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艰难

2012-04-29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12年2期
关键词:扬雄草堂杜甫

莫砺锋

杜甫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成都,他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举目无亲,他如何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呢?此时杜甫辞官已近半年,又带着一大家子漂泊了那么远的路程,囊中早已空空如也,他怎能维持全家人的衣食,又怎能有力量在浣花溪畔自建一座茅屋呢?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说不清楚杜甫刚到成都时的生活细节,以及修建草堂的详细过程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他得到了成都人士的热情帮助。大家读《三国演义》时,常常看到“有诗为证”四个字。《三国演义》中的诗歌往往是说书人杜撰的,并不能成为史实的证据。杜甫得到成都人民热心帮助的事情则真的是“有诗为证”,因为那些诗歌就是杜甫本人写的,它们当然是真实可信的。

刚到成都的杜甫首先要解决的是全家人在何处安身的问题。成都城西七里的浣花溪畔有一座草堂寺,那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空房很多,庙里的僧人同意杜甫全家在庙里容身,一直住到第二年春天杜甫自盖茅屋为止。其次,杜甫还要解决全家的吃饭问题。杜甫的老朋友高适当时正在彭州当刺史,彭州就是现在的彭州市,距离成都不足百里。高适一听说杜甫到成都来了,立刻主动写诗表示问候。高适的诗中写到杜甫寄居寺庙的事,可见是在杜甫到达成都之初。后来高适知道杜甫穷困,还曾多次寄钱给他,这在杜甫的诗歌里有明确的记录。杜甫在成都的一些远房亲戚和新老朋友也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比如一位在成都府当司马的表弟王十五,听说杜甫想盖房,就主动送来一些钱财,杜甫感激地写诗致意:“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劳。”(《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房遗营草堂赀》)住在附近的平民百姓也向这位远道而来的老诗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杜甫在答复高适的诗中说:“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这里的“故人”也许指高适,但也有可能指在成都做官的其他故交。“邻舍”则无疑是指草堂寺附近的百姓,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帮助杜甫,但是他们从自家菜园里摘下一把蔬菜送给这位素昧平生的老诗人,可谓礼轻情意重,这种情意使杜甫深受感动。刚到成都的杜甫曾向别人索要过各种物品,甚至包括吃饭用的瓷碗。他有一首诗题为《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中说这位名叫韦班的涪城县县尉家里收藏着大邑出产的白瓷碗,又说:“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意思是您家的白瓷碗洁白胜过霜雪,请赶快送几个碗到我的茅屋来吧!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刚到成都时写了不少向别人索取物品的诗,从这些诗可以看出,杜甫在成都郊外营建草堂时是得到当地人士的热情帮助的。要不是那些人士主动热情地对杜甫表示善意,我们的诗人又怎么可能直接开口向他们索取各种物品!作为对比,我们不妨读两首杜甫在到达成都之前和之后的诗歌。第一首是杜甫39岁那年在长安写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有这样两句:“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是说诗人沦落长安时依靠别人的施舍艰辛度日,他遭受了京城权贵的多少轻蔑眼色!也许有人会说京城里的权贵当然不能与地方上的小官员相比,那么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甫57岁时写的《久客》,那时杜甫正羁旅公安(今湖北公安),诗中说到:“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杜甫生性忠厚,要不是他在公安受够了当地官吏的气,是不会写出这种句子来的。相对而言,成都的地方官员,特别是杜诗中写到的那些县令、县尉,他们也是“小吏”,却对诗人表示了最大的善意。上面提到的那些杜诗,那些直接开口向人乞讨物品的作品,字里行间没有多少窘迫和难堪,反倒洋溢着幽默的情趣和亲热的口气,比如这首《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萧实是个县令,杜甫便用晋人潘岳任河阳县令时在全县遍栽桃李的典故,说你在县里虽然已经栽了无数的桃树,但是别忘了我这个濯锦江边的园子里还没有种满呢!杜甫虽是在向别人乞讨物品,但是口气亲切,无拘无束,一点也没有尴尬、羞涩的感觉,这当然是由于对方的热情好客的缘故。这说明成都人民,包括官员和普通百姓,都给杜甫这个来自远方的漂泊者留下了热情好客的良好印象。难怪长年漂泊的杜甫要把成都视为安家的最好地点了。杜甫的草堂就是在这种友好的氛围中建造起来的,杜甫长达四年的草堂生涯就是在这种温馨的环境中逐步展开的。一句话,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决不是偶然的。现在很多历史名人的遗址都有不同的地方在想方设法地争夺,但是成都的杜甫草堂的地位是绝对稳固的,是任何别的地方无法争夺的。

杜甫营建草堂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选址。前面说过,杜甫刚到成都时,曾在草堂寺里暂时栖身。草堂寺旁边有一条曲曲折折的浣花溪,又名濯锦江,也叫百花潭。杜甫对草堂寺的环境十分满意,当他决定营建住宅时,便把地址选定在距离草堂寺三里远的浣花溪边。他芟除荒草,开辟了一块一亩大的荒地作为宅基。为此,杜甫曾兴致勃勃地写了一首题为《卜居》的诗。“卜居”就是选定住址的意思,古人非常重视居住的环境,《史记·秦本纪》中就记载说秦德公为了选定建都之地而进行占卜,结果是“卜居雍”,就是在“雍”(今陕西凤翔)这个地方建都。屈原写过一篇题为《卜居》的楚辞,那是为选择何种人生道路而进行占卜,有点文不对题。杜甫的《卜居》则名副其实,此诗的前四句是这样写的:“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杜甫所以看中此地,既是由于树林和池塘非常幽美,更是由于它位于成都的外城之外,远离城市的喧嚣,而那道清澈的浣花溪则足以消除诗人胸中的烦恼。

选好宅基之后,杜甫便动手盖他的草堂。同时,杜甫也开始在草堂周围大量植树。杜甫向人索取了大量的树苗,这在杜诗中有明确的记录:他向附近的一位县令萧实索要桃树苗一百株,又向绵竹县令韦续索要绵竹数丛,他听说蜀中有一种树木叫做“桤树”,生长得非常快,树枝可以当柴火,嫩叶晒干后可以当茶叶,于是向绵谷县县尉何邕索要桤树苗数百株。此外,杜甫还向韦班索要松树苗,又亲自登门向一位姓徐的朋友索要果树苗。杜甫真是一位热心绿化的人士,请看他在草堂四周栽了多少树木!

果然,草堂建成之后,它的环境非常幽美。请看杜甫在《堂成》一诗中对它的描写:“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白茅盖成的房屋背靠着城郭,江边走熟了的小路盘伏在青青的郊原上。桤树的稠密叶片挡住了阳光,在风中吟唱;长节的笼竹梢隐没在烟雾中,滴下露珠。栖息在树间的乌鸦哺育着几只雏鸦,呢喃的双燕频频飞来,要在这里筑个新巢。结尾两句大有深意。扬雄是汉代有名的文学家,他的故居就在成都,人称“草玄堂”,意即那是扬雄撰写《太玄经》的堂屋。杜甫也是有名的诗人,现在又在成都定居,所以旁人把他的草堂比拟为扬雄宅。那么杜甫认为旁人错在哪里呢?原来他根本懒得像扬雄那样来写《解嘲》!众所周知,《解嘲》是扬雄的名篇,其内容是说有人嘲笑扬雄生于大汉盛世,却无所作为,官位低下,只知潜心写作《太玄经》。于是扬雄撰文为自己解嘲,说祸福相依,人各有命,自己不图富贵,只愿默默地从事著作。杜甫的意思是他比扬雄更能甘于寂寞,所以根本不用写文解嘲,任凭别人嘲讽也不在乎。请大家注意,这两句诗是《堂成》这首诗的结尾,“旁人错比扬雄宅”一句扣紧了全诗住宅落成的主题,与上文的意脉承接得天衣无缝。更加重要的是,前面六句都是描写草堂的环境之美:生机勃勃的植物、活泼可爱的动物,组成了一个和谐安详的自然环境。对于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因而心灰意懒的杜甫,对于在生活上到处漂泊因而惶惶不可终日的杜甫,浣花溪畔的草堂真是一个难得的避难所。杜甫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居下来,当然会觉得大慰生平,即使有人对他的落拓潦倒进行嘲讽,又有什么关系!

今天的草堂已处于繁华的成都市区,当年的情形可不是这样的。杜甫在《水槛遣心》中有这样的描写:“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这首诗的第三联非常有名,后人赞叹不已。比如宋代的叶梦得说:“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石林诗话》卷下)意思是细雨霏霏时水面上有浮泡,鱼儿会窜到水面上来咬那些气泡。我在农村里常见此景,我以为这是由于天气沉闷水中缺氧的缘故。但无论如何,这种景象确是细雨天特有的,晴天或大雨天都不会有,杜诗的描写精确无比。下句写燕子乘着微风的风势斜着身体飞翔,也非常生动。但是我现在不是要向读者朋友推荐此联,而是想请大家注意此诗对草堂形势的叙述。首联写由于离开了城郭,所以房屋盖得比较宽敞。草堂周围没有多少居民,甚至没有形成村庄,所以视野非常开阔。尾联更明确地说这是个只有两三户人家的小村落,与成都城中户口多达十万的繁华景象完全不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甫草堂的环境幽静美丽,它整个地坐落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杜甫何幸,他在如此美好的环境里得到了一个安身之所。成都何幸,她接纳了如此伟大的一位诗人!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新 书 架

中国社科院蒋寅教授《学术的年轮》(增订本)最近由凤凰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宗旨是学者谈学术,从个人体验角度切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术转型,写出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一段学术史。这次再版增入了多篇作者近年新写的文章,谈学术史和学术人物。对照而读,颇能看出二十年间学术和学人的变化,有生长也有凋谢,如树木花开花落,在岁月的洗礼中增添一道道的年轮。

《学术的年轮》(增订本),2010年11月版,定价35元。

猜你喜欢

扬雄草堂杜甫
草堂旧事
草堂诗歌奖在杜甫草堂颁奖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杜甫改诗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薪草堂由来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