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农业巨灾效应分析

2012-04-29陈利

经济与管理 2012年2期
关键词:经济学效应

陈利

摘要: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弱质行业,极易遭受各种风险的影响而产生巨大损失,形成农业巨灾。近年来农业巨灾频发,程度加剧,形成多元效应。基于经济学的多维视角深度分析农业巨灾的效应,研究发现农业巨灾具有多重经济效应和趋利避害双重性。趋利避害的可行路径包括采取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多方面农业管理体制和加强农业的科研与交流,提高综合应对能力等。

关键词:农业巨灾;效应;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2-0080-06

一、引言

农业遭受重大灾害导致经济损失和生命伤亡巨大,构成了一种极为特殊的风险,即农业巨灾风险。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弱质行业,极易遭受各种风险的影响而产生巨大损失。巨大的灾害以及由此对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后果,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严重影响了中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削弱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农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仍然偏大,巨灾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巨大,但农业巨灾造成的经济效应,都是灾难性的负面效应,是否可以被我们利用?我们是否找到合适的有效手段去化解呢?本文旨在以经济学角度深度剖析农业巨灾的经济效应,探索对其有效利用的合理模式和路径。

二、农业巨灾的经济效应分析

巨大的灾害引发的效应呈现出复杂多元性,既有典型的经济金融效应,也有伴生的社会效应、安全效应等等(见图1)。

经济效应也因时空扩展和产业延伸而进一步演化成多种效应(见图2)。

(一)综合经济效应以科学全面的内涵,成为农业巨灾的核心效应

根据马克思学说的社会生产过程理论,农业巨灾的综合经济效应是农业巨灾的核心效应。既应统计农业巨灾造成的初级损失,也应统计次级叠加损失及伴生的隐性影响。初级损失包括农产品存货的直接损失、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因灾中断农业经营所造成的损失。次级损失难以统计估算,指巨灾后续的叠加效应和伴生的隐性影响,造成经济资源的重新分配。只有最大化统计分析农业巨灾的次级叠加损失,农业巨灾才能被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也将为国家在灾害统计、损失评估和民政救济等方面提供方向指引。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造成马尔代夫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两年GDP,其中渔业占33%,但对渔业的影响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二)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造成农业巨灾具有波动性的时差经济效应

从农业巨灾的时空角度分析,农业生产显著的季节周期性、经济自身的周期波动性、自然灾害爆发的时间性,导致农业巨灾效应呈现时差波动性。既要认识到其短期波动性,又要看到其长期波动性,才能增强对农业巨灾前后的经济生产与生活预期,更好地提高国家和农户未来在灾害减防方面的应对能力。短期内巨灾对农业经济的破坏力在资本和劳动要素方面,巨灾使农业资本存量大量减少,劳动力的伤亡及救灾使劳动力资源在短期内大幅减少,造成生产力和农业GDP下降。考虑到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等,长期内环境的破坏又会使幸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下降,危及“三农”,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效应。农业巨灾的发生使农户为规避风险放弃采用新技术以提高产量,危及农业再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巨灾使农民收入下降,挫伤农业投入与生产的积极性,直接造成农业需求不足与投资萎缩,抑制了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此外,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以及农产品销售的集中性,借助“蛛网理论”分析巨灾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发现农业巨灾还具有明显的滞后经济效应。农产品价格对生产和供给的调节存在滞后周期,特别是当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时,供需调整的波幅将随着波动越来越大。另外,农业有较长生产周期,一旦投入生产,其品种规模、结构数量均不能在本周期内短期调整。灾后造成农产品供需失衡,价格波动。而农户根据现行价格决定下一个周期的产量,待下一周期来临时可能供需早已失衡。供给和需求、价格和数量如此反复循环,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农业巨灾的破坏,价格和产量的滞后性,带来了更多的变数和不可控因素,使农业生产经营者缺乏稳定的投资预期,进一步放大了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的生产供应的滞后风险。因此,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及时发布与引导机制,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未来形势的研判和预期,可有效避免滞后经济效应的不利影响。

(三)农业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分析,农业巨灾具有社会生产效应

从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分析,农业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潜藏有巨大风险,而对任何环节造成的巨灾经济效应,都需要巧妙应对,审慎处理。

1识别农业巨灾的生产效应,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业是比较效益低下的弱质产业,在农业与城市工业之间资源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假定条件下,工农业和城乡效益差别的存在,市场机制自然选择的结果必会使农村资源大量往城市比较效益高的生产部门转移,致使农业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严重欠缺,农业生产陷入逐步萎缩的恶性循环。如果存在农业风险,农业收益更加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下降,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农作物价格波动与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农作物价格下跌的波动效应会直接造成下一周期农产品产量减少(冷崇总,2008)。当农作物价格发生波动时,农民反应的途径就是调整土地、资本和劳动投入。在我国由于劳动投入几乎不构成限制性因素,因此主要制约了土地和资本要素的投入(戴春芳,2008)。20世纪90年代末期粮食收购价格持续低迷,造成生产效益下降甚至种地赔本,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到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减至9941万公顷。农业气象、地质灾害、病虫疫情等不确定性,使得强致灾因子、弱质农业、广袤农村经济的分布在时空上发生交叉重叠,导致农业生产相当脆弱且不稳定,恢复也非常困难。洪涝、干旱等农业气象巨灾往往涉及千万农户和上亿公顷农田。据统计,1961~1990年的30年间,我国农作物年均成灾面积近1 960万公顷,占29.8%。2002~2009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年均3301亿元,年均受灾面积达4434万公顷。而畜牧业一次大型流行性疫病导致受灾面积会更广。2004年禽流感对家禽业形成致命的打击,影响畜牧业生产的预期和计划,严重打击农民存栏补栏积极性,使畜牧业生产严重滞后,恢复生产也无限期滞后。据了解,我国家禽死亡率年均达20.16%左右,即使疫情过去,家禽业生产恢复也需要很长时间调整。因此,通过农业种养补贴、增强灾害预防、及时补救灾害恢复农业生产等措施,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稳定农业生产的关键之一。

2辨析农业巨灾的收入效应,以趋利避害。农业巨灾风险事故并不都是负面效应,最终也不一定必然导致损失。一方面,风险事故影响农作物产量,但

农民可能会因为价格上涨获益;另一方面,此类风险事故的发生可能牵制彼类农业风险的出现,部分地减少农业损失。农业巨灾造成受灾区因灾减产,增加了损失,但其他地区农民却会因灾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升而获益。丰收悖论原理告诉我们,在农业生产投入成本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生产价格和产量所决定的农民收入可能因产量减少而增加,而在产量高且增长幅度较大的年份,反而会因价格大为降低造成农民收入减少。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产量对收入的直接促进作用较小,农民的粮食收入主要受市场价格制约,与价格同步变化(戴春芳,2008)。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价格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开放初期,政府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1979~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7.7%。1992~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累计上升27.7%,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5倍。2004年粮食生产价格上升2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4元,增长12%,其中粮食生产价格上升对当年农业纯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93.8%。通过收入效应分析发现,农业巨灾带给社会的并不一定都是负面效应,只要趋利避害,有效引导监管,也能为我所用。

3理清农业巨灾的价值转移效应,分散农业巨灾风险。随着现代农业工艺技术的优化,农业资讯的迅速传播,农业增长方式和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正向集约型、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巨灾造成农产品的价值风险也随之发生转移。现代农业经营规模和模式的变化,增加了知识技术和农业资本等现代化生产要素的依赖性。趋于集中的现代农业经营,加剧了农业巨灾风险的危害集聚度,农业风险承担随价值链的延伸而后移,风险承担额也出现分化。当巨灾发生后,低价值的农产品附加值低受影响较小,而高价值农产品则面临高风险。面临风险急剧变幻,如何分散现代农业趋于集中的风险,在风险积聚情况下如何减轻系统风险、规避风险价值转移,则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得不着重思考的问题。

4重视农业巨灾的消费效应,减缓预期风险引致的损失。农业巨灾的消费效应有两层影响:一是农业巨灾会对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农作物的减产会引发该作物及相关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引发农产品消费的价格上升预期,极易造成消费的恐慌,进而引发通货膨胀。二是疫病、病虫害和人为因素等导致的巨灾会打击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信心,进而对该产业造成巨大损害。2008年四川广元“蛆桔事件”的冲击波席卷全国各地柑桔市场,造成消费市场“有桔不敢买,有桔不敢吃”的心理,全国各地柑桔销售严重受挫,价格也一降再降。近全国总产量10%的柑橘主产地湖北宜昌,当年有60%的柑橘因无法销售挂在树上。2004年全球禽流感疫情蔓延,作为致禽畜共患死亡的高致病性病毒疾病,人体也会因感染禽流感死亡,导致公众对家禽及其产品消费抵触。禽流感对家禽饲养业造成了全方位的打击,家禽业的生产消费经过了较长调整周期才得以恢复,据有关媒体调查评估,全国总体活禽消费下降35%以上,禽肉下降25%左右,活水禽下降45%左右。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中国乳业遭受全行业最严重的信任危机,消费者普遍抵触国产奶粉而看好洋奶粉。2010年海南的“毒豇豆事件”在全国也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海南豇豆销量减少1/3以上。批发市场上,收购商停止收购当地豇豆,价格暴跌致使农户亏损;超市豇豆被迫下架停售,商户们损失惨重。零售市场上,一豆涉“毒”多豆遭殃,荷兰豆、豌豆等也大受影响,量价齐跌。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广州等多个城市对海南豇豆发出了禁售令,各地陆续销毁大批毒豇豆,全国各地累计销毁多达25吨。

(四)农业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决定农业巨灾必然产生连锁经济效应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业与其他产业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农业巨灾影响具有普遍性和共生性。中国复杂多变的致灾环境,使得一种灾害引发强次生灾害群,农业巨灾发生后,各致灾因子间相互影响,关联性加强,产生连锁效应,造成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风险发生巨大变化。

1农业巨灾引发产业结构纵横扩散。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经营方式的推广,各种配套服务的完善和农产品深加工的推进,农、林、牧、副、渔五个大农业分支的横向联系加强,纵向整合趋密,农业巨灾的叠加效应在农业内部迅速扩散产生连锁反应。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关联性构成,一个巨灾发生会牵动农、林、牧、副、渔的系列反应,都会受到损失。如三聚氰胺事件使得乳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业都深受其害;禽流感对禽业、畜牧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农业巨灾引起产业链连锁反应。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物流通讯的配套跟进,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链延伸到三大产业。农产品供求变化会波及农产品加工、服务、消费等三大产业链,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由于农业巨灾风险不仅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也来源于农业相关产业部门。因此,产业链连锁效应使农业巨灾风险的承担主体悄然发生变化,由传统农业的单一农民到多元化组织。现代农业中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致使农业巨灾风险承担的主体既有农民,也包括专业户、农场、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不仅有生产链上的利益主体,也包括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主体;不仅只是农业,还有以农业为基础的整个国民经济。

(五)农业巨灾造成农作物丰歉变化。引发价格双重波动效应

农作物的丰歉是农产品价格上下波动的风向标。农业巨灾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农业产出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不平衡。农业受自然力影响多而受生产经营者的可控性弱,变化多端的自然气候极易造成农业巨灾,进而急剧改变农产品交换条件和其他产品相对价格。本文仅分析粮食和畜牧业的效应。

1粮食受灾的价格双重波动分析。粮食价格受灾影响既有自身价格的波动效应,也会引发相关产业的波动效应。(1)粮食减产导致粮价波动。农业巨灾一旦发生,必然涉及广袤农田,甚至造成部分面积绝收,粮价上涨。粮食收购价格和消费价格因灾减产而上涨的趋势非常明显,价格波动效应在减产当年或滞后两三年体现。表1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减产的价格波动效应。1994年粮食因灾减产1139万吨,当年粮食收购及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升46.6%和24.1%,1995年再升29%和36.8%。2007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增加19.23%,当年粮食收购及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升10.3%和6.3%。此外,粮食价格波动对总体需求和短期供求变化也有很大影响。2008年南方经受冰雪灾害时,南方粮食短缺价格暴涨,而东北因粮食积存反而出现价格下跌。(2)粮价波动波及其他产品价格。“粮价稳,百价稳”,粮价作

为百价之基,成为中国几次通胀的主要动因。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在CPI中的权重为33.6%,因而粮价波动对CPI具有直接影响。中国粮食生产集中度不高,集约化生产的比重小,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放大了价格对生产的影响。2003~2007年粮食生产价格震荡上行,使食品价格在波动中螺旋上升,从1.2%上升到4.8%。据统计,2009年粮食单产因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影响下降了1.6%,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纵深影响,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波动持续加剧。2010年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是CPI环比大幅上涨的关键因素。

2禽流感灾害的双重价格波动分析。禽流感发生扰乱了畜牧生产的预期,沉重打击了农户存补栏积极性,直接危害养禽业,造成畜牧业生产滞后(黄德林,2004)。家禽扑杀和死亡,造成家禽数量锐减;同时受消费心理影响,市场需求持续下降,价格低位运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先后受禽流感疫情和粮价上涨影响,肉禽类产品的交易量仅有3%的低增长,增速低于往年,而鸡蛋价格后市暴跌。2005年辽宁爆发了大规模禽流感疫情后,主产区蛋价直线下跌,部分跌至远低于成本线,同时因饲料成本高,部分企业亏损严重。持续的禽流感,激化了后市鸡蛋市场的供求矛盾,市场恢复正常后需求增加必会拉动价格大幅上涨。2005年10月至2006年7月。各地陆续爆发禽流感疫情,致使国内鸡类产品消费量大幅降低,价格持续走低。2006年下半年因前期鸡群大量淘汰,农户补栏欲望低的后放效应迅速显现,到11月全国鸡蛋价格创近8年历年新高,直至2007年上半年鸡蛋价格在波动中普遍高涨,养殖户补栏热情激增,导致下半年供大于求,价格一度再跌入底谷。农业巨灾通过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显现出来,造成供求失衡与波动,导致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失效。

(六)开放市场下。农业巨灾引发进出口效应

农业巨灾引起农产品供需巨大变动,进而引发价格剧烈波动,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会迅速波及农产品进出口。从已发的禽流感、三聚氰胺事件和多年粮食巨灾看,典型巨灾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禽流感灾害进出口效应分析。2004年因禽流感日韩和欧盟等41个国家和地区禁止或限制中国出口禽类及产品,禽类生产加工及流通企业损失惨重,就业人员收入大幅下降甚至失业。进口方面,当年畜禽进口下降46.7%,鲜蛋和蛋制品下降81.7%。出口方面,中国肉鸡出口日本暂停,为巴西肉鸡出口日本提供补缺机会,出口额占日本进口的1/3,增加了97%。俄罗斯和日韩等国是中国禽肉出口主要限禁地区,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活家禽出口额6736.2万美元,同比下降17.9%,2004年畜禽业受禽流感滞后影响衰退超过了50%。

2三聚氰胺波及的进出口效应分析。2008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对婴幼儿奶粉乃至中国乳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国产婴幼儿奶粉的“灭顶之灾”。中国乳业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三鹿企业破产,蒙牛、伊利、光明等损失惨重。据海关统计,2008年12月中国乳制品出口量锐减九成多,其中国产奶粉下降了99.2%。而洋奶粉被消费者看好,进口奶粉不断激增,价格持续走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2009年上半年仅广东省进口奶粉就达3.3万吨,价格却同比下降54.9%。

3巨灾引发粮食供求的进出口分析。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巨灾必会造成粮食减产,打破供求总量平衡,粮食供给量减少而需求量增加。粮食产量和储备量是国内粮食供给量的主要来源,供求失衡后,需求量的缺口必须要进口量来填补。据统计,中国粮食因灾减产的年份均会引起粮食进口增加。1980年粮食因灾减产3.48%,当年净进口1181万吨;1991年因灾减产2.45%,当年净进口259万吨;2003年因灾减产5.77%,当年净进口53万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预测,中国粮食净进口量将由1997年的416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2 224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农业巨灾也极易造成食品危机,受自然灾害影响,2010年世界多国出现粮食歉收甚至绝收。中国由于西南方旱、南北方洪灾,夏粮7年来首次减产;干旱天气造成波兰、匈牙利及德、英、法三国的小麦产量降低;巴基斯坦西北地区遭遇80年不遇的洪灾袭击,造成严重的食品危机。2010年欧洲最大产粮国俄罗斯因小麦减产发布出口禁令,国际市场做出剧烈反应。粮农组织9月发布报告称,国际小麦价格因此飙升60%~80%,玉米价格上涨约40%,出现40年来最凌厉涨势。世界粮食市场此前因巨灾引发过巨大动荡,2007~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越南和印度实施稻米出口禁令,触发海外“米荒”,米价飙升1倍。2010年东南亚遭受洪涝灾害侵袭,菲律宾、泰国、印尼等主要稻米生产国农业损失惨重,多种作物价格上涨,引发粮食危机。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国泰国遭遇50年以来最严重的水灾,重创盛产优质稻米的呵叻府,近28万公顷稻田被毁,泰米产量减少20%,米价从两年低价位劲升15%。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认为,农业巨灾具有多重经济效应。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巨灾不仅造成农业的巨大损失,更对与其密切联系的产业经济在时空上造成相当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农业巨灾会引起复杂多元的系列效应。农业巨灾产生的生产、收人、分配、消费效应,对农业产业链、产业结构、进出口的影响而产生的效应等并不一定都是灾难性的负面效应,有的效应完全可以为我们利用。综合经济效应使巨灾后续的叠加效应和伴生的隐性影响更全面地展现,造成经济资源重新分配。加快农业信息发布与引导机制建设,有利于农户作出科学的生产决策计划,有效利用农业巨灾时差效应避免损失,优化农产品供应。农业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都潜藏着巨大风险,而较早识别相关巨灾效应,就能改善农户预期,减缓巨灾损失,分担巨灾风险,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户收入。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以及各致灾因子间相互影响,造成农业产业结构、产业链风险的扩散和延伸,产生连锁效应。农业巨灾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农业产出的不稳定性,而产出的丰歉变化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不平衡。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农业巨灾引起农产品供需变动,会迅速波及农产品进出口。监控灾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填补供求失衡缺口,降低价格波动幅度,可改善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只有最大化统分农业巨灾的显性和隐性效应,趋利避害其正负双面性,更全面研透其复杂多元性,才能找到更好地有效利用农业巨灾效应的模式和路径。

(一)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多级农业巨灾管理体制

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农业巨灾减灾工作的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减灾委的综合协调职能,整合健全省、市、县、镇四级农业综合减灾

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参与、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国家综合减灾体系,应全面提高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特别要加强农业巨灾防灾、减灾工作的协调联动,建立国家农业减灾委与成员单位、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机制,建设全社会参与减灾的系统工程。

(二)辩证分析农业巨灾效应,趋利避害

深入研究农业巨灾的双重性效应,科学利用其“双刃剑”作用。结合实际,立足长远,充分考虑农业巨灾效应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区位优劣条件,将农业巨灾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监管,有效利用农业巨灾的优势效应,规避减缓农业巨灾的不利效应。综合分析农业巨灾的多面效应,发挥其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三)加强农业巨灾的科研与交流,提高综合应对能力

加强对农业巨灾诱发机理、规律及叠加灾害相互关系等的科学研究,开展巨灾变异模拟、应急仿真实验、演练。推动农业巨灾减灾领域信息管理、宣传教育、专业培训、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农业巨灾减灾的做法和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农业巨灾保险试点,加强农业巨灾防御工程建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巨灾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巨灾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以及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农业减灾领域的合作应对机制。

(四)夯实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

要防止巨灾造成农产品供求异动,避免价格大幅波动,关键在于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各级政府应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改革的投入,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制度,引导国家财政、城市资本、民间资本等投向农业生产,多方举措稳定农业生产投人,减缓农业巨灾的不利影响,确保农作物生产的稳定性。建立农业要素、农产品价格的监督与调控机制,密切关注农业巨灾波及的系列连锁效应。建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监控机制,及时跟踪调配灾后相关农产品的供需余缺。参考文献:

[1]John Duncan and Robert J.Myers,Crop Insurance under Catastrophic Risk[J],American Journal 0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4)

[2]张庆洪,葛良骥,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2008,(4)

[3]戴春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J]价格月刊,2008,(6)

[4]冷崇总,我国粮食价格波动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8。(5)

[5]黄德林,禽流感对养禽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4,(6)

[6]聂凤英,禽流感对我国禽类产品出口的影响[J],中国牧业通讯。2004,(4)

[7]刘自杰,李志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的奶业市场形势[J],中国牧业通讯,2008,(21)

责任编辑、校对:焦世玲

猜你喜欢

经济学效应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简明经济学
懒马效应
场景效应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经济学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