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狼爸:结局会不会很惨烈?

2012-04-29五月

大众健康 2012年2期
关键词:孩子教育

五月

第一次从朋友那得知狼爸的教育模式时,我就对朋友说,狼爸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从他父母那习得的或者是物极必反的结果,果不其然,查阅资料,狼爸在自己写的书里有这么句话:你们的爷爷奶奶小时侯怎么打我,我现在就怎么打你们。当时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ok,总算可以出一口恶气了,总算可以从被打到打人了。我甚至想到了十年二十年后,他孩子的孩子,也很有可能会沿袭这种模式,不禁叹息。

狼爸曾说,所谓民主,孩子是民,家长是主。从这句话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男人的控制欲:以爱之名,完全控制了一个人,连一个人连最起码的自由空间都没有。这又使我想到了一种奴隶主的哲学:我给你吃,给你穿,把你养大,你就该听我的,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去实现,最后给我养老送终。这就是爱,这就是孝顺,这就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否则就是忤逆,叛逆!是大逆不道,是不孝。友人问我,听从家人的安排,去工作、结婚、买房、生子,到后来发现还是不快乐,但是人生的几件大事均已悉数做完,会不会忽然发现,还有几十载人生,顿时觉得毫无指望。我沉默,不知该如何回答。不能否认的是,好多父母,只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续——剥夺了孩子们本身的思想,灌上了父母自己未实现的期望。于是一代代传承下来,导致我们从来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别人而活。狼爸莫过于是这当中最典型的例子了,完全以成败论英雄,可笑的是他的成败论界定的那么狭窄:考上好的学校。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貌似只要有了地位和金钱自然会有幸福感,进而感觉到快乐,为了地位和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地扭曲自己。可是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非要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把孩子成年以后所得到的职位和金钱当作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呢?难道孩子自身的快乐不重要么?

对此,狼爸这样说道“孩子不懂什么叫快乐。所谓童年不快乐,都是长大后回忆时的感受,而孩子当时的感受都是朦胧的。”

狼爸萧百佑给孩子们定下的这么几条家规:

一、不许看电视,除非是早晚餐时间的新闻节目,或者节假日每天一小时的动画片时间。

二、不许自由上网,四兄妹只有在需要查询网络资料或者需要上QQ与同学交流学习时,在父亲允许下才能开启电脑,并且使用时一定有家长盯在旁边。

三、不允许随便喝可乐,首先是因为可乐对健康无益,其次是坚决不能养成孩子想喝什么就能喝什么的习惯。

四、不能随便打开冰箱的门,没有想吃零食就能吃的权利,同时,也为了培养孩子的服从性,“服从父母就是硬道理”。

五、不能吹空调,在广州炎热的夏天,萧家只有夫妻二人的房间里,空调可以随意开关,孩子们如果天天待在空调房里,“只会越来越懒散”,这么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至于狼爸的打法流派也被他自己总结成七条:

一、初中以后少打,因为性格已经定型,但在幼儿、小学时期,定要严厉管教;

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

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

四、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

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

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

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狼爸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可用行为主义解释:既然我错了,你要打我,那不如我知道错了,乖乖的让你打,这样你开心,我也不用受到更多的责罚。更何况从3岁就开始实施这种打孩子的教育模式,而孩子那时根本就没有反抗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强化模式。

其实,现在孩子不反,是没有契机。如果有一天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契机,我不知道结局会不会很惨烈?时常在想,很多做父母的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成才,所以会用尽方法,不乏有些错误的教育模式,而面对有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反抗,结果会不会成了这样,不是不反抗而是没到反抗的时候。这些教育中的伤害不会一下子显现,但伤害就是伤害,它一定会隐伏在生命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现在一切都不好下定论,且看十年之后。

对于媒体片面的炒作我深表担心,“成功”事迹必然带来模仿者。而媒体的片面炒作,及狼爸的剑走偏锋,让许多家长误以为只要打孩子就能进北大,要知道打孩子和进北大是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的。“存在即是合理”,孩子能够考上北大,想必这位“狼爸”一定还有其他的教育理念和多元的教育方法,而打绝对不是最主要的。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循循善诱让孩子反省,为何非要用“打”的形式来“丰富”内容呢?心理学认为,童年的经历影响人的一生,孩子倘若没有幸福的童年,就难有幸福的人生。人只有一次童年。教育的真谛是因材施教,不能用打来做总结。孩子也是人,请尊重他们的人格,请把孩子自身的幸福和快乐放在第一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成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所以,请多用赏识教育。

那么,何为赏识教育呢?简单说来,不过就是十二个字: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家长会拿自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如“你看看王家的xx,数学拿了满分,你再看看你。”“如果你考不上清华北大,你就是一个失败者”等等。孰知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处。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所谓我们认定的“标准”去比较孩子,人无完人,我们大人都不可能做到永不失败,更何况孩子呢?我们所要做的是在真爱的前提,承认孩子们身上的差异,允许孩子失败。

许多父母把赏识与赞扬等同起来,以为赏识就是告诉孩子:“你真棒!”而赏识教育远远不是说一句“你真棒”这么简单。它并不等同于表扬,更不是单纯的物质奖励。赏识首先应该是一种心态,一种欣赏孩子的心态——基于对生命本质的爱和尊重,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而赞扬只是赏识的一种手段而已,只有把赏识的心态融入赞扬之中,孩子才会真正感受到赏识的力量。

赏识孩子,就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不要以为赏识需要多么的刻意努力,有多高深的学问、繁杂的技巧。其实,尊重的话语,信任的目光,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赏识,只要用心发现孩子们的优点,或许仅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一个赞许的手势,都可能让孩子们铭记终身,甚至改变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另外,及时指出并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和赏识教育并不冲突,批评可以,但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孩子在某种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死,把孩子全盘否定了。就比如:“提醒过你多少次了,还这样做,你这一生算是完了。”“考这么点分,要饭的都比你强。”等等,这样的批评,就像戳向气球的针,整个泄气。我们所提倡的是,赏识的批评,即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孩子,你仍然是我眼里最好的孩子,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没关系),我相信你能改正。

猜你喜欢

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