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课教学
2012-04-29代东升
代东升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其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近年来,大家都在探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问题,其实无论怎样改变教法和学法,其中心也还是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学情分析,创新教学方式
学情分析是教师备课时第一个所要考虑的因素,一直以来,对体育教师备课都是这样要求的,但这一环节往往都流于形式,被淡化了,教师上课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搞一些创意上面。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首先把学情分析透了,才能真正备出适合学生上的课,才能正确指导如何备课。
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课改进行到今天,已经促成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和探究。那么,怎样教才能更大程度地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实践中很多教师创新了不少的教学方式,如引导发现式、情境陶冶式、目标调控式、碰壁点拨式、自练指导式、主题式、互动式、演进式等。这些都很好,值得借鉴和引用。但无论怎样教,都必须根据学情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但也不能完全不拘一格,笔者认为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符合两个原则:一是要为学生创设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促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例如,一节新授课的内容是“跨栏步技术”,教师把学生分成了十个小组,每组发一根一米多长的竹棍,教授技术阶段是看视频和看卡片,练习阶段是以两人抬着竹棍当栏架分别练习两条腿技术,学生学得很好,合作得也很好。二是要给学生创设充分展示的平台,展示他们的独立个性、创造力、创新成果,而展示又必将会推动学生去探究。例如,一节内容为“双手胸前传接球”的课,教师把学生分成8人一组,每组给两个篮球,各组自行传接球,结果各不相同,各组展示以后再传球,形式变化就多起来了。甚至连教师都难以想象出来的传球形式,学生都能创编出来,而且传得很好。
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师爱比父爱更严厉,比母爱更细腻,主动与学生多接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对学习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对学习中的困难则是热情地帮助、指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交流、多引导,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爱学生才能把学生教好。
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而尊重的内涵就是信任,要对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充分信任,坚信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必要的技巧,相信学生有能力来调整自身的行为和进行自我思考、决策,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和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
善于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保持倾听的姿态,并投以鼓励的目光。少问“为什么”,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多鼓励,告诉他们:“这没什么,这很简单,你再试试看,你能行的!”
课堂上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多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加大学生主动学习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方式,独立地进行练习,使得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空间。例如,球类课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分为不同层次的练习小组,学生可以选择性参与。田径、技巧课可设立难度不同的练习场地以供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选择等。总之,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每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教学方式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基础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平等的体育。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创造条件,指导帮助,大胆放手,给学生权利让学生选择,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体验,给学生困难让学生解决,给学生平台让学生展示。真正使学生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要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从而达到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洛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