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弹性预设
2012-04-29严恒
严恒
如今,语文课正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呆板而变得鲜活。我们每天都在实践弹性预设所生成的精彩,并享受着这种精彩带给我们的快乐。笔者拟从弹性预设的意义及实践,作一浅谈。
一、弹性预设的意义
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具体地讲,弹性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点他们是不是感兴趣;这一段孩子们可能有哪些生活体验;读到这里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有满腔情感要表达……设计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任孩子们的思维自由驰聘;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允许“异口异声”,允许“异生异样”,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哪怕是展示错误的机会,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也才好修枝剪叶。
二、弹性预设的教学实践
灵活的板块式教学程序,是弹性预设的首要特征。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板块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穿插、变化。活动的板块设计,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
1.弹性预设,留下期待。如教《特殊的葬礼》一文,初读课文,可用“因为……,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用课文中的内容来概括课文说了什么;精读时,让学生品悟文中的精彩语言,积极地内化并及时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语言表达自己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最后,设计说话练习,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搭建平台,使学生在理解了文本语言的同时,又发展了自身的言语能力。
2.弹性预设,咀嚼余韵。《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散文,文本细腻感人,通过对生活中细小事情的细致描写,写出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针对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应“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如:听配乐朗读,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抓住课文中感人的细节美读,体会母爱的伟大;联系现实生活中母爱无私、伟大的事例诉说感恩……让学生处于情境氛围中,深入体会文本,并由文本走向实际生活,从而受到一次刻苦铭心的母爱教育。
3.弹性预设,开拓思维。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教学设计。生成性的预设,应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弹性预设倡导感悟、体验型、多维发散式的问题设计。这样的预设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开多元的发展空间,这堂课也将会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对重点词“饱经风霜”的教学对学生的回答作了预设——①搬用词典注释,导词说词;②联系生活中具体的人说词。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案例片断如下:
师:(板书:饱经风霜)回忆一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饱经风霜”的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颧骨很高,眼眶深深地陷进去,满脸皱纹。
生:他的脸又黑又瘦,头发乱蓬蓬的。
师:没错,这是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透过这一张张脸,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他的家里很穷,估计已经揭不开锅了。
生:他的身体有病,营养极度不良,又没钱整治。
师:若此刻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办?
(生踊跃发言)
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我做好了充分的预设,在教学实践中,我精心组织引导,巧借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文本语言还原成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形象和情境,使学生身有所感,心有所动。
4.弹性预设,展现灵性。在教授《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为了深化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情感得以抒发,我预设了一个说话练习:
师:医生的话拨开了阮恒心头的疑云,请想象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生:医生问,孩子,你怎么这样害怕呀?
生:孩子,你到底哪里痛呀?
生:阮恒说,医生,人死的时候会痛吗?
生:医生,我马上就要死了吗?
生:医生说,傻孩子!没事的,你会健康快乐的。
生:孩子,你误会了,输血后休息一下就没事了。
学生以他们的灵性还原了情境,把省略的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透过医生和阮恒之间的感人对话,真实展现了人物的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怀,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蕴含其中的情感。
三、弹性预设,让预设更精彩
将学生引向各种活动中去探索、去思考,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是弹性设计的初衷。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一溢千里”造成的“一发不可收拾”却是摆在眼前的一个棘手问题,教师的教学智慧便体现在对生成问题的“扬弃”。面对动态生成,教师既要有双“慧眼”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又要有一双“慧耳”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既要有一双“慧手”去激励与诱导,又要有一颗“慧心”与学生共鸣与碰撞。“弃”是为了减少那些纷繁复杂又缺乏价值意义的课堂生成,避免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扬”是为了课堂预设所生成的精彩更精彩。
弹性预设,让精彩更精彩,让课堂更和谐。
(责任编辑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