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构建校外教育体系的路径

2012-04-29高德毅

中国德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资源课堂

近年来,上海把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健全管理体制、建设活动阵地、架构校外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探索校内外贯通等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以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校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提升科学人文素养,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扎实推进

发挥“社会大课堂”育人作用

1.坚持“四个纳入”,构筑素质教育宽广平台。从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坚持以“四个纳入”建设高水平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从而形成了覆盖面广、功能突出、公益性强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网络,让学生能够时时处处享受身边的优质资源和素质拓展空间。目前,上海共建有市、区县两级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家、站)、综合实践基地及校外营地5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6个,科普教育基地260个,博物馆114家。在103个街道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设施较为齐全的文化馆(中心、站)245个,社区学校212个,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民族文化教育系列、公民教育系列、科普教育系列、健康与生存教育系列、职业教育考察系列、农业生态考察系列、绿化环境系列、艺术教育系列和爱心服务系列等十大主题平台,形成了“东方绿舟”、中福会少年宫、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科技馆等一批示范性校外活动场所,为引导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2.坚持聚合优质育人资源,打造上海“德育版图”。“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出发,途经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最后到达上海公安博物馆”,这已成为上海学生城市游览的新风尚。学生手持“德育地图”,刷一刷电子学籍卡,就可以免费在众多的课外活动基地(场馆)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中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命教育的知识认知转换为主体性社会实践体验。“德育版图”的打造,是上海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举措。

上海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以此作为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切入点,构建弘扬与培育并重民族精神教育体系。其中聚合全市民族精神教育优质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未成年人“走出校园围墙、走进社会大课堂”,自主参与校外活动,不断获得成长体验,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从2007年起,根据开放性、公益性、针对性、服务性和共建共享的“准入标准”,在百余所课外活动场所中精选出60家进行重点设计,使原本散落各处的课外活动“点”按不同类型连成“线”,形成了鲜明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覆盖全市的“德育版图”。如今,符合准入条件、纳入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的场所(基地)达到586个,全部对学生免费开放,有效发挥了校外教育的实践体验和熏陶感染作用。

3. 坚持校内外教育衔接,激活“社会大课堂”。校外教育所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生成性、自主性等鲜明特征,有利于“激活”学生相对封闭的学科知识,在知行合一、做学一体的学习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校内外教育贯通,激活“社会大课堂”。

“课本上会很系统地给你讲概念,但我们都不知道具体怎么处理。在世博课堂里看到污水的循环和处理过程,很生动,我们一下子就记在心里了。”华东师大二附中创新班学生在世博园上完娄维义老师“世博一课”后的收获,是许多学生参与“社会教育大课堂”实践体验后的真实感受。该校白雪霏同学在学校做果蝇、酵母实验,到高校做细胞学实验,到中科院药物所做植化分析,到中医药大学做药物安全性评价,丰富的实验活动使她获得第5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学科大奖二等奖,摘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2008年底,由美国科学服务社和麻省理工大学林肯实验室提名,获准用白雪霏的名字命名一颗编号为25045的小行星。近几年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生中已有3位获此殊荣。将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激活了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和素质教育的“社会大课堂”。

为加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一方面要求学校根据教学需求制订符合自身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另一方面为了使各类社会资源真正成为优质教育的“活资源”,要求校外教育机构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调整、优化校外教育内容和形式,并特别要求每个基地场馆都要设立专门的“教育部”或“教育专员”,为不同年龄和不同需求的学生量身定做层次性、个性化的活动方案,实现校内外教育的“精准对接”。特别是关注利用奥运、世博、建党90周年等一系列契机,促进教育与社会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如利用一大会址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开展“红色一课”探究活动;利用世博园资源,举行“世博一课”创新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结合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内容,引导中小学生体验“社会大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创意思维,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为社会留下了更多关于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思索。

二、把握机遇

推进校外教育工作新发展

1.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进一步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的内涵建设,充分发掘其优质资源的文化熏陶作用,以满足不同学段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增强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区域文化特色资源,强化实践体验,培育文明风尚,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有利于从国民教育全局的高度处理好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关系,使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二是有利于处理好校外教育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关系;三是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动员社会各方为开展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创造必要条件,实现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建共享。为此,我们根据“规划纲要”中“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设”要求,将制订新一轮校外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形成校外教育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促进其科学持续发展。实施三大计划,即“社会资源大课堂”整合建设计划、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推进计划、校外教育保障体系建设计划,基本形成组织规范化、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资源社会化、服务人性化的开放型中小学校外教育实施体系。

3.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和校外教育的衔接贯通,在校外教育活动中激活学生的学科知识,在活动课程化建设中激活校外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基于社会资源与学校课程有效统整的学科德育范式。无论是单学科内容拓展还是跨学科内容拓展,无论课题研究引领的拓展性课程还是主题实践模式,都必须有效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经历的体验过程。目前正在筹建的“东方绿舟”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把生命安全教育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体验融为一体,将有效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技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进一步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校外教育工作合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条块结合、分层布局、高效管理的校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学生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的网络,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统筹,创新活动品牌,提升校外教育的师资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我们相信,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现代校外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高德毅,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齐欣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资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美在课堂花开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资源回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