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分析

2012-04-29姜道奎

知识管理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期刊文献节点

[摘要] 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Ⅱ对CSSC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 260篇文献的信息进行研究发现:叶文虎、曲福田、毛显强等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核心著者,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是期刊的核心发文单位;叶文虎、张坤民、胡鞍钢等是期刊文献引用较多的作者;“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循环经济与生态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等是期刊的主要研究热点;在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中,潘家华的《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张帆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Grossman G M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等是十分重要的经典文献。

[关键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热点知识基础

1引言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以宣传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国家级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的会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主要刊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报道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学术和前沿动态,为建立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期刊自创刊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先后经历过两次改版,2003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其后年刊载文献数量平均189篇;2010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年刊载文献数量达350篇以上。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刊载的学术论文特征规律,可检验期刊的目标定位,为期刊管理和学术交流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作者投稿提供指导。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通用方法是知识图谱和可视化技术[1]。本文对该刊载献作者情况和研究热点进行统计与计量,将其通过量化数据展示给相关领域的学者,为促进期刊发展、提高期刊质量与扩大影响力、确定进一步发展目标等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数据。

2方法和数据

2.1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是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可以客观、直接、形象地展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避免因个人经验造成的误差而成为把握学科发展动态、选择研究方向、辅助科技决策的重要工具,因此有极为广泛的应用[2]。本文所采用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应用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可视化应用软件,适用于多元、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CiteSpace绘制的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是由不同颜色的节点和连线组成的共引网络,由连续的等距离时间序列得出一系列单独的共引网络,将这些以时间为标记的共引网络组合成合并网络,重要的知识文献可以基于其突出特征而得以辨识。

2.2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源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CSSCI数据库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在国内众多高校、科研机构中影响广泛。作为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来源文献、被引文献、优化检索等多种信息检索。数据库收录了1998-2010年的全部来源文献,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这一时期的论文数据情况。2011年6月21日,共检索到文献2 260篇。本文的基本分析对象即2 260篇论文的数据信息,包括文献的题目、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以及引文等信息。

3结果

3.1著者及机构统计

学科的学者状况是领域中的主要研究人员,是学科发展状况的标示;同时,分析学科的研究学者,可以明晰哪些学者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人员。核心著者是指那些发文数量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体。节点类型选择作者,结果显示,节点数量319个,连线144条。其中,叶文虎、曲福田、毛显强等所作的研究数量较多,以第一作者发文的数量超过15次,其中北京大学教授中叶文虎更是超过了30次之多;其余发文数量较多的还有黄贤金、张安录、周海林等,数量都超过了12次。从总量来看,数量超过6篇的有43人,超过8篇的有20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有一批稳定的作者群,他们对该刊学术贡献较大,是该刊名副其实的核心作者。

学者构成了文献的主要研究人员,而学者所属机构则组成了文献的主要科研单位。统计作者所属单位的分布,可反映该刊论文所属研究机构分布的规律,同时反映不同机构的相关学科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节点类型选择机构,结果显示,节点数量247个,连线27条,说明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很少。从结果看,研究学者所属单位主要是国内知名高校学院、科研院所、研究中心等,这与期刊收录经济管理、环境地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具体来看,最显著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频次高达79次之多,其余较多的还有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等(见表1)。从发文的一级单位上看,中国科学院以116篇居绝对首位,其余还有北京大学(77篇)、南京农业大学(67篇)、清华大学(54篇)、华中农业大学(35篇)、北京师范大学(35篇)、南京大学(30篇)等机构。

3.2被引作者

被引作者是施引文献知识基础的主要贡献者,研究被引作者尤其是高被引作者可以发现那些经典文献的主要研究人员。节点设为被引作者,节点数量为246个,连线419条,说明作者之间的共被引次数较多。网络中频次的大小反映了其被引数量多少,节点的中心性反映了其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可以看出,叶文虎、张坤民、胡鞍钢、牛文元等被引频次较高,显示了其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影响程度;其次还有谢高地、曲福田、王金南、张志强、徐中民、Costanza R等。另外,中心度大于0.10的节点,主要有叶文虎(0.25)、牛文元(0.17)、张坤民(0.16)、张志强(0.12)等,说明这些学者对于研究领域的拓展有重要影响。

3.3研究热点

一篇文献的主题词或关键词是论文核心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如果某一主题词或关键词在其研究领域中反复出现,说明该主题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3]。因此,可以通过词频分析法,借助高频主题词的频次高低来分析期刊的研究热点特色和发展趋势,对学术特征和动态演化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把握[4]。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结果显示,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主要有“可持续发展”(出现的频次达377次),排在其后的有“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等,节点相对较大(见图1)。从中心度上看,数值比较高的有“可持续发展”(0.40)、“环境保护”(0.26)、“循环经济”(0.23)、“环境污染”(0.18)、“西部大开发”(0.14)、“经济增长”(0.13)等,说明这些关键词节点在网络中是连接研究领域的重要中介。其他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还有“生态环境”(0.08)、“环境政策”(0.08)、“城市化”(0.07)、“可持续发展实验区”(0.07)、“能源消费”(0.06)、“资源利用”(0.06)、“技术创新”(0.06)等。综合出现频次和中心性的分析,可以基本判定期刊在1998-2011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循环经济与生态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三大方面。

3.3.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作为图1中最大的节点,表明期刊所刊载的论文高度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反映出期刊的专业特色明显,研究内容具有高度的聚焦性。从“可持续发展”这一节点看,其与“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学”、“西部开发”、“地方经济”、“人口增长”、“环境压力”、“清洁生产”、 “西部开发”等关键词直接相连,还与其他两个大的节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直接相连;另外,从“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关键词来看,其与“土地沙漠化”、“生态农业”、“城市发展战略”、“区域文化建设”、“生态经济”等关键词直接相连,同时还间接联系着“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等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现实背景。①“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世界各国协调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5]。中国政府编制的《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②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中, 面临着许多现实的不利条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从中国地理环境和国情看,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既是西部经济腾飞的前提,又是东部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③“耕地资源”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资源, 对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非农产性占用十分严重, 加之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原因, 使本来就很有限的耕地资源又以惊人的速度锐减[6]。

3.3.2循环经济与生态环境这个聚类聚集了“循环经济”、“生态环境”等关键词,联系着“再生资源”、“指标体系”、“生态城市”、“生态系统”、“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关键词,间接联系着“区位商”、“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等关键词,与另外一个聚类“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也存在共现关系,反映出“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①“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7]。②全球气候变化必将对“生态系统”格局、过程和服务功能产生巨大影响,威胁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8]。③构建区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需要解决区域发展要素协同演化的综合测度问题,通过利益统筹引导区域资源和谐配置[9]。④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手段, 已日益成为国家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而“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3.3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这个聚类直接聚集了“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等主要关键词。“环境保护”直接联系“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城市化”、“环境管理”、“环境政策”、“人类文明”等关键词,间接联系“产业结构”、“碳排放”、“工业化”、“能源效率”、“节能减排”、“能源消耗”、“技术进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关键词;关键词“经济增长”直接连着 “环境污染”、“环境政策”、“人口环境”等关键词,间接联系着“生态足迹”、“碳足迹”、“碳排放”、“能源消费”、“区域差异”、“水资源”、 “技术创新”、“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保护”等关键词,反映出“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领域研究所关注的重点。①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10]。经济增长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也存在反向作用[11] -[13]。经济增长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发展经济带来的环境恶化具有滞后性,经济增长的代价是环境污染,且这种交换是一种长期模式[14]。②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二次多项式关系,不同城市化时期城市经济增长分布特征不同,随着城市化阶段上升,城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5]。③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就致力于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成的共识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16]。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成为各个地区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均有重要的影响[17]。

3.4知识基础及文献来源

知识基础是一个有利于进一步明晰研究热点本质的概念。根据理论假设,施引文献构成了研究前沿,而施引文献的引文则组成了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从概念符号的角度看,引文的本质是概念符号,是对共引网络的研究,集中关注对引文文献的本质特征以及聚类之间的关系的解释[19]。一篇文献的被引频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文献的影响力度,而影响度的大小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文献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当两篇文献同时被第三篇文献引用时,就称这两篇文献存在共被引关系。两篇文献的共被引次数越高,表明文献间关系越密切,就意味着两文献的学科背景越相似[20]。节点类型选择引文,短语类型选择突显,绘制文献共被引网络,结果显示节点数量为138个,连线416条,文献之间的共被引现象较为普遍。通过被引频次统计,被引次数≥6次的共有36 篇文献,≥8次的共有18篇文献。这些文献是1998-2011年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热点最为关注的文献群,尤其是其中涉及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方面的文献。表2显示了部分内容。

图2所示的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知识图谱,每个节点都表示一篇被引文献,圆圈的厚度与相应年份的引文数成正比。图2中的重要文献构成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研究内容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共有29篇核心文献直接显示出来。重要节点的鉴别是基于整体图论特征,而非仅基于其出现的频次,因此在表2中具有同样被引频次的文献并不一定都在图2中直接显示出来。其中潘家华的《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张帆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Grossman G M的《经济增长与环境》(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王军的《可持续发展》、张世秋翻译的的《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戴维•皮尔斯著)等7个节点的中心度较高,显示了这些文献在领域中的重要连接作用,堪称极为重要的经典文献。潘家华的《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论证了环境可持续的市场保障与实现途径,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影响深远。张帆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介绍了现代环境主义伦理观的一些基本观点。Grossman G M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考察了人均收入与环境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环境质量的恶化并没有直接损害经济增长,对大多数指标来说,经济增长最初是环境恶化,后续才是环境的改善阶段 [21]。张世秋翻译的戴维•皮尔斯的《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证了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经典文献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资源与环境研究者对这些经典文献的引用,也反映出他们对可持续发展基本问题的重视。

图2也表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通过的《我们的未来》、张坤民的《可持续发展论》、穆光宗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真正目标》、刘思华的《对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思考》、毛显强的《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于书霞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核算》以及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著作也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其中,毛显强的《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深入研究了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涵 。CNKI显示其被引600次,足以证明其影响之深远。

参考文献本身构成了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而文献的来源则可以说明知识基础的主要分布。选择期刊为节点类型,结果显示书目来源为1 574次,说明科学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以图书为基础的,这与表2反映的信息一致。从出现的期刊文献频次上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学报》收录了地理环境研究的大量文献,说明这些期刊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它收录文献较多的还有《资源科学》、《地理学报》等,引用文献较多的国外期刊有《生态经济学》、《美国经济评论》、《能源政策》等(见表3)。从文献引用来源次数可以看出,引用的外文期刊为453次,而国内期刊为2 649次,说明我国资源与环境研究人员从国情出发,更多地参考国内期刊。

节点出现的频次说明了其在网络中的广泛程度,节点的中心度则度量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的指标,指网络中一个节点连接其它节点的程度,较高的中介中心度能够识别潜在的价值高的科学文献。可以发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学报》、《地理学报》等节点的中心度较高,说明这些节点对于连接网络有重要价值。其他中心度较高的节点还有《世界农业》、《经济地理》、《中国环境科学》等,节点的中介中心性都超过了0.10(表6)。

综合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度指标,可以发现,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收录的文献中,作者引用的国内文献数量明显多于国外文献,同时,国内期刊在引领我国环境与资源学科发展中的价值也远大于国外期刊。

4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上刊载的文献作者及其单位,辨识引文的高被引作者,对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聚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期刊刊载文献的研究热点,并通过引文分析,得到科学学研究的知识基础,最后简要分析了知识基础主要来源。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在表中列出的信息都是部分内容。本文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初步揭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2010年间的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本文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分析,还有一些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Chen C. Cite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 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3] 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4] 程刚.《管理世界》被引用的定量分析[J].管理世界,2001(1):215-217.

[5] 汪军,汤卫东.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J].生态经济,2000(12):6-10.

[6] 刘成东.论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态势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0,15(5):55-58.

[7] 李健,闫淑萍,苑清敏.论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223-227.

[8] 於琍,曹明奎,李克让.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61-69.

[9] 程宏伟,赵平飞,黄薪萌.区域科学发展不同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43-49.

[10] 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08,30(1):25-30.

[11]彭文斌,田银华.湖南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1):31-35,80.

[12] 贺彩霞,冉茂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56-62.

[13] 闫新华,赵国浩.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VAR 模型分析——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9(6):59-62.

[14] 李庆华,邓萍萍,宋琴.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2):131-134.

[15] 王稳琴,王成军,刘大龙.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2):123-128.

[16] 杨美成.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结构效应[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44-47.

[17] 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

[18] 王海宁,薛惠锋.中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6):191-194.

[19] Small H. Tracking and predicting growth areas in science [J].Scientometrics, 2006, 68(3):595-610.

[20] 邱均平,马瑞敏,李晔君.关于共被引分析方法的再认识和再思考[J].情报学报,2008,27(1):69-74.

[21].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2):353-377.

[作者简介] 姜道奎,男,1982年生,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15篇。

猜你喜欢

期刊文献节点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期刊问答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