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报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2012-04-29肖华碧
肖华碧
[摘要]通过在现代传媒话语下,对高职院校校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进行概括性分析,揭示高职院校校报在现有的局促环境中求生存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策略,探索其如何更好发挥新闻和宣传的双重功效,为人才培养和高校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报内涵式发展名片效应岗哨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31-02
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个新的发展类型,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积极服务社会,服务地方行业,而得到市场的特别青睐,发展势头迅猛。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高职院校校报应如何克服主要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其舆论效应,提升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
一、高职院校校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校报是校园动态信息的主要传播载体,其作为一份党政机关报,兼备新闻和宣传的双重属性。这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校报在新闻社会化发展之路上面临一些特有的问题。
(一)党政机关报的“严肃”身份,使其思想的深度性、学习的实用性与阅读的情趣性受到考验
高职院校校报承载的宣传教化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其严肃性身份的宣传教化功能使新闻撰写陷入扁平化泥淖。校报内容多以会议报道、思政工作主题活动、领导来访、获奖消息、教学动态等条列式新闻为主,标题导语普通,题材局限,体裁单一;文笔粗糙,缺乏思想深度;版面设计呆板,缺乏艺术美感和视觉震撼……而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产学研教学体系、招生就业、升本考证、后勤保障、学生情感问题、社会与校园热点问题,以及师生对文学、摄影、绘画、雕塑、动漫的艺术审美等缺乏全局策划性的立体式展现。其思想性、实用性与趣味性在高职院校浓郁的人文土壤下面临考验。
(二)采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其文稿质量面临出版发行物高标准严要求的考验
据《中国高校校报质量考评办法(讨论稿)》要求,校报编辑中的专职总编、社长(主任或副主任)至少要有1人是副高以上职称并熟悉业务;有专职的美编、摄影或编务;编辑骨干稳定,编辑人员具有本科以上或相当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实际工作中,这些要求并非所有高职院校都能达到。高职院校校报属于非经营性报纸,一般不能为单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故经费投入极力压缩,总编、主编、编辑大多为宣传部工作人员兼任,事务繁杂,主要依靠学生走“群众办报”路线。工科为主的高职学生大多理论修养欠缺,文字水平普遍不高,队伍培养周期短……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采编队伍的建设,从而影响校报的编辑质量。
(三)身份尴尬,上级单位新闻无法监管或监管力度不够,使其面临专业性、严谨性与规范性的考验
长期以来,高校校报属于内部报纸。1998年3月18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高校校报正式取得国内统一刊号,从此高校校报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既存事实是,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95%以上院校在校报建设的各方面投入不够,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报刊公开出版发行的全国统一刊号。实际工作中,非常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校报尚处在依照自我的标准自行编辑出版发行的阶段,既没有全国统一发行刊号,也没有省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内部连续性出版物准印字号,纯属上级单位无法监管的“地下刊物”。在取得全国公开发行刊号或省市内部准印字号的报纸中,其出版质量也面临较大的提升压力。
(四)办报周期长,使其面临时效性的考验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规模小,学校自身发展的纵向历史深度和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相对疏松。校报一般为四开半月刊、月刊,甚至季刊,或对开半月刊、月刊,因为能引起轰动效应的重大事件不多,所以新闻素材有限,频陷“努力凑新闻,勉强出报纸”的尴尬处境。
二、高职院校校报所具优势分析
高职校报自紧随高职院校诞生的那天起,就刻上了职业与时代的双重烙印。高职院校独有的文化土壤也为校报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
(一)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和人才保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校报是校党委的机关报,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5]13号文)明确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体。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在高校负有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繁荣文化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校报作为高校校报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要求专款专用,同时对人才及物资配备要求明确。尽管其支持力度往往不能全面兑现,但相对于经营性媒体而言,具备相对稳定的后援保障;相对于校园其他媒体而言,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与监督使其具有生存与发展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和绝对的信息权威。
(二)具有高校自身发展所需求的“名片效应”
关起门来练内功的闭门锁校式办学策略已经不适应于生源竞争极其激烈的现代高等教育。以“弘扬正气,提高士气,提升名气”为使命的高职校报围绕学校发展的中心,积极全面挖掘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新闻事实,是营销时代高职院校引导舆论方向,宣传教育成果,提升美誉度,促进滚动式发展的健壮羽翼,在其交流对象中产生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度,对扩大生源、促进就业、吸引资金支持、提升社会美誉度、树立教育品牌产生积极作用。
(三)具有崇尚实用和热心文艺的读者群体
受众认可是一份报纸存活下去的唯一理由。虽然高职学生大多文化理论基础薄弱,但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群众办报”路线以师生自身的阅读需求为出发点,刊载高职教育最新方针政策,披露校园动态,跟踪专业建设进程,展示建设成果,搭设读者才艺展示平台,引导艺术审美和思想潮流……师生信息的诉求、审美的需求与才情表现的欲求使这份党政机关报自然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粉丝。
三、扬长避短,高职院校校报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高职校报突破困境,发挥名片效应的途径很多,在此,我们从高职校报自身内涵建设的角度谈谈看法。
(一)巧现高职校报作为党政机关报的宣传教化功能,站稳党政机关报的政治岗哨
第一,简单笔墨勾勒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展示校园动态类的硬新闻,力争做到内容丰富、翔实纳新、涵盖全面、阐释简明、注重实用、关注发展,更好地服从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局。如,可设“新闻短波”、“学术动态”、“管理动态”等栏目。第二,重点笔墨深度挖掘硬新闻背后的新闻。如,就师生在专业建设中获奖这一事实,可深度切入,有理有据有节再现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解决措施、建设成果、发展目标,增强报纸硬新闻的纵深感。第三,浓墨重彩打造重大主题的专题专版。如,与教学息息相关的高校十二五规划专版、专业建设成果专版、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专版……
(二)加大高职院校校报优质主题的深度发掘力度,立足人文导师的文化岗哨
第一,重视连续性新闻报道和专题专版重大新闻主题文化内核的挖掘工作。如,剖析买方与卖方市场情况,跟踪并深入毕业生工作岗位,图文并茂,去伪存真,因势利导,用专业的数据与实例引导大学生审视自己的就业观念,实现优质就业。第二,巧寻角度,重视言论的文化审思。如,中外教育创新理念的探索、食品安全问题的另类视角、对生命生存状态的关注等。第三,刊载优秀文艺作品。如,师生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摄影、绘画、动漫、雕塑(图片)、音乐(赏析)等原创作品。
(三)加强高职院校校报整体设计的鲜活性,巧设读者与报纸愉悦对话的交流岗哨
第一,重视版面设计。报纸版面是读者对一份报纸的原始印象。创意十足的版式不仅会增强报纸的视觉美感,而且与内容和主题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无形中增强读者的阅读欲望。第二,重视新闻导语的精心制作。精妙的导语会激发读者对新闻事实本身的好奇心,既而较大可能地实现阅读的延续性。第三,重视大图片的视觉冲击。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对开彩报将成为高职院校校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图片的色彩冲击与“眼见为实”的事实冲击会产生较强的心灵震撼,大大增强读者的阅读渴望。第四,重视师生的参与。如,邀请具有较强新闻写作功底的教师担任重要新闻选题的撰写人,设置有奖问答等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连续性栏目,刊载师生的原创文艺作品等。
[参考文献]
[1]周燕琳.发挥高职院校文化传播功能的思考[J].发展月刊,2008,(10).
[2]武智.高职院校校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8,(8).
[3]邹嫱.用开放的理念办好高职院校校报[J].考试周刊, 2009,(10).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