工作例会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通报网络课程建设、多媒体教学情况和存在问题,对学院提出教育技术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学生工作例会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通报学生信息化学习、生活的有关情况和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布置相关工作。

在部门层面,主要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和新闻报道员队伍来落实具体工作。信息管理员负责二级单位网站的日常维护,网络管理员负责本单位网络维护、故障排除等,新闻报道员负责本单位的新闻照片拍摄和新闻报道。中心定期举行工作会议和业务培训,举办二级网站评比,年终对三支队伍进行评优评奖,形成了信息化工作的基层网络。

3.和谐的外部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政策制定、基本建设、设备添置、教学运行、后勤保障等。学校各部门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均给予支持和配合。如人事处在教师考核政策中规定电子音像教材和文字教材同等对待;教务处从教改课题经费中单立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专项经费,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课题招标、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财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在经费预算、设备购置中优先保障教育技术公共设施建设;基建处在基本建设中充分考虑、采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议、方案;后勤处、后勤集团为教育技术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服务:各教学单位把教育技术推广作为常规工作,在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资源建设、学院网站建设与运行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

4.综合的推进方式

近年来南通大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教育技术工作:

(1)制定标准。《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评价标准》、《校园网信息管理规范》、《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网络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文件规范了教学、评比工作。

(2)课题立项。学校每年从教改经费中单立五十项校级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予以资助研究,组织、鼓励教师申报校外各级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并给予经费匹配。近三年,共获得二十多项省级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3)课件评比。学校每年组织校内多媒体优秀教学课件评比,并在此基础上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课件评比,课件获奖与教学研究获奖同等对待。提高教师制作课件、制作精品课件的积极性。

(4)技术培训。南通大学已经形成了以在线研修为主体、课题任务为驱动、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作品评比与能力培养互相促进的综合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学校建有教育技术研修网,提供了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和工具软件的视频教程,供教师随时随地在线学习;中心对于立项的多媒体课件、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培训以受训者上交的作品为案例,分析作品设计与制作优点与存在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受训者根据要求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需要时中心提供个别辅导,

作品合格即培训考核合格。这样的培训模式成功地化解了以往教师培训中比较突出的工学矛盾,培训的个性化与针对性强;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结果可测;培训效果明显。

5.不懈的内涵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一支充满活力的教职工队伍,90多名职工中,有教授2人,副高职称者8人,中级职称者26人,半数是近几年进校的硕博士研究生,如何把他们管好、用好、培养好,是一个重要课题。

建立一支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和一支技术精湛、乐于奉献、善于沟通的专业技术队伍是中心内涵建设的基础,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充分发挥部室主任的作用,使其在行使事权、财权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定期对部室干部轮岗锻炼,提高干部的统筹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中心安排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对青年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技能的辅导;鼓励职工在职攻读博硕士学位,并给予学费、差旅费、资料费等补贴,取得学位者给予奖励;把业务骨干推向各级各类学术团体和行业协会,努力打造出一支在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和信息化技术等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队伍。中心充分发挥部室主任的作用,部室负责人具有相应的事权、财权,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心定期召开由各部室主任参加的中心办公会,办公会有三大主题,一是总结两周来的工作、布置下一阶段工作、协调各部室工作;二是传达各级会议精神、通报当前形势、宣传工作理念;三是讨论中心发展重大事项、通过中心各项规章制度,民主决策。

四教学一工作的出路

为了稳定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扶持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心与教育科学学院一起探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共建模式,取得良好进展。中心主任兼任学校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教育科学学院配备一名副教授协助学科建设工作。中心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学科建设积极提供教师、硬件条件和经费支持,中心教师在学院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模式既促进了中心教师的发展,也扶持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在学院与中心共同努力下,教育技术学专业由原来的弱势专业发展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也顺利获批。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性强,中心发挥自身优势,和教育科学学院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心业务部门作为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学生在中心的各个岗位上轮转见习与实习。双方还共同建立了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导师制,中心有17位教师受聘为实践导师,每位实践导师带有各年级的学生6—10人,导师负责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环境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此外,中心拨出经费支持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发展、专业与学科建设以及学生培养。中心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对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就业予以支持。事实证明: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业务工作与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有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培养“适销对路”的教育技术人才,坚持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整合高校教育技术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五科研一工作的翅膀

我们努力建设研究型中心,坚持以科学研究促进中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中心内涵。中心专设教育技术教研室,负责中心的科研规划与管理。制定了《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科学研究整体规划》、《科技工作管理及奖励条例》以及《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和激励教职工立足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并鼓励教职工根据自身学科专业背景和研究兴趣爱好,组建科研团队,形成科研合力。

中心实行科研奖励政策,鼓励教职工积极争取课题,多出成果;安排教职工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提高学术水平,扩大教育技术中心和学校的学术影响。为鼓励职工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中心科技创新考评小组每年对职工应用于工作的小发明、程序软件等进行考评,给予奖励。中心对教职工主持的纵向项目配套研究经费。对于教职工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中心除予以版面费补贴外,还颁发奖金。

在积极的科研政策引导下,近三年来,中心教职工获中心科技创新奖励10余项;在各类核心与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EI收录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6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改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

六思考

总的来看,健全的管理体制、良好的运行机制、充足的经费保障、和谐的外部关系是教育技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适用的规章制度、严谨的工作流程、精湛的技术水平是教育技术工作取得成绩的内部要素;不断创新的工作理念、勤奋进取的开拓精神、全体职工的无私奉献是教育技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上述条件具备则教育技术兴,反之则衰。近年来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被兼并或撤销,有的虽机构尚在,但形同虚设,有的则站稳脚跟,蓬勃发展。考察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变化,那些被兼并或撤销的单位,一般都是忽视职能定位,其功能可由其他部门代替或化解;而那些蓬勃发展的单位,都是职能定位准确,富有活力,不断进取,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正面临“弱者淘汰,适者生存,强者发展”的考验,它的职能定位要与时俱进。结合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实际,我们认为类似的综合性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该是肩负建设、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五大职能的综合性教学和管理机构。五大职能中建设与服务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的立身之本,是基础;教学与科研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的强身之路,是两翼;管理是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是龙头。只要夯实基础、强壮两翼,紧抓龙头,五位一体,均衡发展,就会迎来教育技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学校历史与现实情况不同,内部结构与外部条件各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来指导和评价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建设和运行,各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寻求发展。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经贵宝处长的话对我们探索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建设和运行机制或许具有启发意义,那就是“以作为保地位,以规划定地位,以应用提地位,以宣传叫地位,以项目捍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何晓青,柯和平,高校三级资源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0,(3):72-75

[3]丁卫泽,吴延慧,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9):64-69

[4]李红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00-103

[5]丁卫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6-19

编辑:李原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职能高校
职能与功能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