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卜奎文化流人的精神特质

2012-04-29赵忠山

理论观察 2012年2期

[摘要]清初卜奎文化流人,身处逆境,不忘社会责任,不仅用智慧和双手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还与流放地的民众共同生活,一起劳动,为塞外开发建功立业;在国难当头,俄寇压境时,他们毅然决然地摆脱了个人的家愁私怨,积极投入反侵略斗争的行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卜奎;文化流人;精神特质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91 — 02

卜奎(又称卜魁、现为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从清康熙三十八年为黑龙江省会所在地,至今已有近三百二十年的历史。当时此地以其漫长的严冬、凌厉的风雪、广袤的疆土、稀少的人烟、遍地的沼泽、与世隔绝的环境因而成为发遣流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这“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中,从明末到清末,发配齐齐哈尔的流人约计三万余人。这些流人之中不乏高官大吏、文人学者。这些江南文人,不仅给蛮荒的卜奎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同时也记录了他们在卜奎的生活,卜奎文化流人的作品,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深刻的反映了老卜奎的生活状态、地理景观、人文状况,对区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黑龙江省社科院李兴盛先生在《中国流人史》自序中说:“非常之人,可以建非常之功,立非常之业,撰非常之文。”对流人的艺术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介。

一、身处险恶的生存环境,却能突破苦难和孤独的困境,关注流放地的民风民俗

清代文化流人遭到遣戍来到卜奎后,生活条件的艰苦,寒冷气候的恶劣,社会地位的陡然失去……,这一切的打击,使得他们要用诗来 “写流人之幽恨,发万古之悲凉”;“寄羁臣之幽愤,写逐客之漂踪”〔1〕。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忧患意识的重压下,建构了极富民族文化个性的心理调节机制,那便是‘以理节情、自我超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少有发自内心的大欢乐、大喜悦,亦极少见悲天抢地般的哭喊或近乎疯狂般的呼号,但却能看到‘乐以忘忧、‘自得其乐、带有挪榆、解嘲意味的诗篇,流人诗作亦是如此。”〔2〕虽然这些卜奎流人内心苦闷、沉郁、悲怆,但是随着流放在卜奎的时间的增长,在与各民族人民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内心的伤痛,并且热情地参加到边疆的生产活动之中,并将这些真实的活动记录在笔下。长期的塞外生活,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和边地人民一同经受战乱、饥饿、寒冷的熬煎;一同享受胜利、丰收、渔猎的喜悦。他们不是文学与历史文化。

在书斋里吟风弄月,追求神韵,而是“劳肩息后寻诗料,雁月茄风拾满囊”〔3〕,面向生活,反映现实,描写丰富多采的边塞生活,写出许多笔力深沉、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诗篇。

清初在卜奎附近居住着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流人方登峄在《崴瓠船》这样描述独木舟“独树瓠成似叶轻, 长身窄腹波上行。不帆不浆一篙水,破月飘烟纵复横。”桦皮船是鄂伦春人所创,流人方观承《卜魁竹枝词二十四首》诗注中道“纫桦皮为渡船,长六七尺,可容二人。”同时记载着轻便灵巧的桦皮船傍晚收工的情景:“收拾烟波人散后,一肩帆影荷斜阳”。

凡此种种,清初卜奎文化流人突破苦难和孤独的困境,关注流放地的民风民俗的诗作主要集中在讷尔朴《画沙集》(惜佚不传);方观承编《述本堂诗集》;英和的《卜魁城赋》、《卜魁集》、《龙沙物产咏》;奎照的《龙沙纪事诗》;朱履中的《龙江五百钞》;张光藻的《北戍草》等文化流人的等诗文集中。〔8〕

二、泪洒冰天,血沃塞土,在塞外的经济、军事、文化乃至民族融合等方面建功立业

清初文化流人是卜奎荒原的开发者。清初的卜奎,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加之清顺治帝时实行禁封,使得卜奎成了文化未开之地。流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况。据不完全统计,至乾隆元年(1736年),卜奎有官庄20处,庄丁200人,缴粮6000石。至雍正初,黑龙江将军所辖站台地已达7098垧。不仅如此,清初文化流人把内地的先进耕作技术带到了卜奎,粮食的产量和种类不断增多。

在文化教育方面,清初文化流人开设了私塾。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其著述《书用晦事》中称:“初,开原领外皆胡地,无读书识字者,……齐齐哈尔人知书,由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对吕氏在齐齐哈尔地区的教化之功,予以了高度评价。流人周树模则致力发展文化教育,兴办实业,筹建图书馆、创办中学堂、改革师范教育、创办初等工业学校、农业学堂、推广简易识字学塾;流人章汶楠致力于文化知识的普及;流人王性存主讲的“经义书屋”、英和的“蹦蹦戏班子”、程瑛的《龙沙剑传奇》等等,使蛮荒的卜奎“彬彬弦诵,文教日兴”, “始有弦歌之声”。另外,清初文化流人遣戍卜奎时带来的各种书籍,被卜奎人视为珍宝,争相传阅。对卜奎的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清初文化流人或著书立说,或结社赋诗,如方登峄祖孙的《述本堂诗集》,程煐的《龙沙剑传奇》,英和的《卜奎集》等均是清初文化流人留下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王性存等文化流人在卜奎结“梅花”、“菊花”诗社。这些诗社的活动,也促进了卜奎文化的发展。

在医药学方面,清初的卜奎在医学方面是“病不问医,无医”的阶段,当地人信仰萨满教,以跳神来驱除疾病,致使“病者众,而愈者寥”。 清初文化流人中的一些高超医术者在这里兴起了 “科学行医”之风。吕留良玄孙吕景儒,继承祖业,自幼学医,成为清代卜奎名医的杰出代表。在西清所著《黑龙江外记》中记载:“土人无知医者,医多来自内地……晋商武诩善针灸……以授(吕留良后裔)吕君景儒”。吕景儒先经商,后“亦业医……偶时疫作,阴合药投井中,活人甚伙”,其应诊,不轻下药,药之辄愈。“囚病,医官诊治。医官,流人”,可见医官均是由流人充任。具有影响力的李振宗由于“善医,全活甚众”,“平时以医方授人,传其学者数家……其药力所活人尤伙”。当他赦归时,受其学者、受其医治者都“携酒肉”送行,“饯行者送十数里不绝”,足以看出流人医学、医术在卜奎的影响与作用。〔4〕

在建筑方面,杨宾曾在《增李昭林街御二首》中吟咏“糠灯旧梦依青淡,雪窖新诗满皂囊”,这里的雪窖其实就是东北人的一种住所,它保暖性好,修筑方便,且不为野兽侵扰。此外,还用畜皮和少量木料搭成霭帐和毡房,丁澎《塞上曲六种》诗云“月明霭帐弹筝会, 共待其王夜打围”。 方观承《卜魁竹枝词二十四首》曰“鄂伦春隶索伦围,庐帐千家裹桦皮”记述了鄂温克族的住所除用毡子包盖外,还利用桦树皮作围子和苦盖。清初文化流人积极推行中原的建筑技艺,使卜奎的百姓也有了“新搭茅蓬认作家”(方拱乾《贡彝曲》)的观念转变。同时还发明了火炕,讷尔朴在《闲居诗》中有“泥床昼卧荒江雪”的句子,这“泥床”就是现在的火炕,这标志着卜奎人“渐能做室”,“风气一变”,建筑習俗有了极大进步。〔5〕

在商贸方面,清初卜奎文化流人有钱的则学着经商;贫困的能通满语的则代人做掌柜的。特别一提的是,由于文化流人的到来,还在卜奎开创了东北的第一个碱厂,这或许是卜奎最早的工业了。清初文化流人的经商活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将自己从关外带来的物品与当地人交易;二是将自己的劳动产品卖出;三是将关内之物贩运到戍地卖掉。流人的商业活动,繁荣了城镇经济,也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冰天雪地的卜奎城,也出现了罕见的热闹场面。方式济在《龙沙纪略》里记载,卜奎“入土城南门,抵木城里许,商贾夹衢而居,市声颇嘈嘈”。仿佛一幅《清明上河图》在绝域的极边之地再现。

在军事上,流人对卜奎的贡献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由于卜奎地处边陲,与俄相近。在反侵略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昂昂溪水师营中的水手、帮丁、匠役,以及黑龙江火器营的营丁,均是由流人充役的。〔6〕

三、毅然决然地摆脱了个人的家愁私怨,积极投入反侵略斗争的行列

明末清初之际,沙俄不断派遣哥萨克武装侵人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被称作老羌、逻察、罗刹、逻车。吴振臣《宁古塔纪略》说:“时逻车国人造反(又名老羌),到乌龙江黑斤诸处抢貂皮,锋甚锐。”沙俄的侵略暴行,激起了东北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这些江南文士,被流放到东北,在和平时期,“漾揖频思绿水洲,闻歌尚忆朱楼燕”,沉缅在故国之思,离乡之怨里,在国难当头,俄寇压境时,他们摆脱了个人的愁怨,积极投入反侵略斗争的行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7〕。康熙时,适厄鲁特进犯哈密,朝廷到卜奎征兵进剿,流放中的讷尔朴听说后便积极报名应征。由于他是戴罪之身,他的请缨没有得到允许。报国无望,壮怀凄凉,于是慷慨赋诗,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小丑逞螳臂,天威振九征。西陲驰羽檄,东海动霓旌。泥碛双丸驶,丹心一剑横。空存系越志,谁为请长缨?

清初卜奎文化流人虽然个人遭遇很不幸,对于祖国却十分热爱,他们关心国家安危,维护领土完整,对沙俄的野蛮侵略无比愤慨。他们抗击沙俄侵略的爱国激情,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8〕

综上所述,清初卜奎文化流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对自身遭遇的悲苦的情绪渲泻,又充斥着强烈的反抗情结。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保持着“渲泻”与“抗争”的心理平衡。重构着他们苦难遭际中的不屈的精神物质。“流人作家所受苦难虽然极为沉重,但流人诗作中却几乎见不到那种极度的颓废绝望之作,也没有那种病态的呻吟和嘶叫,这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巨大苦难的顽强耐受力,以及通过此所显示出的民族性格的坚韧和深沉。流人文士们通过多种方式去承受苦难、反抗绝望并顽强地坚持下去,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不屈服命运的优秀品格的具体体现。”〔9〕在当今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这种文化流人的精神品格,对于地域文化建设、城市主题文化设计和城市精神的提炼具有重要的支承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256.

〔2〕〔9〕刘国平.清代东北流人诗歌创作的精神特质〔J〕.社会科学战线,1999,(06).

〔3〕唐守军,陈玉荣.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文化贡献〔J〕.理论观察,2009,(04).

〔4〕王新第.博客:卜奎的“寓贤”〔EB/OL〕 http://blog.sina.com.cn/wanxdtupian.

〔5〕张宝林,孟庆阳.流人文化对齐齐哈尔居住风俗的演变〔J〕.宜宾学院学报,2012,(03).

〔6〕张滨.清代流人诗悲情特征探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3).

〔7〕赵忠山.清初卜奎流人方登峄及其诗歌的审美意蕴〔J〕.学术交流,2012,(04).

〔8〕崔春雷.论流人程煐:读曲偶评的理论价值〔J〕.剧作家,2011,(06).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