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解析

2012-04-29王慧敏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解析

王慧敏

摘要:道德教育是通过道德认知涵育自身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促进善良美德的生成,从而启迪人生的意义,追求有价值人生的教育,道德教育中蕴涵着情感、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是理性与非理性统一,但受科技理性的影响,中国的道德教育往往桎梏与理性因素而忽视非理性因素,致使道德教育缺乏活力,实效性不足,因此道德教育中注重非理性因素是解决道德教育困境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道德教育;非理性因素;解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65-02

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生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它以人的生活为基础,以人的幸福生活为归依。然而由于受科技理性的影响,中国道德教育往往桎梏于理性目的,漠视非理性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致使道德教育逐渐远离了人们沸腾的生活,远离了人们丰富的情感,道德教育面临空前的危机。新时期道德教育该往何处去?道德教育中如何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这是现时期道德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

一、以理性为主导的道德教育

理性是人类的智慧之果,在人类改造自然,争取自身生存的斗争中显示出了神奇的力量,同时也在人们心中确立了其统治地位,人们相信理性能够征服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理性成为上帝死后近代人新的崇拜,但人们对理性礼赞的呼声尚未消停,人们发现理性的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情感、信念、人生意义等精神世界的问题,尤其是在道德教育中,理性因素的膨胀使道德教育的情感缺失、信仰空虚,道德教育的目的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渐渐显示出来。

1.理性主导的道德教育注重的是道德知识的灌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材料并向物理化学等学科一种具有严密逻辑的知识体系,学生接受的是知识性的道德概念、道德规范和准则,而这些“道德规范和概念又被抽去了它们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宏观的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涉及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人的心灵”[1]。学生成为灌满道德理论知识的“香肠”。

2.道德教育方法的科学化。“道德教育是人的一种价值建构的活动,是个体对德育影响的不断感受、稳定、进而重组经验生成后的意义,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它发生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2]。但现代道德教育受科技理性的影响,将用之于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观察、测量、统计等方法来评价、测定道德教育的实效,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试图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将道德教育过程技术化、模式化,将道德教育等同于行为技能的训练。”[2]

3.道德教育目标脱离生活根基。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培养圣人的教育,“大公无私”、“全心全意”、“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个人成为国家权力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道德教育中忽视了个人的欲望与需求。难怪有人说,我们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缺德的教育,他不是培养现实社会的正常的公民,而以追求虚无缥缈的,人人为尧舜的理想道德境界,这是一种没有人的生命渴求,没有内在情感的道德教育,势必导致道德虚无主义或理想主义。

无可否认,理性知识奠定了道德教育的基础,促进了道德认知的提高,但道德教育是促进人的品德生成的过程,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只有经过人自身的体验,内化于个人的自身行为,才能启迪人生的意义,涵育自身的道德情感,进而提升善良的美德。而理性统治的世界是一个没有亲情和温暖,没有生机和活力的世界,缺乏声音、色彩及美,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成为了机械的奴仆,享受不到阳光、沙滩和新鲜空气。理性的工具性使人习惯于以他人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为现实个人的目的尔虞我诈,置他人、国家利益于不顾,人们远离了人性,远离了自己生活的世界。

二、非理性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缺失

非理性关注人的情感、直觉、意识、才能、需要、动机、信仰等现象,然而长期以来,非理性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一提到非理性,人们常想到的是“动物性”、低贱”、“野蛮”、“疯狂”等词汇,非理性从字面上看就是“不是理想”之性,通常为人们理解为“不要理性”、“否定理性”,甚至“丧失理性”,正是这种对理性的狭隘的、片面的理解,影响了非理性之于认识、心理、思维上的确定,遮蔽了人们从非理性角度省视人、社会、自然的广阔的视野。

鸟瞰人类漫长的跋涉历程,其间贯穿着一条宏大的人类情感的潜流。所谓劳动创造人,即说明人的生产实践,使人类从盲目走向自觉,从野蛮走向文明,成为越来越具有高度理性的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可以说理性的历史有多长,非理性的历史就有多长。人类精神史不仅是一部理性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情感发展史,欲望发展史[3]。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更是情感丰盈、珍视生活、关爱生命、追求生命意蕴的非理性“在者”,缺乏非理性情感的关照,道德教育只能是僵硬的知识和冰冷的信条,人与人之间不再有关爱的眼神、不再有温情的叙说,也不再有人道的援助,心灵处于荒凉之中,缺乏非理性的关照即是缺乏对道德教育中“人”的关照。

三、非理性因素中道德教育解析

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完整的教育应是理性与非理性教育的统一。

1.道德教育是理性与情感的互动过程。因为人不仅是理性会思维的动物,更是有感情、有个性的存在,因此道德教育不仅仅要有理性道德知识的灌输,更需要学生道德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体验以及自身人格品质形成,其实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既是自身道德情感的外化和显露,心理学家弗洛姆也认为,“人所特有的这种情感按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感受、体验人生价值的动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甜美、自上而下的幸福,从而摆脱各种自然力的束缚,向着人类永恒的爱的情感世界前进。”[4]

2.道德教育是理性和信仰统一的过程。道德起源于宗教,这使道德从形成之初就具有了信仰的特征,道德生活要获得坚实的基础,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生活就会变得毫无希望,人就会日益疏离他的存在,进而变得害怕他的存在,在生命的意义问题上,在人生价值的寻求上茫然失措,道德正是一种信仰,追求对人生的积极关怀,培养人们对宇宙、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积极信念。脱离信仰的道德教育形同虚设,尤其是在如今功利化的社会中,追求物质化的贪欲使人们处于信仰失落状态或真空状态,价值失落成为时代病症。当然道德信仰如果缺乏理性的拷问,也难以构建合理的生活方式,甚至走向狂热和极端,进而走向道德的反面,如异端邪教兴起造成的泯灭及摧残人性的悲剧,即是信仰狂热、理性缺失的结果,因此,道德教育应是理性教育与信仰教育的统一的教育。

3.道德教育是意识与无意识的互动过程。意识和无意识是心理的两个相互独立又不可分离的两部分,人的理智与理性,主要是意识的表现,而人的本能与非理性,则以无意识为基础,无意识是人们所特有的精神活力,而是生理本能和社会本能的统一体,是主体对外在环境的内在体验,是一种情景型的精神功能。道德教育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道德教育氛围、环境,利用暗示、感化、熏陶等,唤起潜藏于精神深处的内在心理体验,构成无意识的情感积淀,当这种积淀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质变为人的意识性心理,从而正确调整人的道德行为。

四、非理性因素重构下道德教育理念的确立

1.以人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人,这就昭示了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以人为主体,关爱人的内心情感、关心人的现实境况,关注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摒弃科学主义的功利化对人的生活世界的遮蔽,树立“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成为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富有人味的教育,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才能真正领略到道德教育的厚重和温情,在浓浓的关爱中涵育自己的道德行为,提升自己做人的涵养,并树立起对他人关心、爱护的理念,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通向年轻一代的心灵,也才能保证道德教育任务的完成和质量的提高。

2.尊重个性:树立的道德教育理念。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情感、意志、兴趣、抱负,也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及对生活的感悟。正是个性的多样化,才构成世界的丰富多彩。因此必须破除用既定的同一规范成批量“生产”人的粗暴的教育模式,防止把各种多样的个人心灵抽象化乃至把它们压缩成单一心灵,关注人的感情的释放,关注学生心灵发展的轨迹,关注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使个性自由舒展,人格发展不断构建,强调个性意味着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扼杀个性则意味着限制个人生活的创造性与独特性。

3.回归生活:树立关注生活道德教育理念。道德教育根源于生活亦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生活是道德教育出发的地方也是道德教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因此,关注生命成长的道德教育,必须在完整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虽然,道德知识和行为技能促进了道德认知的发展,为道德教育奠定了理性的基础,但这些知识中应以当下的日常生活为基石,直面生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以走向幸福的生活而非以理性化的知识说教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归,引导人去积极构建完整的生活体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构建过程中获得德性的完满,实现人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0,(7).

[2]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2002,(5).

[3]夏军.非理性世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

[4]朱小曼.情感教育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主体力量[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

[责任编辑 陈鹤]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解析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当代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探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睡梦解析仪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电竞初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相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