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区推进“无牛区”建设措施
2012-04-29季平陈忠
季平 陈忠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2-0015-03
为加快推进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的落实,确保如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2010年荆州市荆州区被湖北省政府定为首批“无牛县(区)”建设试点之一。荆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以机代牛”工作纳入全年的重点中心工作,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坚定的态度、坚强的决心按项目总体要求和既定的目标,强力推进“无牛区”建设,计划淘汰耕牛19 947头,农机配置补贴经费1 820万元。截止2010年12月31日止,全区共淘汰耕牛19 947头,淘汰率100%,农机配置补贴4 811台(套),“以机代牛”工作已全面完成,现将具体实施办法介绍如下。
1制定了一个实施方案
根据《湖北省2010年整县(片)推进以机代牛试点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按照荆州区的实际特点,精心谋划,科学调研,制定了《荆州区2010年“以机代牛、淘汰耕牛”项目工作方案》,为便于基层操作,根据方案制定了《荆州区以机代牛、淘汰耕牛项目工作实施细则》,将措施、任务具体化。
2成立了二个领导小组
为保证“以机代牛”工作的顺利展开,将惠民项目抓实、抓好,一是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党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办、农业、畜牧、财政、卫生、血防、工商、公安等部门为成员的“以机代牛”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落实专职人员。二是成立了区“四大家”联镇(办、场)领导小组。形成了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镇、镇(办、场)班子成员包村组、机关干部包农户的责任制,逐级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将“以机代牛”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和绩效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制。
3建立三个保障
(1)资金保障。耕牛淘汰补贴总额2 393.64万元,由湖北省财政统一安排,按淘汰耕牛1 200元/头补贴标准,对养牛者予以补贴,若该农户需要购买农机,可再享受购机补贴,购机补贴资金从国家安排的购机补贴中解决,工作经费区财政安排20万元(不含乡镇工作经费)。
(2)人员保障。为保证“以机代牛”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和各镇、村均组建了工作专班,负责“以机代牛”工作的日常工作。建立了专班和相关人员协助的工作机制。
(3)纪律保障。为使“以机代牛”工作规范操作,做到公开透明,经得起上级的检查和验收,区纪委下发了《关于严明以机代牛工作纪律的通知》(荆区纪发[2010]22号)文件,文件对淘汰耕牛、农机配置、资金管理作了硬性规定,还定期对各地补贴资金进行审核,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不挪位,不走形。同时,区“四大家”联镇领导和督办单位定期对乡镇进行督办。重点加强对“以机代牛”工作程序的监督检查,调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4严把四个关口
(1)耕牛认定关。耕牛认定是耕牛淘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准确核查耕牛数量,才能更好地开展耕牛淘汰、农机配套和补贴发放。从2010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全区认真地开展了两次耕牛核查工作,严格标识、编号、照相、建档建卡,通过两次认真核查,锁定了耕牛的真实数据,同时对有些耕牛核查数据和省下达计划有出入的地方区“以机代牛”办公室及时进行了协调,保证了“以机代牛”工作有序平稳推进。
(2)耕牛淘汰关。耕牛锁定后,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采取多渠道、多门路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千方百计抓好耕牛淘汰工作。一是采取集中或分散淘汰的原则。自己有能力淘汰耕牛的在完成相关手续后可自行淘汰耕牛,没有能力淘汰耕牛的由各镇(场)组织集中淘汰。二是组织本地或外地商贩收购耕牛,集中一批贩牛商或牛肉经销商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向其讲明政策,通过协商在保证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收购耕牛,保证耕牛淘汰进度。三是积极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到我地收购耕牛,如川店镇与湖南津市牛肉干食品有限公司联谊,按净肉35元/kg签订收购合同,保证了群众在售牛过程中的利益。四是公安、工商、农业、商务联合办公,严厉打击在耕牛淘汰中压级压价、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保证耕牛淘汰的秩序正常运转。
(3)农机配套关。为保证农业种植,搞好秋播和春种,只有农机配套到位,才能消除群众农业生产后顾之忧,从而接受淘汰耕牛。区、镇农机部门根据“以机代牛”项目要求,统筹安排,精心部署。一是根据各地耕地面积的数量、机械现有量、农民购机需求量,由村、镇合理安排购机计划,区农机部门审核,群众自主到指定的经销点进行购机。二是建立健全的农机销售、生产服务网络,按照“谁销售、谁服务”的原则,协调生产企业、经销商和售后服务点,做好补贴机具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对其产品质量负责。组建农机服务合作社46家,指导各地农业机械操作。三是积极开展农机培训。由于购机数量增加,新增农机手较多,农机安全存在隐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机手的培训力度。区农业部门、劳动部门联合将阳光培训工程重点向农机操作培训倾斜,安排培训3 000名。
(4)检验检疫关。为确保肉食品安全,各地在耕牛淘汰时,严格规范检验检疫程序。一是检疫到位。在耕牛淘汰时,防疫监督员必须临栏检疫,不坐堂开票,不批发开票。二是操作到位。各地按照“四查四看”的程序进行检疫操作(一查疫情,看是否来自非封锁区或未发生疫情的饲养户;二查免疫档案和免疫证明,看是否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三查畜禽标识,看是否佩带法定标识;四查临床健康状态和生理指标,看是否染病染疫)。三是处置到位。按“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出售、不准转运、不准加工、不准食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原则对染疫耕牛实行淘汰。四是记录到位。对耕牛的畜别、年龄、编号、体重有完整的记录。五是检疫收费到位。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依法收取检疫费。
5实施“五大”措施
(1)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宣传发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为了做好“以机代牛”工作,让群众对淘汰耕牛、“以机代牛”工作实施的有关政策和防治血吸虫病的重大意义有更深的了解,让全社会形成共识,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取经参观,亲自感受“以机代牛”给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同时聘请有关技术专家现场操作农业机械,做好示范宣传工作;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如拉横幅、刷标语(1 995条)、出站牌(10个)、给耕牛养殖户一封公开信(38 930张)等形式广泛宣传以机代牛工作;三是机关联系点干部和专班工作人员深入到每家每户和群众面对面宣传,把道理讲清、措施讲明,政策讲透,算清健康账、经济账和长远账,切实增加群众对淘汰耕牛、“以机代牛”的认识,使以机代牛的惠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他们真正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这项工作。
(2)抓好试点,以点代面。为推动以机代牛工作。荆州区集中人力、物力在太湖、菱湖农场管理区先行试点,从2010年8月开始到9月底结束,全面完成了耕牛淘汰工作,共计淘汰耕牛1 241头,配置农机具400台套。区“以机代牛”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及时地总结了两农场试点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出台了一套适合荆州区的工作方法,为全区全面推进“无牛区”建设提供了样板和工作模式。
(3)落实措施,规范工作流程。为了将以机代牛这项惠民工作做好、做实,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制定了“以机代牛”工作实施方案,将每项工作细化,将工作流程规范化、图表化,严格按“耕牛认定→标识→编号→照相→检疫→签订协议→淘汰耕牛→公示→建档建卡→农机购置”的步骤实施,同时在工作中抓住关键环节,抓重点、抓难点,严把各项关口。补贴资金的发放凭区畜牧兽医局、区血防办审核耕牛淘汰证明(标识、编号、照片、个体卡片、登记表),由区财政部门通过“一折通”方式直达农户。农机补贴资金发放按国家、省财政、农业部门的有关文件规定,补贴资金结算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按时与补贴机具经销商或省内生产企业结算补贴资金。
(4)化解矛盾,促进工作平稳开展。“以机代牛”工作面大、面广,涉及到千家万户群众的利益,在开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各地干部面对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妥协,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最大限度地保证群众利益,解决群众的困难。共性问题由地方党委统筹解决,拿出统一的方案和措施;个性问题个别处理,由专人负责跟踪到底。对钉子户采取政策关怀,干部党员包户,各个击破的办法;同时对群众要求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尽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及时给予解决,保证群众不因淘汰耕牛而受到经济利益损失,保证群众的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在整个耕牛淘汰过程中,由于及时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没有出现群体上访事件,没有出现恶性案件。
(5)奖先罚后,调动积极性。为了保证如期完成“以机代牛”工作,调动广大干部工作积极性,各地建立了奖惩机制,并将该任务纳入单位年终考核项目,与单位评先、干部绩效考核挂钩。如太湖管理区要求每个大队在2010年8月15日前全部淘汰耕牛的奖励2 000元,在8月30日前全部淘汰耕牛的奖励
1 000元,8月底完不成任务的限期督办完成,不予奖励。川店镇对2010年10月31日前完成的村每头补工作经费60元,专班奖励2 000元,在11月30日前完成的村按每头补贴工作经费40元,专班奖励1 000元,在12月10日前完成的村每头只补工作经费30元,专班奖励500元。
6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工作经费不足。全面推进“无牛区”建设涉及面广、量大、事多,工作运转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作经费作保障。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筹集资金极其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机代牛”工作的开展,建议上级部门在下达“以机代牛”项目时需要有配套的工作经费。
(2)机械配置数量不够,农机安全隐患堪忧。耕牛淘汰后,农户购机热情空前高涨,由于机械配置是按照每淘汰3头耕牛配置一台农机的办法实施,机械配额缺口很大,另外农机具单一,有的机型无法满足本地种植业的需要。同时随着大量农业机械的配置,一大批农机手将上机操作,为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农机安全事故,希望省农机部门在农机补贴数量上予以倾斜。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变,但是由于农业经营方式的制约,加之受一些特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机的操作需求。建议省有关部门加大对“以机代牛”项目县(市、区)农业项目的投入,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手培训、平整土地等问题。
(4)孕牛、小牛未纳入补贴计划。全区现存栏孕牛1 608头,小牛1 208头,养牛农户由于利益问题,不愿意按照政府规定的时间淘汰耕牛,阻碍了以机代牛工作进度。建议政府在项目中增加小牛和孕牛的资金补贴。
(5)荆州区洲滩、江堤面积大,草场多,是天然牧场,农民习惯在这一地带放牧,草食动物养殖量较大。建议要从“堵和输”两个方面处理好草场的利用,一是建安全牧场,实施洲滩禁牧。二是大力发展水禽,特别是食草家禽鹅。
(6)部分农民年龄结构偏大,无法操作农机。建议民政部门、劳动部门予以扶持。引导这批人员加入当地农机合作组织。
7小结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荆州区采取了“三推动”的方式(即奖励推动、典型推动、协调推动),实施“三到”措施(即责任到人、督办到位、服务到家),创新工作方法,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积累了“以机代牛”工作经验,同时为保证“以机代牛”工作真正惠及于民,耕牛淘汰不反弹,全区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利用社会保障体系,安置好老弱病残的基本生活,不让群众因淘汰耕牛而致贫。二是以场、村民委员会为责任主体,加强对淘汰耕牛农户的跟踪管理,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坚决制止农户领取补贴资金后又购买耕牛的行为,确保所有淘汰耕牛不反弹。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人力、物力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田无机耕道的问题;调整种植结构,对不适宜种植的冷浸田、低洼地改挖为渔塘,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四是加强农机合作组织,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力度,使其在农业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使用和操作农机具的技术水平,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意识,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