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传播分析
2012-04-29叶璐
叶璐
摘要:近两年来,微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舆论的重要策源地,在几次重大的舆论焦点事件中,微博传递信息、发表言论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微博除了传播信息和言论外,还可以传递情绪。情绪的传递是无形的,影响也是潜在的,但是却同样对公众产生巨大作用。本文以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博中负面情绪的传播机制。
关键词:微博;负面情绪;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054-02
自2009年以来,微博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扩张,越来越多的人熟练地使用微博,将它作为个人情绪表达的首选通道。微博使用的低门槛、低成本,即时、简洁的信息发布方式使人们更热衷于在微博上发表意见,而在微博这个平台上,亿万用户共同缔造了一个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有别于客观现实的拟态环境。这种拟态环境反过来又要对个体的认知产生巨大影响。
一、微博中呈现的负面情绪及影响
除了事件性的信息外,情绪信息通常也是微博传递的主体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情绪信息的传递一般存在于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中,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兴起,个体情绪的表达与宣泄逐渐走入公共领域。人的情绪受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修养的影响和制约。情绪表现的形式比较短暂和不稳定,一般是由于当时特定的条件所引起的,具有较大的情景性,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和消失[1]。用户在使用微博时,情绪的产生与现实生活中情绪的产生方式基本一致,由于微博情绪是在一个公共空间进行表达,而且这种情绪的表现形式因为微博内容的存在得以长时间保存,因此个人情绪的影响将会加倍放大。
就目前状况而言,微博中表达负面情绪的影响力大于正面情绪。其所呈现的负面情绪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微博上宣泄负面情绪;另一种是发布的信息招致了大量的负面评价,并由此产生了负面情绪。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类型的负面情绪扩散力更强,也更值得关注。在微博热议话题中,不仅如“台湾塑化剂风波”这类负面话题会招致负面情绪,就连“公共场所禁烟”这样一些原本是中性甚至是正面的话题也会因各种评论而引发负面情绪。
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愤怒、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在微博中呈现出来并经过评论转发,传播的速度更快更广,很容易酝酿出类似于集合事件中的群体情绪。“药家鑫杀人案”是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的舆论焦点事件,在新浪微博中以“药家鑫”为关键词搜索可得到1464952条微博[2],在这些微博中,多数为表达对该事件的愤怒、对弱势群体受害的悲伤、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忧虑与恐惧,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质疑与失望等等。这些情绪无疑都属于我们所探讨的负面情绪的范畴。微博通过不断地被关注和转发,负面情绪就如滚雪球般迅速膨胀,很容易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二、微博易于传播负面情绪的原因
虽然负面情绪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散布传递,但随着互联网在社会主流阶层中的全面普及,加之微博近两年来的爆发式影响力,使得微博成为公众负面情绪的主要表现和传播渠道。微博容易传播负面情绪是源于微博自身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
(一)微博传播的低成本
微博传播的低成本不仅仅表现在微博注册、发布、转发、评论的门槛极低上,还表现在用户可以利用手机、iPad等便携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操作,也体现在短小精悍的留言字数上。这种操作的低成本极大激发了用户的使用热情,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和时刻变化的情绪都可以发布到微博中。微博中很多信息的发布都是随意而未经深思熟虑的,所传递的信息既有客观现实,也有道听途说甚至是主观臆断的。这些信息中所包含的负面情绪也会轻易的被散布出去。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负面情绪也是可以传播的,但是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很难达到微博传播的广度。
(二)微博特殊的关注圈决定
微博具有自媒体的性质,同时又具有大众传媒的功能。即便是个人情绪喃喃自语式的表白,在微博这个公共空间也很容易被围观。微博用户在关注他人微博信息时,基本上都是缘于现实生活中的亲友或是自己感兴趣的人,总的说来,用户对自己微博上关注的人都属于信任或有好感的,对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及观点是较易接受和认同的。继而微博中传递的负面情绪也更具备扩散的条件。
(三)微博传播缺乏把关,谣言快速增殖
微博中的信息传递快捷方便,缺乏必要的把关人。某些人在微博中发言甚至缺少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中最起码的顾虑,发言、转发不经思考,口无遮拦;更有甚者,为获得一鸣惊人的效果制造和传播谣言。
微博在当下轰轰烈烈的发展状态中被冠以了“谣言制造机”的尴尬称谓。随着微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微博谣言逐步受到用户、国内外传统媒体以及政府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谣言的传播,但是这些常态下的谣言传播范围窄,受影响的对象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限,而微博谣言的传播明显不同于此。微博的谣言传播类似于集合行为中的谣言的传播特点[3]。这些谣言通常以某个事实背景为对象,凭空捏造或是篡改事实并利用人们的激愤情绪加以扩散,加之微博的用户作为个体存在时,并不具备分辨每一个谣言的能力,因而微博谣言影响力广,破坏性大。例如2011年“盐荒”事件、6月北京暴雨移花接木照片等都对公众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微博虽不是所有谣言的诞生地,但由于其当下最受追捧,传播谣言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出来。很多微博网站和微博用户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纷纷自发组成辟谣团体,但并不能保证每一条谣言都会被更正,而且最为致命的是所有的辟谣微博受关注、被转发的程度远远赶不上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微博。由微博谣言所造成的负面情绪就不胜枚举了。
三、微博中负面情绪传播的特征
微博中负面情绪的传播特点既与微博信息的传播特点有相似性,又有情绪传递的个性,笔者认为微博中的负面情绪的传播具有如下特点:
(一)病毒式传染
微博的信息传递模式与以往的媒介传播模式有所不同。每一个微博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受传者,角色转换可以在即时完成。一条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通过微博用户的关注和转发被迅速传递出去。实践证明,具有轰动性的信息总会传遍微博的每个角落,不管这些微博的用户处于什么圈子,属于哪个阶层。微博传递信息是类似于病毒传染的方式,而负面情绪在微博中的传播也是属于这种类型。
(二)负面情绪叠加
微博虽然具有大众传播的功能,绝大多数用户在使用微博时,仍然把它作为人际传播甚至是人内传播来看待,这种状况类似于内省式思考。微博中的负面情绪的宣泄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自我表达,并非主观上要影响他人。但微博却是一个敞开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围观;而围观的每个个体,个性、学识、生活体验都不相同,受负面情绪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近年来,社会矛盾渐趋增多,不公平问题屡次出现,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增大,这些都是负面情绪易于滋生的外部环境,也是负面环境易于传播的外部环境。微博中传播的负面情绪非常容易在用户中产生共鸣,也容易勾起他们自身潜在的负面情绪,最终使负面情绪叠加,构成不良的社会心理状态。
(三)持续时间长,会有延时效应
微博中传递的负面情绪与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的传递有所不同,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只会在较小的范围内影响他人,并且可以通过亲友的疏导而化解,也可以自己默默消化;多数此类的负面情绪在短时间内也会消失;但是在微博中,用户表达负面情绪很容易,完全把微博当作垃圾桶倾泻,宣泄过后,负面情绪很快就消失了,但是却很少有人在负面情绪消失后把传递负面情绪的微博删掉。先前宣泄的负面情绪会随着这些微博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使得宣泄出的负面情绪不仅会产生即时影响,还会产生延时效应。
四、如何降低微博传递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
微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重要工具,微博舆论也逐渐受到各方重视,而微博的言论也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的情绪。微博中负面情绪的扩散目前虽然较少产生直接的破坏性行为,但任其长期的积累,对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例如,最近微博舆论热议的“7•23甬温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微博在披露事故信息,参与人员营救,组织献血和义工,追问事故责任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悲伤、愤怒、无助这些负面情绪浓浓地弥漫在微博之中,积淀成微博用户心中不可承受之伤痛。不少人认为,在这次事件中,微博在挑战传统的话语权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步,但随后而来的微博谣言又使普通网友们陷入了深深地困惑:究竟什么才是事实的真相以及真相的全部。这种茫然与无助无疑又进一步加深了负面情绪的累积,网友们在经历了哀伤、恐惧、质疑之后,甚至对微博这个草根话语平台都产生了深深地怀疑,这恐怕是各方都始料未及的。
微博中的情绪传递既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又在公共空间广为传递,特别容易激起群体性的极端情绪产生,这也是讨论微博中所传递的负面情绪的必要性所在。众所周知,微博之所以受到网民的欢迎主要在于其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信息发布空间,而把握微博言论的监管尺度直接关系到微博未来在中国发展的兴衰成败。因此,对于微博传递负面情绪的问题是不可能完全根除的,只能降低其影响。
由于微博用户个体的不可控性,因此控制微博负面情绪的传播主要还是要依赖于宏观层面:如致力缓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全体人民的幸福感等;在舆论引导方面,要继续促进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舆论疏导能力,加大力度对于以微博谣言为代表的网络谣言的整治力度;最后,微博用户个体也应提高自身素养,加强自我反思,成熟使用各种新媒介,最大程度地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 孙汝亭,心理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 数据截至时间为2011年6月27日11时.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