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如何善用社会与家庭资源

2012-04-29程方平

中国德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学校

在教育尤其是德育发展的现实进程中,由于社会的变化、多元价值观的碰撞、现代技术的运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明的影响,以往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追求、共同认可的目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互抵牾和冲突。学校进行的教育在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经常得不到正面有效的印证,甚至会引发相反的影响和作用。在历史上,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构成的“合力”被肢解和分离,对现行常规的教育也必然形成直接的挑战和冲击。

除了上述宏观的和基本的原因之外,社会、学校和家庭通过不同的途径、渠道获取各类信息和教育资源是产生歧义和疏离的直接原因。学校主要是通过教材、读物和教育活动影响学生,家庭则主要依靠亲情交流和影视报刊等大众传媒,社会则会容纳更丰富、更广泛的各类信息。其结果使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与家庭、社会对他的影响会产生许许多多、每时每刻、不同程度的错位,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效率,在学生和社会中形成了诸多的问题与困惑。

从另一个角度看,学校教育在以往几十年的发展中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逐渐弱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校的班主任要经常到学生家家访,了解学生居住的社会环境状况,为的是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因材施教的培养,并能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而在今天,由于要求不到位、也由于教师工作压力的增大,这种需要深入细致开展的工作已被打电话、发短信、开单向对家长提要求的家长会等简单、表面的工作所取代。同样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却经常不能与家庭和社会形成一致,不少学校甚至对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发展极不情愿、也极不适应。学校和学生家附近的网吧、游戏厅、娱乐设施等,成了家庭和学校抵触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和理由,甚至那些在电视中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超女”“快男”“选秀”等另类节目,也使家长和教师们都忧心忡忡。这些新问题不仅与社会,尤其是各种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有关,也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有关。从积极的方面看,社会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开阔眼界的,但同时对学习者判断、选择学习资源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在这些方面,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都没有及时地适应和跟进,所以,消极地抵触社会和媒体的影响在不少学校和家庭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推进了文化设施向社会、向学生的免费开放,博物馆、展览馆、少年宫、科技馆等,也注意与学校教育和引导进行潜移默化的相呼应,社会各方面对媒体传播和各类社会教育设施也在进行管理规范,特别是各类新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了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的物质基础和希望,国内外的许多基于新媒体运用的社会教育实验也说明,学校的发展需要而且能够深入社会生活,其中新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四川、山东、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区,在进行“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探索中,积极尝试联合家庭与社会重新形成教育的合力,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也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不仅学校的可用资源扩大了,同时学校教育也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积极认可和呼应。

笔者在近年来的走访和调查中了解到,山东潍坊的不少学校与家长群体合作成立了学校管理组织,与周边社区也加强了多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成为常态,三方面共同营造了和谐的教育氛围与环境。每当学校有了困难、有了改革和发展的想法、有了需要多方面协调的工作要做时,家长和社区都能从各自的角度加以理解和支持。以往被分离、肢解的关系,在制度创新、观念创新、途径和方法创新的前提下得到了比较圆满的协调,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理想的环境和条件,家庭和社会与学校教育联手育人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2010年,由《课堂内外》杂志社进行的一项大样本的、对我国中小学生生存状态的调查很有参考价值。这项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学习、生活、消费、心理、家庭等方面进行的调查反映,学生们的社会化程度较之十年前已有巨大的变化,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已在明显地相对减弱,而社会的影响,特别是通过新技术支撑的传媒影响甚为广泛和深入,学生群体对其的依赖性和兴趣也越来越强。

在2000年前后,通过调研发现,不少中小学生在自己营造的短信和网络平台上发牢骚、宣泄情绪,对此,家长和教师大都一无所知,本应通过网络开展的教育基本上成为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盲区。虽然有学者进行过积极的呼吁,但在教育实践中,这些领域一直没有受到规范,也缺少教师和家长的真诚和积极参与。

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方面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协调,特别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进行引导和统筹。要使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仅使社会的公共学习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形成对学校教育的综合支持与环境配合,也使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内容能够在社会中得到验证,感受到合理、有用。

从社会、家庭的角度看,学校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开放,能够汲取多方面的资源和支持,同时在适应社会发展、家庭生活需要方面能有所适应和创新,达到社会欢迎、百姓(家长和学生)满意的理想状态。而从学校的角度,则不仅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硬件资源”(包括设施、图书、活动场所等)能配合学校教育产生作用;也需要“软件资源”(包括环境优化、法律规范、内容建设、关系和谐、形成正向和积极的风气、具有现代技术支撑和文化内涵等)能促使学校教育的有效发展。

在未来学校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中,教育不再只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使命和作用也需要研究和明确。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校、家庭和社会重新携起手来,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齐心合力,也使学校教育能够在知行合一、实践检验中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如此,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未来公民才能具有高尚道德、科学精神、丰富学识、务实态度和生存发展能力。

与正规成熟的学校相比,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或学习资源往往是不正规或不系统的,其各种类型教育的效力也大小不一,因而也容易受到忽略和轻视。从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角度看,增长速度快、内容丰富、贴近社会真实生活的非正规教育和相关学习资源将构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倚重和适应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如何将其同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学习资源结合与融通,是摆在教育界和全社会面前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难题,也可能是促进教育效果整体提升的重要关键。

在了解来自家庭与社会的丰富可用和潜力巨大的教育或学习资源后,能否善于整合与使用,便是人们必须要认清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除了政府主导的改革探索需要调整思路、转变观念外,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必须跟上,必须推进相关的试验和研究探索。要使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关系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中实现高水平的回归和创新,使经过改善的教育体制和社会规范都能对教育的创新与家庭、社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与保障。比如,在社会发展、家庭建设、道德规范、环境优化的探索努力之中,要为学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空间和多元融通渠道,包括提供资金、推进研究、提出要求和标准,也包括对相关的实验探索进行评价和推广。

总之,在学校德育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的现实中,我们迫切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有更为丰富、多样、科学、适宜的学习或教育资源发挥作用;要理清相应的改革与发展思路,找到改变现状、产生作用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因为在抽象的理论原则指引下,学校、家庭和社会最需要学习借鉴的是因地制宜的实践经验,是探索者理论联系实际的智慧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齐欣

不少中小学生在自己营造的短信和网络平台上发牢骚、宣泄情绪,对此,家长和教师大都一无所知,本应通过网络开展的教育基本上成为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盲区。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学校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
奇妙学校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