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的意义

2012-04-29郭平

青春 2012年2期
关键词:郭平巴厘苇子

编者语: 《青春》素有“为无名者铺路,甘当文学青年人梯”的传统,我们希望通过新设《小说课》栏目,推动青年的小说创作。

我们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小说家郭平担纲该栏目主持,以“小说课”的形式陆续刊出一些新人新作,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共振,使得更多热爱写作的青年有交流的机会,开垦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主持人简介:

郭平,江苏镇江人,1962年生于山东济南,1980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著有《后来呢》、《投降》、《古琴丛谈》、《魏晋风度与音乐》、《巴厘巴厘》、《印尼叙事》、《鸿泥阁藏瓷》、《没有脸的诗集》等。

学生们常常会问起小说和散文的区别,我的答案有时这样有时那样,没有定规。小说和散文通常都是人生经验的重温,比较起来,散文大概更多的是重温,是此刻情怀对过往经验的模拟,而小说不仅于场域的宽阔和细节的丰富性方面更饱满,且更多新的发现。可以说,小说对于经验更具有发展性。

老话说,美是发现,而小说的发现更在于真。真的发现比美的发现似乎难度更大,需要更严酷的冷峻和更质实的执着。说起来,真是必须的,但做到却极难,过程中往往因为种种因素导致左瞻右顾,会妥协甚至投降,出现与本愿背道而驰的情况。

发现的方向一向外部世界,一向内部世界。

苇子的《归址》和李露瑶的《明白》都是少年视角,《明白》目光朝外,通过一条狗的命运,把人世间一种真实不偏不倚地置于纸上,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真实,谁也不是谁的简单陪衬,更不是作者意识观念的附庸。而作者的发现却敏感尖锐,直击了生活冷酷的内核与逻辑,无需评价与抒发,人物自己说了话。文章虽然不长,却活活地揭发出人间世的法则。力量极大。

苇子的《归址》目光向内,是对自我的发现。这份自我,大概无数的人内心都莫非如此,然而或因自欺走向虚假,或因自我蒙蔽霉烂于心底,或者,因受到种种污染而以为不洁、不可登大雅之堂。于是,这内心的真实就此让位于功利的谋求、让位于虚饰的美丽。《归址》写得耐心绵密,其紧张与尖锐以既从容又突兀的方式展现,极真极热的内心,在渐至窒闷的当口勃然而出,仿佛黑暗中的烈火开出的花朵。

这两篇作品可以回答小说写作的重要问题,人是什么东西,首先需要真来回答。

猜你喜欢

郭平巴厘苇子
摄影作品《银装素裹》
郭平摄影作品——繁花
懂经济学的巴厘猕猴
懂经济学的巴厘猕猴
懂经济学的巴厘猕猴
‘巴厘’菠萝离体培养技术
枫叶红了
女干部
北极海域渔业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枫叶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