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效的整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有效形成
2012-04-29唐锦华
唐锦华
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科学团队及苏州工业园区跨校科学团队所呈现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Web2.0时代网络主体大众化及跨时空的优势,积极实现网络环境下同侪互助,发挥网络积淀教育资源的优势,高效整合信息
技术与科学课程教学,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科学概念的转变与形成。
● 教学设计体现了科学性
教学设计中呈现了与传统教学设计不同的内容: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环境分析等。其中教学对象及教师自我分析的内容让教学设计凸显了针对性,因为每一个教学内容的优质实施都是建立在对教学主体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的。对教学环境的分析,更让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有了物质与技术的保障。
● 教学资源体现了丰富性
两个团队的教师进一步丰富了学科教学资源的内涵及外延,除了对教学活动中探究材料的精心设计之外,教学资源的整合特别是信息化资源的呈现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不仅有媒体图片、视频资料、探究实验操作要求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的必要素材;苏州工业园区团队还积极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组织学生通过对实验器材图标的即时移动、拖拉,明确实验中所模拟的自然现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的高度整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团队更是构建了学生探究的网络资源平台及师生研究成果共享平台,通过应用当今已十分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了学生的探究时空,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中,为学生的科学概念顺利转变与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媒体应用体现了必要性
通常教学媒体被作为知识建构的工具、信息搜寻的工具、情境创设的工具、交流媒介、智能伙伴等,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教学效果倍增器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真正遵循教学媒体使用必要性的原则,是需要教师用心把握的。由于本课教学内容中关于山脉的外形及形成原因等核心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原有概念有一定距离,课堂有限的时空中又难以展现真实的变化情境与过程,使得信息化媒体的展现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对于自然界山脉、岩石的变化以及部分模拟实验的过程两个团队均利用了媒体资源来实现压缩时空式的呈现,有效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观察等途径,了解不同山脉及岩石变化的成因,从而顺利地帮助学生转变原有概念,形成新的科学概念。
当然,两个团队也表现出了一些片面的技术应用倾向,对信息资源与应用价值的关系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认识与把握略显失衡,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引起重视,及时改进。
● 进一步把握好信息资源与应用价值的关系
在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时,首先应把握不可替代性的原则;其次要把握教学成本经济性的原则。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则未必一定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比如,有的教学内容可通过采用挂图、板演等方式来展现,就可以避免费尽心力去搜寻、制作信息技术资源。苏州工业园区科学团队采用电子白板软件及概念图软件呈现有关山脉变化原因的因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就可能会受到软件功能复杂及教学设备的限制。事实上,用精当的板书同样可以清晰明了地归纳、呈现,甚至给学生的视觉印象更深。
● 进一步把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体现对教学内容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科学教学既要重视科学概念转变与形成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科学教学必须把握好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生成间的动态平衡。两个科学团队预设了精彩的教学环节,但还缺乏真正对学生学习科学时可能遇到问题的思考与预设,对学生科学观察、实验的指导的预设较为粗放,较多关注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问题。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小学科学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把侧重点落在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指导上,应该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可能会生成的问题作充分、细致的考虑。“凡事预则立”,只有课前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有了充分、多样的预案设计,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才有可能呈现出灵动和精彩,学生的概念转化才能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