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金陵明秀山

2012-04-29周安庆

收藏界 2012年2期
关键词:栖霞山南巡栖霞

周安庆

2010年6月12日,金陵古长干寺地宫阿育王塔中瘗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在南朝名刹栖霞寺重现于世,南京栖霞山再度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的栖霞山,位于文化古城南京东北方向约40余里处。古时因为满山生长药材,摄入后可以养身治疾,因名摄山。该山自然风光幽秀,人文古迹较多,曾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之称。山中南朝古刹栖霞寺原系齐代隐士明僧绍住所,后来他捐宅成寺,时名“栖霞精舍”(“栖霞”寓意“栖居于山壑云霞之中”),山得今谓。隋代高僧吉藏在此创立了佛教“三论宗”。栖霞寺唐时与湖北荆州玉泉寺、山东长青灵岩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明代乃“金陵八大佛寺”之一,香火梵音延续迄今。秋赏“栖霞枫叶”,素为品赏金陵风光之一绝。历代名流墨客慕名沓来,诗画咏叹抒怀。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登基后继效皇祖康熙做法,先后六度南巡,所经路径也与康熙皇帝南巡时的基本相似,每次必巡幸江宁(今江苏南京)。其中第二至第六次南巡途中均驻跸栖霞山,题写相关诗文百余首、匾额及对联五十余件,御制碑文数块。

笔者因为研究南京文化史的需要,以前曾读过清代高晋等纂的《南巡盛典》,其中版画图写乾隆皇帝前四次南巡时的沿途景色155处,有关金陵一带山川胜迹图景就有24处,而栖霞山则独占11处。所绘景点依次为栖霞寺、栖霞行宫、玲峰池、紫峰阁、万松山房、天开岩、幽居庵、叠浪崖、德云庵、珍珠泉和彩虹明镜。我在品画时又欣赏到清人董诰的《栖霞十景图册》(纸本设色,每开为28.7×39.5厘米),其中荟萃了该山名胜古迹十处。每开依次画有栖霞山、玲峰池、紫峰阁、万松山房、天开岩、幽居庵、叠浪崖、珍珠泉、彩虹明镜和德云庵,末幅款识:“臣董诰敬绘”,并钤一枚“臣诰”阴文长方印鉴。因此不禁眼前一亮。

关于董诰的生平事略,据民国《清史稿》等载,董诰(1740-1818年)为浙江富阳人,字雅伦、西京,号蔗林、柘林等,系清廷名臣董邦达长子,自幼秉承家学,酷爱读书。24岁中举,次年考为进士,后来被选为庶吉士,预修国史、《三通》、《皇朝礼器图》;又授予编修,再入直南书房,累迁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再调户部,历署吏、刑两部侍郎等。他还是四库馆副总裁,接办《全书荟要》,曾奉命编辑《满洲源流考》。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担任军机大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为太子少保、担任户部尚书等。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以年高为由“再疏乞休”,得允准,当年十月病故,身后赠太傅、谥文恭。

董诰品行刚正,平易近人,从政清廉,声誉较高。嘉庆皇帝曾有诗赞:“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其才华横溢,著述颇丰,亦善书画。于画初受其父影响、继学“娄东派”画风,由此上及王时敏、董其昌,追溯董源、巨然等五代以降诸大家。书法主要得助于东晋“二王”影响,兼及宋代苏轼、米芾,元代赵孟等名家。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三编》将其作归入“逸品”之列,赞誉“雅秀绝尘”,小幅画作“笔墨潇洒,思致清逸”;清冯金伯《墨香居画识》称其作“闳深渊懋,浑厚精微……实足继往开来”。清蒋宝龄《墨林今话》曰,董诰每每“寄情尺幅寸缣,得者奉为珍璧”,时与其父有“大小董”雅称,门下从学者“无不著声艺林”,不过因其晚年秉政忙碌,“间应人请,皆门下士捉刀(代人作文)”,可见此间作品并非皆为其亲笔。

关于《栖霞十景图册》的有些情况,清代王杰等撰《钦定石渠宝笈续编》记述,该图册曾为清廷旧藏,每开画面上还有乾隆帝分别于“乙未(乾隆四十年即1775年)初夏”、“庚子(乾隆四十五年即1780年)暮春”,以行书御题的七绝诗各一首。

董诰《栖霞十景图册》的开篇之作“栖霞山”,全景式地再现了这一带的旖旎风光。但见栖霞山雄峙长江南岸,漫山遍野苍翠葱郁,清澈幽碧的涧流汩汩,古刹栖霞寺就伫立于山峦环抱之中。画面右侧的东峰(亦名“龙山”)形如卧龙戏水,中峰(亦称“凤翔峰”)乃该山主峰,远观酷似凤凰展翅翱翔,而左侧的西峰(俗称“虎山”)颇像伏虎拜月。山中还有品外、白鹿、白乳等名泉……远方万里长江东流,岸坡丘岭相接,意境辽阔空,气象万千。

第二开“玲峰池”,所绘玲峰池位于栖霞山中峰腰间。史载当时“孤亭,与石梁遥对。群山万壑中,一泓湛然,可鉴毫发”。画家笔下的峰峦起伏,树木蓊郁,亭阁伫立,右侧即为王冠峰,远近烟岚缥缈,秀色可餐。人们澄怀味象,心情十分愉悦。

第三开“紫峰阁”,所绘紫峰阁位于该山中峰之麓。这里“群峦环绕,皆轩翔耸拔”,远观秀峙如锥,紫峰旁原有云根泉,“清澈可鉴”。石壁间的山泉飞泻,峰下一泓清水粼粼闪烁。左下侧为无量殿,内有明僧绍之子仲璋依山雕凿的无量寿佛及二菩萨像,附近还有驰名华夏的千佛岩。

第四开“万松山房”,所绘景致位于该山主峰的半山腰。栖霞山麓多生松柏,“此尤蓊蔚”。每当山风谡谡吹过,万壑苍松鸣涛,绿荫丛中还有崇台杰阁。从中可见,此间“最为幽胜”。

第五开“天开岩”,所绘天开岩位于该山中峰右下侧。因为周围岩石突兀奇峭,“中通一线,仄境森沉”,宛若天开一般,故而得名。南唐徐铉、徐锴,北宋张稚圭等名士皆在此留有题刻,还有晚明吏部侍郎杨时乔摹写南岳衡山祝融峰上的禹王碑(亦名“岣嵝碑”)石刻。映入眼帘的山岩矗立如屏,“真有巨擘灵山之势”,杂树翠竹互映,小桥流水敞轩,禹碑亭就处于此间。

第六开“幽居庵”,所绘景致也位于该山中峰右下侧,毗邻西峰。但见该庵数楹量笏,周围苍松、翠竹掩映,山泉淙淙流淌,宛若世外仙境。“洞壑深幽,以此为最”。

第七开“叠浪崖”,所绘叠浪崖处于该山西峰一侧。但见层崖,乱石错落,远远望去呈高低起伏之状,恍惚“大海潮汐,波澜万叠”,因而得名。崖下有见山楼及回廊,用于游人流连观览,还有小桥涧水,甚为清幽。此处也是“西峰最胜之处”。

第八开“珍珠泉”,所绘景致位于该山桃花涧旁。珍珠泉名冠栖霞诸泉之首,也是“金陵二十四名泉”之一。但见泉自石间涌出,历涧而下,相传游人观赏每每拍手呼笑时,泉中便会“白珠点点上浮,晶莹可玩”,故得泉名。右侧即为般若台,原系明初僧人智旷构筑,一度较富盛名,不过后来圮废。晚明万历僧人慧光好友、歙县处士王寅乐善施好,倡导捐资复建。

第九开“彩虹明镜”,所绘景致堪称“栖霞山第一胜境”。彩虹明镜亦名明镜湖,位于该山门内不远处、三会殿的西侧。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驾皇上南巡而凿,以蓄桃花涧等上游来水。“就水为亭,仿佛明圣湖边风景”,还有怪石堆叠,间以扶栏曲桥相连。湖畔杨柳轻拂、杂树环绕,一泓明镜清幽,为栖霞山平添了几许灵秀之气。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江宁时首次驻足该山,欣然赐予景名。

第十开“德云庵”,所绘景致处于该山西峰之麓、临近桃花涧。但见德云庵畔幽篁环绕,清荫弥漫,涧水屈曲环流,潺潺而过。前冈挺立九株松,“飞翠盘空,参云翳日”,环境幽雅宜人。

除了前十开的每开都有乾隆皇帝御笔题诗和钤有一至两枚阳或阴文印鉴外,另外在该册页第一开和第十开上,还盖有“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宁寿宫续八石渠宝笈”等阴阳文鉴藏印若干枚。第十一、十二开另为近代日本人长尾甲、内虎,以及旅日收藏家、皖人程琦的尾跋。清朝覆灭后,该册页流出宫廷辗转藏匿于民间,后来一度曾出现在现代书画市场上。

董诰在《栖霞山景图册》创作中,主要通过“三远”法构图,远近疏密有致,景物彼此映衬。基本以中锋入画、兼施侧锋,用笔潇洒有力,浓淡干湿皆有,勾勒皴染不拘一格。画家不过于苛求物象的形似,而重在表情达意、宣抒个人心境。所作山石逸笔草草,或披麻、解索皴,或折带、米点皴等,又参以浅绛、青绿、水墨,烘染山石、树丛和云霭,略以赭红、桔黄点染秋叶,使得水墨色相互交融,画面变化多端,气韵生动秀润,意境幽雅清谧、开阔深远。如像第一开“栖霞山”,图式结构平中见巧,富有小中见大之势;再如第三开“紫峰阁”、第五开“天开岩”,所绘苍朴奇峭,挥毫之间掺揉了宋画体格;而第二开“玲峰池”、第十开“德云庵”等清秀闲静,浑厚圆润,隐隐地散发出元人逸气。

从该册页中细细窥探可见,董诰在具体表现上更多地受到了“娄东派”王原祁等名家的技法影响,似乎也在注意摆脱其父笔墨过于秃涩的某些倾向。通过对比清代《南巡盛典》中有关栖霞山的版画构图发现,董诰取景不仅受此影响较大,而且在图画顺序上也基本相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董诰正值盛年,绘画风格基本形成。由于该图册是敬献皇上之作,故不可能系他人代笔所为。

董诰笔下的《栖霞十景图册》,笔墨华滋,清新秀雅,文气盎然,妙意隽永。其中不啻描绘了闻名遐迩的栖霞寺、千佛岩的秀丽风貌,栖霞山畔其他景致也尽显画中。像位于中峰一带的玲峰池、紫峰阁、畅观亭、禹碑亭、万松山房、天开岩、幽居庵、观音庵,西峰之麓的叠浪崖、九株松、德云庵、珍珠泉、般若台,以及山脚下的彩虹明镜、月牙池、钟楼、唐代明征君碑以及南唐舍利塔等,真可谓是灵山秀水,跌宕生姿。只是因为历史沧桑变迁等缘故,昔日有些风物景致早已不复存在。如今人们远离尘嚣、卧游画中,仍可想见当时该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责编:李禹默)

猜你喜欢

栖霞山南巡栖霞
登栖霞山
北魏《南巡碑》与《南巡颂》研究
重阳,与栖霞山对望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路向南
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兼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
泰国游大事记
丘陵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规划探讨——以栖霞古镇都村为例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