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及政策调整

2012-04-29冯乾孙诚

经济与管理 2012年2期

冯乾 孙诚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内外失衡的问题。内部失衡以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为主要特征,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外部失衡表现为国际收支“双顺差”。中国内外失衡既有财税分配体制与汇率政策等制度原因,又有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经济结构原因。为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公共支出政策,增强汇率弹性和本外币政策的相互协调,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内部失衡;外部失衡;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2-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宏观经济失衡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存在着经常账户的大量逆差,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以及石油输出国保持了经常账户的大量顺差。对于中国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同时。多年来一直受到内外失衡问题的困扰。中国经济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外部失衡则体现为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并且外汇储备持续积累。内外失衡并存的状况,不仅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也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更为复杂和困难。2011年全球金融危机已转变为如今的主权债务危机,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内外失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来缓解日益严重的内外失衡?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的现状

(一)内部不平衡

通过选取样本区间为1978~2009年的储蓄率、投资率及消费率数据进行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率和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且两者走势高度相关,1978~1993年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但2000年以来两者大幅上升,储蓄率以年2%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储蓄率高达52%、投资率达47.7%。从1994年开始中国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且其差额不断扩大,1994年其差距为2.1%。而后扩大到2007年的8.8%,直至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的4万亿元财政支出减缓了两者的差距扩大化。总体来说,中国高储蓄、高投资现状仍在持续,并且储蓄远超过投资。

另一方面,中国消费率却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总体消费率与私人消费率保持一致的波动,而公共消费率一直保持平稳的趋势,平均约为14.3%,故私人消费率的下降是造成中国总体消费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1978~1992年中国消费率总体保持在60%以上,1992~2001年消费率先降后升,且在60%水平上下波动,这一时期的总体水平低于前一阶段的平均水平,在2002年以后中国消费率较快下降,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下降,在2009年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仅为48%。

由图1和图2比较得出,中国储蓄率、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变动趋势恰好相反,即表现为储蓄、投资不断上升而消费的不断下降,且近年来高储蓄、高投资及消费不足的格局还在不断形成并加强。

(二)外部不平衡

从表1中可看出,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其中2008~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面临外部需求下降的压力,使2009年经常项目差额下降至2611亿美元。自2010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伙伴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发生变化,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政府施压,恶化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2010年经常项目差额虽然有所上升,但仍然低于2008年。

持续的“双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不断积累。2001年之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8~1993年的规模较小阶段,1994~1997年的较快增长阶段,1998~2000年的缓慢增长阶段。从2001开始,中国外汇储备开始大幅增加,年均增长幅度达30%以上。如图3所示,2001年,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21.65亿美元,到2005年翻了4倍。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同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到2008年末达到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继续攀升,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当前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最为突出的特点。

三、内外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内外失衡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内外失衡问题,出发点在于宏观经济的基本恒等式:

Y=C+I+G+NX(1)

其中,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I表示国内投资,G表示政府支出,NX表示净出口。

对上式变形,Y-C-G=I+NX(2)

S=I+NX(3)

即国内储蓄等于国内私人投资加上净出口。宏观经济失衡表现为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两大类:内部失衡是指国内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外部失衡是指进口和出口的不平衡。国内已有学者对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其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般是: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互相影响。一方面,内部失衡导致外部失衡,当国内储蓄S大于国内投资I时,过剩的国内产能会通过外部需求来消耗,也就是说,国内庞大的储蓄会相应转化成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外部失衡引致内部失衡,净出口NX取决于汇率,若宏观经济政策导致本币汇率升值或被低估,那么净出口会受到影响,进而储蓄和投资都会受到扭曲。从上述等式还可以看出,内部失衡问题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外经济的不均衡实质上是国内经济运行不均衡的外在反映。如果储蓄率一定,那么,国内私人投资与净出口就像一对跷跷板,会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内部失衡的制度根源

在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掌握国有企业,垄断了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和经济资源,从而获取了市场的定价权。中国当前特殊的财税分配体制导致了政府收入与企业利润增长的正相关关系,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推行“分灶吃饭”的财税体系。在这种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收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当地经济发展越快,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就越多,地方政府可支配的预算规模越大,从而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和向本地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就越强。同时,与财政收入相联系国民生产总值(GDP)就成为度量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谋求经济上的发展来达到政治家职位升迁的目的,于是各级地方官员产生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强烈动机,并以各种方法竞相扩大投资。

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及财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主导型下的企业投资必然会表现出极力扩张的趋势。企业扩大投资显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还需要最大限度地依靠外资和提高居民储蓄水平。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