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2012-04-29

理论观察 2012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廖 颖

[摘要]后喻文化构筑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文化教育环境,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社会环境分隔和主体单一化倾向两大缺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建立主体间性教育模式、构筑共同话语环境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方面予以积极的应对。

[关键词]后喻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44 — 03

二战以来,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的急速变迁使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文化传递方式开始动摇:由于亲子两代人不同的适应能力,年长一代逐渐失去教化的绝对权力,而年轻一代却“反客为主”获得了新的文化权力。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基于这种变革提出了著名的“后喻文化”理论,从文化传递方式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1〕后喻文化,又被称为“青年文化”,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米德认为,在后喻文化的作用下,老一辈原本依赖的所有传统面临全面崩溃,以年轻一代为主导的新的文化传承模式代替旧模式是历史的必然。

社会学家将后喻时代文化反方向传递的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也开始步入了后喻特征明显的“文化反哺”时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年轻一代在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速度上更加摆脱了自上而下的单一的文化传递模式束缚,对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传统传教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后喻”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重视的时代特征。

一、 后喻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后喻文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同时也构筑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文化环境。文化传递方式的的改变不仅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调整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品德矛盾运动,以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非常明确,无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态度如何,他的主体地位是非常稳固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倾向始终存在。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对人的主体意识的激发,单向文化传承模式的悄然改变,处于后喻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也出现变化。教育者开始向受教育者进行文化吸收,受教育者也向教育者主动地进行文化影响。教育者开始放弃绝对权威和天赋教化者的角色,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由权威主宰到平等对话,由控制屈从到理解尊重,由疏离对抗到合作共享〔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更加明显,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 教育者传统权威地位的消解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传教解惑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者。在长期的前喻教育模式下形成了教师在道德、知识、制度层面的权威地位。而在后喻文化背景下,知识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使得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性占有和使用的状态被改变,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被动摇;多元价值观的共存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困惑,使得教师作为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媒介作用被弱化,传统教师权威的道德含义被重新解读;后喻文化的自由平等特征,使得教师传统的制度权威也受到挑战。教师权威的消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代际传递,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冲击

对国家、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文化的影响主要以前喻的模式进行,这种“传统导向型的文化模式通过晚辈文化认同的内化,然后条件反射式地外化出来(其中缺少活化过程),晚辈便模式化地获得了对本文化传统的绝对宗奉感。〔4〕”在后喻文化背景下,先赋因素被隐蔽甚至弃置使得历史文化传承的有序性被打破,在优秀文化成份出现流失的情况下,历史文化遇到了相比其他时代更多的审视和质疑。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剧烈变化中,年轻一代追崇时尚和现代“快餐文化”的过程会消减对民族文化的热情,产生更多的怀疑、困惑和冲突。

(四) 话语的差异及青年文化的叛逆倾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作为社会亚文化的青年文化在后喻文化氛围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年轻一代在与同伴的频繁交往当中创设了大量属于他们自己的专属语言,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具有明显的青年亚文化色彩,与以体现主流文化与价值观为己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产生较大差异,青年一代话语体系的多样性、娱乐性、时尚性特征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严肃性、重复性、规范性特点构成强烈对比,在教育实践中常常难以衔接,造成交流的困难。同时,由于后喻文化是年轻一代对前辈文化的扬弃,从其产生就具有明显的叛逆特征,这种叛逆在当代大学生中表现为敢于质疑权威,不轻易相信与顺从,他们更注重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尽管这种叛逆不是简单的全盘否定,但它使传统的教育价值失去魅力,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经常处于一种精神对峙状态,这无疑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后喻文化凸显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后喻文化时代年轻一代的后现代思维冲击了传统的、理智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非连续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后喻文化的映照下,高校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缺陷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存在空间区隔

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环境对社会环境的有意识选择。这种有意识的分隔使大学生不自觉地将他们的世界划分为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在后喻文化特征还不明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世界与大学生實际的生活世界基本上是同质的。而在后喻文化特征明显的今天,活跃的青年文化拉开了两个世界的差异,大学生在学习的理论知识常常难以解释现实生活,让他们迷惑不已。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本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生活世界里的亚文化现象进行解释与引导,也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然而现实却是面对汹涌而来的青年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由于这种空间的分隔而难以回应。因此,打通两个世界,从大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入手,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各种现象进行解疑释惑,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着力解决的前提。

(二)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体单一化倾向

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模式,是在教育者的选择下开展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有关价值预设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活动除了理论形态的教育以外,也注重由受教育者参加的实践,教育者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性,受教育者参与了实践活动,体验了教育主体设定的实践过程,获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5〕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在大学生社会环境同质化和文化传递单向式的情况下是有效的。而在后喻文化背景下,年轻一代由于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性和对时尚文化的迅速捕捉而走在时代文化的潮头,以至于年长者常常叹息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育者能否以文化的先占者自居本身就是个问题,而教育者如果依然因循守旧,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受教育者,坚守单主体的模式,把受教育者作为客体来看待,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教育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先了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的真正想法,才能通过教育的力量,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成长中的核心地位

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弥散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身处后喻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在文化选择和价值判断上无疑要比他们的前辈遇到更多的困惑。受教育者在新信息的占有量上可能远多于教育者,但这些文化信息并不一定合乎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同时,在多元价值观的侵袭下,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反中心论、去政治化、娱乐至死精神成为青年文化的浊流。面对浸染其中的大学生,如果不加引导,很容易使大学生形成无深度、无权威、无信仰的“三无”意识,由此而使青年文化存在滑向反文化的可能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决定的。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着比较深刻的见解,他们在长期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素养与成熟思维,是未受过系统教育的大学生所不及的,理应能够担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的角色,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文化信息,提高大学生分辨、处理文化信息,使后者不至于被泥沙俱下的文化垃圾所湮没。

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强烈,但也容易带来片面追求个人价值实现而牺牲社会价值的倾向,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为对个人利益的过分强调,单方面彰显个性,不择手段地获取个人利益等,从而导致社会利益受损。人的个体化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的满足。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达到实现,个人与社会是分不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能够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指导和帮助,也能够发挥引导大学生的合理性追求以实现其个性的满足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体现了社会性需要和个体性需要的统一,在整合各方面利益和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后喻文化背景下,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二) 转变观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向主体间性结构的转向

在后喻文化时代,传统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教育者的权威光环被打破,与教育对象实现了人格平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包括了受教育者一一青年大学生,教育者、受教育者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现主体间性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建构主体间性的教育模式,既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界有远见者的呼唤,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结构的建立,需要教育者不再居高临下,在观念上认识到受教育者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教育者的角色地位是需要受教育者认同的,没有受教育者的认同,教育者是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勇于抛弃由制度传统和社会地位所支撑的外在权威,虚心承认和接受受教育者的超越,以一種谦虚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并通过对知识水平、教育方法和人格魅力的提升来重塑自己的内在权威,从而继续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也需要得到认同,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本价值观念,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特殊需要和层次性,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方法有所选择,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日益凸显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这一情况,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发展个性方而达到有机的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最佳效果。

(三) 建立共同的话语环境,拓宽交流渠道

共同话语环境的构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充实与更新。后喻文化时代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要对求知欲旺盛、掌握新知识迅速的大学生进行指导,不能在知识上与他们同步更新是难以胜任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上必须加强内容的更新,不断吸收最新的知识内容和理论研究成果,同时,要加强对青年文化的研究,吸收当代大学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深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学习特点,掌握青年文化的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潜心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理念,系统学习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二是消除话语差异。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随着青年文化的空前活跃,消除话语差异已成为后喻文化背景下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前提。尤其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语言被迅速创造和广泛使用,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它不仅成为大学生文化的时代特征,也是展示大学生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出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特有的思维习惯和言语方式,传达出属于这个时代、只有青年才能读懂的人文内涵。因此,教育者必须掌握运用青年话语的能力,才能更加贴近大学生,运用青年自己的话语来引导大学生思考,让鲜活的语言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的和价值,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后喻文化时代,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和利益观念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重视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培养和开启。因此,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新兴媒体的技术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这种教育过程中信息的双向流动体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地位的平等,教育者通过教育对象的信息反馈,能够及时地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面对正式化教育不断受到来自社会环境和大学生生活环境影响的挑战的现实,要善于将正式教育向生活化教育延伸,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与大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正式化的教育载体。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审美、娱乐、陶冶情操的功能,发挥大学精神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创设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要善于捕捉生活化的信息,,善于把握大学生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善于总结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特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大学生的生活领域,以形成正式化教育与生活化教育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红. 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出版社,1987.

〔2〕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8.

〔3〕 杨会良,等.后喻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擅变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1,(10).

〔4〕柳士斌,杨启亮.“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J〕.教育评论,1996,(01).

〔5〕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