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仔猪葡萄球菌性皮炎的诊治
2012-04-29梁旭升牛凤霞
梁旭升 牛凤霞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2-0037-01
2011年8月,隆德县沙塘镇马某饲养的哺乳仔猪出现头、腹、背部等以油脂状黄褐色液体渗出,并有特殊腥臭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经诊断为仔猪葡萄球菌性皮炎,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明显,现将该病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1发病情况
2011年8月22日,该户饲养的36头哺乳仔猪中个别仔猪的眼睛周围、耳朵处出现潮红和红斑,随后蔓延至背部、腹下,并有黄褐色液体流出,发病仔猪数量逐渐增多,至8月28日共发病17头,死亡6头,发病率47.2%,病死率35.3%。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眼睛周围和耳朵处出现潮红和红斑,随后逐渐扩展到全身,并形成2~3mm的黄色水泡,水泡破裂后渗出透明或黄褐色液体,并有特殊的腥臭味;随后,渗出液与痂皮粘合,形成结痂,干燥、龟裂。严重感染仔猪皮肤上形成黑色痂皮,外观似全身涂上一层煤焦油,被毛矗立。初期病猪体温正常,随着病程的发展,体温升高至40~41℃,发病仔猪挤压在一起,有的发出低沉的呻吟声,呼吸急促。后期呼吸困难,衰弱,脱水死亡。病程3~6d。
3剖检变化
尸体消瘦、脱水;全身粘有胶样渗出物,恶臭,皮肤形成黑色痂皮,肥厚干裂,痂皮剥离后露出桃红色的真皮组织;体表淋巴结肿大;肝、脾、心脏等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脓性坏死灶;肠道空虚;输尿管扩张,肾盂及输尿管积聚黏液样尿液。
4诊断
4.1实验室检验
(1)涂片检查。无菌取病死猪痂皮下分泌物、心脏和脾脏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多量单个球形、成对或葡萄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2)细菌培养。取痂皮下分泌物、心脏和脾脏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和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37℃培养24h。结果发现,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有白色、表面光滑隆起、边缘整齐、不透明的圆形菌落;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有白色、β-溶血的S型菌落。挑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典型葡萄状排列的球菌。
(3)生化试验。该菌可分解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不产气;尿素酶试验阳性,凝固酶试验阳性。
4.2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仔猪葡萄球菌性皮炎。
5治疗
5.1隔离消毒
及时将病仔猪隔离。清理圈内杂物,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圈舍、器具、产床、场地等用0.2%三氯异氰尿酸钠消毒,2次/d,连续7d。
5.2药物治疗
用硫酸庆大霉素按4mg/kg体重肌肉注射,2次/d,连用5d。局部治疗初期用2%的碘酊涂抹,中后期用魏氏流浸膏(蓖麻油500mL,松馏油50~100mL,碘仿25~50g)涂抹,2~3次/d,直至痊愈。
经上述方法治疗3d后,症状明显减轻,7d后全部治愈。
6体会
(1)该病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尤其是刚出生3~5d的仔猪,一旦发病,很快就会波及整个圈舍,甚至扩散到整座产仔舍。因此,应及时做好严格隔离和彻底消毒,病猪由专人饲养,尽可能的减少猪群间的相互传染。
(2)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多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且疗程要足够。后期常因容易形成僵猪而失去治疗价值,因此严重病例应做扑杀处理,以免扩散病原。
(3)加强饲养管理。对产舍和临产母猪应进行清洗、消毒,产舍保持干净、干燥和通风。仔猪断牙、断尾、断脐、打耳号、阉割的用具要严格消毒。做好临产母猪体表驱虫工作,尤其是疥螨的驱虫工作。做好环境卫生、控制母猪疥螨和减少仔猪创伤对预防该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