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
2012-04-29邓小华
邓小华
近年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又被称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受到了我国学者、一线教学人员与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有研究指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有效应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预见,在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并以此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将不仅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甚至还会左右学校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
厘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是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理论前提。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持有不同意见,大致形成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即“能力说”和“过程说”。
1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一种能力
很多研究者都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视为一种能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领导学校所有成员在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立并执行一定的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有效使用的能力。”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或学校管理者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能够规划、建设信息化发展愿景,并能影响和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实现这个愿景的能力与智慧。”
“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的定义为:在世界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的管理者所需要具有的、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有效使用的、进而引导和影响他人的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是指,在现代化的学校中,校长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化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与处理,支持其决策并激励和影响全体师生员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超越的能力。”
2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一个过程
也有一部分研究者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看做一个过程,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个体信息素养特质驱动团队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认可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政策、策略以及日常的相关行为,让全校师生员工认同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并最终实现学校信息化的过程。”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校长,以信息化环境中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评价能力及沟通能力等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实现学校信息化的过程。”
“能力说”强调的是校长或学校管理者所具有的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全面且有效应用的能力,侧重领导者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过程说”强调的是校长或学校管理者领导全体师生员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侧重校长带动下的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团队意识和能力。后者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进行了动态理解,前者则是从领导力的内涵来理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比后者更具合理性,它揭示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作为一种实践能力的本质属性。虽然两种观点的侧重点和视角并不一致,但都指向相同的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与评估指标
对事物结构进行分析是更深入了解该事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内许多学者都在界定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它的内涵。化方等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主要由基本的信息素养、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应用指导能力、信息化管理评价能力、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和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六部分构成,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
孙祯祥首先对领导力进行了划分,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包括权力性的领导力和个人影响力,前者是校长作为行政管理者所具有的权力衍生出来的能力;后者是校长作为个人所具有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进而对这两种力量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国内中小学校长应该具有的信息化领导力的权力应包括学校信息化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引领、学校信息化应用中的经验总结与评估、学校信息文化氖围的营造五个不同的层面。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中的个人影响力就是校长个人的信息素养,并且“校长个人的信息素养决定其领导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总课题组研究人员从实践操作层面,把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发展中的领导力归结为七项关键领导行为:一是确定和分享共同愿景;二是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三是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自身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四是关注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五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持;六是要对组织中的资源实现有效管理;七是了解外部环境,获得外部支持。
杨蓉等采用因素法和系统理论确定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的5个一级指标,即信息化系统规划的能力、信息化应用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教育中对人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文化的建设能力以及校长的内在信息素养。谢忠新等认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具体表现为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与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是基础。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也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并据此制定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潘克明则以“教育信息化”为关键词,对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进行了更具概括性的结构分析,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洞察力、管理力、指导力”。
以上几种观点均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剖析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组成部分。还有研究者从另一种角度提出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核心维度,即“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与规划制定、师生信息技术专业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构建、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公共关系”。其中,“师生信息技术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公共关系”的提出均具有创新的学术意义。
综上所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要素是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只有具备深厚信息素养的校长才可能成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实质领导者,其他信息化领导能力都是建立在信息素养基础上的。而且,无论是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划分为几个部分,其核心能力只有三个,即学校信息化规划能力、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力以及学校信息化管理能力。学者们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都是以其组成结构为依据的。因为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结构的理解不同,不同研究者制定出来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也相去甚远,出现了标准和指标多样化的局面。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
探讨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发展的因素是培养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重要议题进行过分析研究。王陆认为,制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发展的有五个因素,分别是校长自身信息化素养不高、师生的信息能力发展缺乏专业引领、学校信息化应用缺乏有效领导、学校信息化缺乏系统规划以及学校缺乏信息化文化建设。杨蓉以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六个方面,即校长信息化理念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是影响校长信息化素养的因素;信息化组织管理结构是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一个主要因素;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和评估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制度和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主要因素;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影响学校信息化教育中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信息化制度、信息化文化氖围和信息化道德法规是影响学校信息化文化的关键因素。
弄清楚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结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指标,最终的一切都要落实到“如何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这一层面上来。毫无疑问,探索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策略、方法与途径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也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迫切需要的。然而,国内研究者们对这一议题的讨论并不多,且不太具体,针对性也不够强。
有研究者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策略:自我修炼;观摩学习,经验交流,加强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学习过程情境化。有研究者从校长自身出发,讨论了校长本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即“要善于发现并充分挖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潜质;主动参与培训,广泛交流互动,形成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充分关注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放大校长个人信息化领导力;要充分关注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非技术性因素”。还有学者从科研的角度提出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策略,即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推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研究、改革现有的校长培训方法。
从目前研究的现状看,国内学者主要开展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基础研究,集中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结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而针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开展的应用研究很少,诸如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策略与途径、政策与机制保障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鲜有涉及。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基础理论研究仍有必要,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毕竟是一个实践层面的研究主题,更需要扎根实践、面向实践的应用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一般的定性研究、逻辑推演是目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而大规模的实证调查研究、更深入的个案研究以及扎根实践的行动研究则很少出现。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把研究重心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估标准”转移到“如何有效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以及“如何评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效果”,采用大量的实证调查和个案分析来探讨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有效途径,使所提出的培养策略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普适性,并建立一种培训和评估机制,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可持续发展,使校长们能真正引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信息化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学改革的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0YJC88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