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浅析
2012-04-29禹芳琴
禹芳琴
[摘要]王夫之的经济伦理思想以“理寓欲中”为基础,以“自谋其生”旨归,以“恒利久远”为目的,以“俭奢有度”为重心,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包含着民主思想的萌芽,具有近代启蒙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色彩,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39 — 03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于湖南衡阳石船山,杜门著书,学者称其船山先生。他一生涉猎极广,学识渊博,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成就是在哲学方面,而他的伦理思想是和其精湛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联。他对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中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予了批判性总结。王夫之在经济伦理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对于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王夫之的经济伦理思想
王夫之作为一个中小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仍然陷在“天人关系”的旧框架之中,仍然受着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是其经济伦理思想反映了明清之际市民阶层的要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包含着一些民主思想的萌芽,具有近代启蒙主义的色彩。
(一)“理寓欲中”——经济伦理思想的起点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理欲之辨” 、“义利之争”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经典命题之一,也是宋明以来中国伦理学的主题之一。争论所及,实际上是道德同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宋明道学家将“理”与“欲”完全对立起来,王夫之对此并不赞同,他认为“理”与“欲”均属于人所固有的东西,“理寓欲中”,王夫之以此作为其经济伦理思想展开的前提和起点。
王夫之首先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命题,认为道德伦常并非如道学家所言的未有天地之前就永恒存在的“天下之定理”,而是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王夫之看来,道德关系、礼乐教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而这种客观必然性与人类的物质生活状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王夫之的这种思想有力地批判了宋明道学家的封建蒙昧主义和复古主义。
在王夫之看来,“人欲”,就是基于生理心理的人类的共同的基本物质生活要求。人类共同的物质生活欲求是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基础和实在内容。他将天理寓于欲中,承认人欲的合理性和普遍性,肯定人欲在生活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欲望,好恶利益有巨大差别,所以需要进行调节,使大家的公欲(欲望)得到满足,道德准则就此而产生。
接着王夫之提出“以义制利”、“以理导欲”的主张,指出“义即理,利即欲”,义利关系就是理欲关系。根据公私轻重,王夫之将“义”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人之正义”、“一时之大义”和“古今之通义”。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他看来,公私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公重私轻。一般来说,应以“古今之通义”为“天下之大公”。三个层次必须以“天下之大公”为自身合理性的依据。〔1〕
王夫之认为“利”分为“公利”和“私利”,“欲”则存在“公欲”和“私欲”之分。如果一个人只追求个人私利,就可能违背道德要求,以至廉耻丧尽,到头来必然遭害,所以必须“以义制利”,必须打破一己之利的界限,从整个社会来考虑。就理欲关系来说,必须“以理节欲”,用道德原则来限制人们的“私欲”。
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理欲观揭示了道德同社会物质生活的辩证关系,肯定了“各得其欲”就是“天理”,反映了“大贾富民”摆脱封建束缚的愿望,否定了宋明道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道德说教。这些思想闪耀着理性主义的光辉。
(二)“自谋其生”——经济伦理思想的旨归
王夫之将“理欲义利之辨”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用来观察和研究经济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启蒙价值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中“自谋其生”的自谋论就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的旨归。
王夫之首先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他认为,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是“天地之固有”,所以不能为“王者”一人所私有和垄断。他说:“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2〕王夫之在这里借“天”的权威性来确立土地私有制的合理性,其价值取向趋近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私有财产的保障确能激发每一个人追求财富的冲动,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障是个人自由和政治民主的必要前提。
王夫之认为,尽管土地应该私有,但不同的人所私有到的土地数量是不相等的。因为土地是人类维护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这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决于人的能力,人的能力由于先天和后天两方面情况不同而存在着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能力差异的存在正是他们对于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占有之不同的合理性证明所在。〔3〕
在土地的差异性占有上,王夫之提出“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主张“自谋论”。所谓“自谋论”,是指人皆有“自谋其生”的本能,天地之大,山泽之富,只要人们肯用力去经营它,就没有被饿死的道理。每个人都有求生存的自然本能,都有追求私人利益的动机,都有自谋其生的能力。如果这一切都强行纳入政府计划,由政府来为民众谋生计,就会松懈人们自谋其生的斗志,势必导致普遍贫穷、甚至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状况。〔4〕所以,作为统治者“勿忧人之无以自给也,藉其终不可给,抑必将改图而求所以生” 〔5〕。所以历史上王者的“授田”之举、“均田”之策都非良策,定会导致“相倾相怨以成乎大乱”的局面。王夫之的“自谋论”实际上仍然是为土地差别占有提供一种伦理的辩护。〔6〕
王夫之强调老百姓“自谋其生”,并不意味着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认为,作为劳心者的统治者应该为劳力者的老百姓的“自谋其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在制度设计上,王夫之主张原则上必然崇尚公平正义,坚持标准的同一性,不因利害关系的轻重而失去应有的态度,不因人际关系的厚薄而妨碍正當的对待,要超越世俗的亲疏尊卑界限。它要求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都应该得到保护。〔7〕
(三)“恒利久远”——经济伦理思想的目的
王夫之充分肯定商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他认为商业经济乃“立国之资”,反对专制主义的超经济掠夺对商品经济的摧残。他认为要使商业有序发展,就必须打破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通过自由贸易来促进商品流通,通过遵循商业伦理原则,打破行业垄断以追求恒利久远。这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的目的。
王夫之认为,商业不仅有利于商品货币的流通,而且有利于贫弱之间的相互帮助,特别是在灾荒之际,商业借贷可以周济穷人。所以凡是阻碍商业发展的行径都令他极为不满。他强烈呼吁:“故惩墨吏,纾富民,而后国可得而息也。” 〔8〕“墨吏”即贪官污吏,他们不单从“单贫”者那里搜刮不多的钱财,还从商贾那里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这种行径严重阻碍了商业的正常流通,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贫困。王夫之坚决主张严厉打击这些贪官污吏,保障大贾富民的合法利益以利其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得以复苏,国家才可免于贫困和动乱。
闭关自守的政策同样会不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所以王夫之主张打破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鼓励自由贸易。他认为人们推向市场的商品都是满足自己生活所需之后的剩余产品,“此之有余,则彼固有所不足矣” 〔9〕,反之亦然,这样彼此之间应该互通有无,所以那种严禁物质进行对外交流的做法是一种“自困之术也,而抑有害机伏焉” 〔10〕。所以允许自由贸易,让老百姓将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才能使人民真正地摆脱贫困,使社会安定有序。〔11〕
王夫之的商业伦理思想存在着极为矛盾的一面:一方面主张通过自由贸易、商品的自由流通来促进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伦理上又鄙视商人的经济行为。因为商人助长了贪官污吏暴君的挥霍浪费之风,将大部分社会财富消耗在声色玩乐之中,而暴君污吏必定给商人更多发财致富的机会以示回报,这样就形成了官商勾结、相互借势以谋取私利的局面。从商人的角度来看,由于财富的获得相当容易,所以不知爱惜,奢靡之风盛行,从而败坏了道德风俗,所以政府对待商人的态度应该是从限制商人的高消费行为来打击商人。〔12〕
王夫之认为如果禁止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商人中的“狡者”可以因此获致暴利而富甲天下。他将商人通过与官府勾结而垄断某行业的经营而获取的利润为“奸利”,奸利是不可持久的,商人应追求“恒利”,即长远利益。商人获取“恒利”的根本途径应是平等经商、自由经商、诚实经商和合法经商,这也是商业的伦理原则所在。
(四)“俭奢有度”——经济伦理思想的重心
理欲观涉及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不仅同伦理学基本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构成消费伦理的逻辑起点。王夫之的消费伦理思想就是在理欲观的基础上,以“理欲合性” 思想为中轴,同时又是在对理欲观的价值伸延和理论推扩中,在系统地辩证地探讨节俭与奢侈的关系中形成的。
王夫之“俭奢有度”的消费伦理思想体现在是其经济伦理思想中,并成为其经济伦理思想的重心,表征着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以及对消费伦理的理性认识,反映着他对消费道德价值的深刻把握以及对消费行为的伦理见解,其辩证的消费理念与消费价值模式,对于治疗当今时代的消费异化和自我欲望的膨胀仍然是一副良药。
在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中,俭奢观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论题,关涉到对节俭和奢侈的认识和评价。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崇俭斥奢论,当然也有个别言论是反对节俭崇尚奢侈的。王夫之秉承了“尚俭”的传统,肯定了作为传统美德的节俭的内在价值,认为节俭的美德是兴家富国的重要精神能源,表现了人们对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的珍爱,而奢华是不珍重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的表现。财富的创造需要勤劳,财富的积累需要节俭,但他认为节俭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必要时的“奢”,他主张节俭有度,揭示了过度节俭的流弊。王夫之认为,过度节俭意味着在财富消费上的吝啬,而过度吝啬会导致过分贪利而不知满足,从而会导致许多达官贵人和豪强拼命将财富聚敛于其门下,或者被挥霍浪费,或者被藏之地下,或者被张扬炫耀,不能充分地实现财富的社会价值。财富不被用于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这必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人民群众的正常消费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恶化,以致于产生揭竿而起、发动暴乱等恶果。 〔13〕
王夫之辩证地揭示了节俭和奢侈二者的偏弊,但就二者的弊害程度而言,因为奢侈的人往往以挥霍浪费图 “一时之观美”,总是超越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他的支付能力,而且常常干出伤风败俗的事情;而节俭的人虽然有过分惜财之弊,但对于大分大伦则无甚伤害,所以应该说奢侈所带来的弊远高于节俭。王夫之反对吝啬,反对俭以守财,反对侈多藏以取利的观念,提倡消费,以利民生和经济发展。
二、 王夫之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王夫之的经济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构,对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均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应坚持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人的需要是客观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构建和谐社会应坚持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乐需要和发展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决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当基本欲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一项基本属性。现代社会极其重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所以重视人的需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应坚持俭奢有度,鼓励正当而适度的消费。王夫之肯定适度节俭的价值,揭示了过分节俭的种种弊端,提倡正当而适度的消费,反对奢侈浪费。王夫之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今天我们身处的既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同时又要改善生活合理消费的当代社会,无疑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批判地继承王夫之消费伦理思想的合理因素,对于建构融民族伦理精神于时代伦理精神之中的消费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消费伦理意义巨大。〔14〕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和完善时期,市场经济本质上说是一种需求导向型经济,人们的欲望与需求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适当刺激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是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需要用良好的制度来规约,需要遵守一系列的道德规范,需要重建一种“人欲之大公”的社会道德环境,需要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以适应人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第三,建构社会的伦理秩序应坚持义利并重。我们从王夫之的义利并重思想中得到的深刻启迪就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使庶民百姓在享有物质生活利便的同时也能过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政府管理者应当时时关注老百姓物质利益的满足,应当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好处,而不应该只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这种价值取向必然带来老百姓对国家社会利益的维护与关注,而且只有尊重和关心了老百姓的个人利益,老百姓才有可能接受对其的道德教育。因此,要求老百姓讲道义的正确方法就是政府管理者尊重和维护他们的物质利益。〔15〕
判断一种经济伦理思想是否具有现代意义,不是看它表面上对农商的态度,而是看它如何对待行政权力与社会经济运作之间的关系。王夫之的经济伦理思想表现了使社会经济运作摆脱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的观点,在学理上将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实践上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建构和谐社会,这种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凯麟.走向近代的先声--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29.
〔2〕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511.
〔3〕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4.
〔4〕萧萐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60.
〔5〕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船山全书(第10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710.
〔6〕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5.
〔7〕王泽应.王夫之的消费伦理思想探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51.
〔8〕王夫之.黄书·大正第六.船山全书(第12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530.
〔9〕〔10〕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902,1056.
〔11〕〔12〕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8.
〔13〕〔14〕王泽应.王夫之的消费伦理思想探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50,52.
〔15〕王泽应.王夫之义利思想的特点和意义〔J〕.哲学研究,2009,(08):58.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