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罗马民主的消亡

2012-04-29吴善亭

群文天地 2012年23期
关键词:帝制罗马民主

摘要:古罗马原是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畔的三个拉丁部落构成的小城邦,经过几百年艰苦不解的南征北战,最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帝国。在罗马时期,曾实行过共和制,民主的发展也相对迅速,但是伴随着征战的进行,罗马人民最终选择了帝制。文章从罗马的地理位置、罗马对内对外的政策、罗马内部矛盾、实行民主的条件等多方面对罗马民主制度的消亡进行分析,探索其消亡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罗马;民主;共和制;帝制

一、概念界定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

二、罗马时期的介绍

古罗马的历史有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王政(公元前753~前510年),亦称罗马城邦的形成时期。此时期的特征是:原始氏族组织组成城邦政治组织的基础,王是城邦的首领,但由于城邦政治制度处于原始部落民主制时代,所以王的权利受到人民大会和元老院的制约,到后期,王才变成专制的君主终被推翻;第二阶段是共和(公元前510~前27年),这是罗马由小城邦扩张成为大帝国的时期,也是它盛极而衰的时期,奴隶制是此时罗马社会的基础,自由民内部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是罗马共和国频发的主要矛盾,也是推动罗马共和制不断完善的动力,共和制的规定是,国家属于人民,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为最主要的权力机构,高级行政官由选举产生,实行限任制和协议制;第三阶段是帝制(公元前27~公元476年),城邦形成的共和制度被以军队和官僚机构为代表的专制统治所取代。

三、罗马民主消亡的原因分析

罗马的民主制度主要存在于罗马共和制时期。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给共和国下的定义是:“共和国是人民的事业,人民并不是以任何方式相互联系的任何人的集团,而是集合到一处的相当数量的这样一些人,他们因有关法律和权力的一个共同的协定以及参与互利行动的愿望而集合在一起。”

首先,罗马共和国的民主制体现在其政体式及政治机构的建设中。罗马官职的特点是选举制、短任期制和同僚平权制,这是罗马共和制中包含的民主因素;公民大会的职能是立法、选举官员和司法终审,罗马共和国的公民大会,有以血缘为基础的库里亚(胞族)大会、以财产等级为基础的森都里亚(百人队,为军事编制,也是政治组织)大会、以地域为基础的特里布大会和以平民身份为基础的平民大会,在公民大会上,与会的罗马公民只能讨论召集会议的官员提出的问题。

其次,罗马共和国民主制设立了规范,制定了法制。这种法是神创的,是自然法,是统治者的意志的体现,是界定人们生活的规则。

在这样一个既有民主的政治机构又有法律的规制的共和制国家,民主怎么会消亡?共和制又如何演变成为帝制?在这里本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第一,从罗马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古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意大利半岛地势开阔,少有屏障,地区之间往来便利,这既使罗马人常受战争的侵扰,也为其对外扩张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意大利半岛的海岸线平缓,良港不多,矿产不丰,仅以肥沃的平原、丰富的水系、温湿的气候见长,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古罗马是一个农业大国,古罗马人是由战争加土地培养出来的“农民——战士”,资源的匮乏也成为罗马人对外侵略扩张的推动力。

第二,从罗马共和国的实质来看。罗马共和国是奴隶占有制国家,共和国只是罗马处在城邦时期,由奴隶主居主导地位的罗马公民集体实行统治的一种形式,共和国的主导倾向仍然是贵族政体。虽然规定罗马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虽然有一部分权利要授予人民,但是智慧者或贤人要起决定性作用,罗马政权实际上控制在少数新老显贵的手中,实际权威将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因为自由就表现为人民被诸多良好的法律所引导,服从贵族的权威。

第三,从罗马共和国长期的对外侵略的影响来看。伴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而来的辉煌战果,罗马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创造了建立帝制的前提条件,置共和制于岌岌可危之中。由于对外扩张的胜利,引起了国内各种矛盾的日益深化和政治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首先,国外掠夺来的大量财富落入富豪之手,贫富悬殊加大,这激化了少数人和公众之间的矛盾;其次,广泛使用掠夺来的奴隶,使得大量贫民失业,经济地位上的衰落导致在政治上“话语权”的丢失;再次,贵族独揽政务,与平民百姓距离日远,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政治堕落;最后,垄断商业和金融业的骑士阶层的兴起使得各种关系更加复杂。

第四,从古罗马的传统和习俗来看。“……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中,道德占据了中心地位。同样,在罗马人的思想中,如果我们希望在诸如习俗(mores)之类的观念中分解出道德、宗教、政治和文化因素,将是徒劳。”“……每个国家有两个东西是基本的,由于它们的存在,国家的原则和政体或者表现为令人期待,或者相反。我的意思是风俗和法律。在这些方面令人期待,让一个人的私人生活公正而秩序良好,国家的一般性格也会温和而公正。而那些应当避免的情况则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民族的风俗和法律良好,那可以毫不犹豫地宣布,公民和国家也必然因此良好,如果我们注意到那里的人私人生活贪婪,则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那个国家总体上必然糟糕。”长期的对外侵略战争使得罗马公民骨子里充斥的是一种侵略和占有,他们更习惯于用武力来解决各种问题,其野蛮因子的存在决定了民主制终将破产的命运。

第五,从罗马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来看。一般的希腊城邦,成年男性的公民人口不过数千。而罗马,到公元前323年,其公民人口已经达到15万人左右;公元前252年,接近30万人;公元前209年,大约因第二次布匿战争连续惨败所造成的伤亡,下降到13万;到公元前189年,再度上升到25万;20年后,罗马公民人口突破30万。从此时到公元前2世纪末,公民人口再未跌到30万以下。如此大规模的集会,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许多困难,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此外,罗马公民的分布,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罗马公民可能已经分布在北到波河流域,南到坎佩尼亚的广大地区。如果他们亲自出席会议,会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居住在波河流域或意大利中部的许多公民,往返罗马至少需要半个月到20天的时间,根本不可能经常性地出席在罗马举行的人民大会。而罗马的直接参与体制,让那些无法亲自参加会议的人不可能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即使所有人都能够出席,在当时缺少通讯和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实际也无法举行会议。罗马人民大会的会场,最大者似乎也不过能容纳6—7万人。因此,学者们估计,经常出席罗马人民大会的,也许不过是罗马城及其附近的几千人。

四、小结

罗马民主制度由兴盛到衰败到最终的消亡,既有自然原因,但更多的是一种历史人为因素在起作用。现在我们研究罗马民主制度的动机在于借鉴和吸收经验教训,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我们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民主制度,更好地实现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共和国、论法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②在公元前3世纪初以前,平民是相对贵族而言,拥有较少权利的自由民。

③CraigeB.Champion,CulturalPoliticsinPolybiusHistories,p.75.

④Polybius,TheHistories,6,47.

⑤P.A.Brunt,ItalianManpower,p.13.

⑥莫瑞特森估计,按照罗马人的投票方式,每个部落投票约需5—10分钟。按最低标准计算,35个部落投票至少需要3个小时;如果每个部落10分钟,则需要近6个小时。如果有1万人参加投票,大约需要15个小时,再加上开幕、宣读法案和辩论时间,因此一次会议至少需要17个小时。即使只有2/3的部落参与表决,也需要近10小时。如果出席者超过10万,会议时间可能长得让人无法忍受。参见HenrikMouritsen,PlebsandPoliticsintheLateRomanRepublic,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p.23.

⑦HenrikMouritsen,PlebsandPoliticsintheLateRomanRepublic,pp.18-19,32;LilyRossTaylor,RomanVotingAssemblies,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66,p.54.

参考文献:

[1][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共和国、论法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2][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与左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吴善亭(1987-),男,汉族,山东济阳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帝制罗马民主
“七十老翁何所求”:洪宪帝制中的缪荃孙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千万别当罗马士兵
永恒之城:罗马(二)
永恒之城:罗马(一)
小罗马
“走出帝制”:历史先声与在场记录——《民国政制史》导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