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2-04-29邹晓霞
邹晓霞
轰轰烈烈的第二次课程改革,从教材的编排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然而,通过这十来年的教改,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学生的语文能力整体滑坡。 特别是农村学生的语文能力滑坡得更加严重。
第一,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堪忧,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书写不规范;(2)字迹潦草,书写不美观;(3)学生的语言积累较少,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作中,都很难从中找到纯“语文”的句子; (4)学生作文时错字多,特别是随意篡改成语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人们对《新课标》的解读不到位。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很注重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来教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的拼音、识字、书写笔顺等等,作为语文的基本功是老师必抓项目。当人们看到“人文性”几个字后总觉得以前都错了,竟然在教学中把“人文性”丢了,应该赶紧“捡”回来。然而这一“捡”却又把工具性丢了。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比如:以前小学教材中的生字都有书写笔顺而现在的就没有了,老师教生字时都会带着学生书空,而现在却很少见了。(2)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一个教师的业绩,使得学校和老师们都把精力花在学生的应考上。(3)近年来教师素质的整体滑坡也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4)媒体广告中乱用成语的现象对学生的毒害很大,网络语言的运用更是让一些学生分辨不清方向了。
第三,我觉得要改变这种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各学校一定要经常组织教师研读《课程标准》,并且做到人手一册,了解《新课标》的真正内涵,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注重新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并要求每位老师熟悉《课标》。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书写一定要规范,笔顺要求绝对不能丢掉。教材在编写时,小学阶段生字的书写笔顺还是应标明。老祖宗的有些精华我们不能因为课改就一并丢弃。该留的还是要留。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狠抓学生的基本功。那么,作为中学老师则应尽量纠正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我所教的学生一般从初一开始就让他们练硬笔字,每天十五分钟,定期检查,且把好的作品贴在学习栏中供学生学习,并起到了示范作用。对于平时作业和卷面书写整洁美观的拿出来表扬和奖励,这样在班上就会形成一股练字的风气,学生也会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2)学校要把写字教学课提升一定的高度,让每位教师都重视起来,认真要求教师上好每一节写字课。特别是不能把写字课当成自习课,当成做作业的课或者是语文、数学……所谓主课的延伸课。(3)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让学生把读书当做自己的日常习惯。(4)老师有目的挑选一些经典诗词,组织学生课后赏析并背诵以增加积累。针对学生阅读量少的特点,我们可以因地制宜,为学生组建图书角。(5)规范学生用字,要求学生尽量在写作中不使用网络语言。经常组织学生给街头用语、媒体广告用字找错,养成学生规范用字的习惯。
(宁都县河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