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后练习 成就高效课堂
2012-04-29张珉敏
张珉敏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炼了对整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对教师准确掌握教材、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若能对课后练习真正做到认真对待,让学生及时完成,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以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为例,来谈谈巧用课后练习的妙处。
一、认真研究课后习题,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如何确定明晰的目标呢?笔者认为可对课后习题进行分析,来细化学段目标。
对确定学期训练的重点,除了《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直接做了要求外,课后习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课后习题所要求的训练目标更接近学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学目标更具体,更加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整体的、清晰的把握。使师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对后面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自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引导,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课前让学生对课后习题进行预习,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学生在做课后习题预习时,要学会圈画批注,学会审题,掌握自学方法。如《颐和园》一文的课后习题:“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完成这道题的方法是先读课文,然后边读边画,找出课文的游览顺序。学生通读全文后,可找出文中方位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很快地找到答案,而且对课文的脉络也能梳理得更清楚。
学生根据课后习题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反馈,了解孩子的自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时间的分配。
三、依托课后习题,优化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教师往往难以取舍、无所适从。而课后习题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如果教师能够站在课后习题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和取舍,突出课文重难点,会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更有效。
1. 以读为重,读中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是亘古不变的读书方法。小学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如“分角色朗读” “默读课文”等。据统计,四年级上学期课后练习中明确提出了读书要求:其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1处,背诵全部或部分课文10篇,默读课文12处,分角色朗读2处。可见,教材非常重视读书训练活动。
2. 聚焦一点,洞悉全篇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需要学生理解和探究的问题很多,而课时少,不能满足完成教学的要求。这时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舍弃,找出重点,突破重点,寻找一个准确、精当的“切入点”。课后习题就成为了许多新课的切入点。如《长城》一文,课后第二题就是“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的切入口,紧扣重点词“伟大的奇迹”由此辐射全篇课文的教学,深化对长城的认识。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抓住重点,悉习析文,促使学生自悟自学。教学主脉络更为清晰、明朗,阅读效果更好,课堂更为有效。
3. 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就阅读教学而言,理解课文内容与学习表达方法,就像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第二学段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能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每课课后都有与之配套的习题。教学时,我们可把习题有机地融入其中,引领孩子细细揣摩,领会句子独特的魅力。如《白鹅》的第二个问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然后引领学生沉入文本,步步领悟:先让学生说说白鹅的特点,然后再找出具体描写白鹅特点的关键词,体会作者在用词方面的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动物写得栩栩如生的。
4. 整合资料,有效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课后安排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其目的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内容,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如《蟋蟀的住宅》一文,资料袋中介绍了法布尔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通过这个资料,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作者,同时激起了阅读他的作品的愿望。教学时,应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物尽其用”。
四、根据课后习题,设计有效作业
要根据课后练习设计出由浅入深,形式丰富,富有情趣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1. 课后“想象”,丰富内涵
有些课文限于篇幅,留下了“空白”,让人遐想。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课后要求“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这样的想象,能让故事更生动,更有内涵,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血脉亲情的含义。
2. 揣摩仿写,有效迁移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载体,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挖掘它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练习的重点。如《颐和园》的小练笔“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根据这一题的要求,我设计了练习:模仿这课的写法,写一处家乡的景物。
总之,巧妙运用课后练习可以成就高效的课堂,教师要认真对待,让学生明白课后习题在课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真、仔细地对待课后习题,发挥它最大的效用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南康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