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师到教育家

2012-04-29东缨

成才之路 2012年20期
关键词:泰州教材实验

东缨

第四章剪春入卷来

17. 蓝图绘洞天

[开篇寄语]:

别有洞天的蓝图是一个美丽的梦。

它让人心驰神往,翘足而待。

但若将蓝图上的一笔一画“写”进现实,可不像白纸写字画图那么简单易成,一路上几多明坎,几多暗沟,几多扑面袭来的暴风雪,需要创业者仰望长空,脚踏大地,坚韧如鸣镝飞射,勇敢以生命相许,胸襟能海纳百川,睿智赛将帅用兵,当然,这里也包含常常无奈的翘待,几分无助的苍凉。

洪氏教材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事业就从这里起步了。

自1984年冬季起,洪宗礼带领教材编写组的老班底没日没夜、没节没假地干开了。每个人心不旁骛,几乎到了忘我的程度。

那是一段如火如荼的日子。

他们正编写的单元合成型语文教材是个何等模样的呢?又有哪些独树一帜的特色追求呢?

新体系是实验教材蓬勃的生命。

洪氏教材建立起“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单元合成结构体系。

谁听说以往教材,有这么“三个一”的新奇组合法?只有洪宗礼想得出来。他把语文教学多元目标和繁杂内容给予了科学分解、优化组合并艺术化地推出“三个一”新体系。

“一本书”,是说语文教材不按读、写、知分科,一学期只用一册教材,而且全套教材是一个具有整体结构的有机教学系统,是一个大的读、写、知综合体。“一本书”是一张经纬分明、纵横有序的语文训练网络。

“一串珠”,是说除开篇的“名人学语文轶事”外,全套教材共有36个“珠”式单元。每颗“珠”,是一个单元读、写、知配合训练的小“集成块”综合体,又是全套教材训练体系的一个阶段训练点,点点相联,形成系统;珠珠相串,结成网络。

“一条线”,指贯穿全套教材的是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集合线(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心理发展线)。正是这条线,串“珠”成“书”,形成有层次的螺旋式的训练序列。

新编写体系很奇很特,奇在珠链,特在合成。其宛如烧菜,将油、盐、酱、醋、姜、葱,按比例合而成之;又如将许多乐器,合奏成一支和谐的乐曲。

大视界是实验教材活的灵魂。

洪宗礼有一双广视角的眼睛。他清楚感知“文革”结束没几年的语坛依然是一派荒芜的景象,深入洞见了我国城与乡、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办学条件、师资质量的偌大差距,因此把编写的眼光投向广袤农村,投向了偏远地区,让那里的教师有依有靠,会教会导;让那里的学子爱读爱写,自学自悟。

高智慧是实验教材新鲜的血脉。

洪宗礼和他的老伙伴们是扬州、泰州语文界的精英。他们从初编实验教材,就显现了不同凡响的智慧。无论是各单元的引读选文、引写指导和基础知识及运用的设计,还是每册递进的应知应会的各方面附录,哪怕有些单元后所设的介绍某部名著的“图书箱”,都别出心裁,透出一种深远的眼光、灵秀的文思和引而不发的的启悟。

1985年初春,第一稿油印实验课本问世了。

封面,印有一幅圆型的珠式单元结构图。

内里,由几十张八开白光纸油印、装订而成。

看上去那么普普通通,那么不显山露水,甚至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但在编写组人们的眼里和洪宗礼的心里,却是“金不换”的“白天鹅”,是望眼欲穿了的文化骄子啊。

毕竟,这本尚显粗糙的教材,是用心用情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凝聚了他们的意志、智慧、汗水、心血呢!

像一条河的奔流、一股风的劲吹、一只出笼鸟的飞翔一样,手捧第一稿油印教本的洪宗礼,恨不得早一点儿打到外界去——编教材的目的是为更多的师生用啊!

第一个目标,他选定了扬州市教育局新上任的副局长郑万钟。他是自己读大学的下届校友,从扬州中学校长走来的市中语会与自己一样的副理事长,语文界的精英俊才。以往一块儿开中语会时,他们俩说话同路,处事对心,渐而相亲相知,心心相印。

时间是1985年3月中旬。

洪宗礼携王铁源前往扬州,走进了郑万钟的办公室。一是请这位语文行家判断一下,二是请这位顶头上司支持一把。

这次谈话不久,按郑万钟的建议,在兴化市召开了教材组正式组建会。郑万钟不是以局长而是以事业“同路人”的身份参加了。鉴于许多事往往因“文人相轻”产生人际矛盾而影响工作进展的教训,他诚恳地提出“建组三原则”:“人心要齐,水平要相当,班子要团结。”

“再加一条,不以谋利为目的。”洪宗礼坚毅的目光里闪动着无比的赤诚。

这四条成了编写组的“共同纲领”。

在这次会上,确定了由洪宗礼扛旗,由刘毓、任范洪、程良方(泰州市二中教师)、王铁源、蔡肇基(姜堰市中学教师)、戈致中(泰州市教研室教研员)、杨延峰……组成一个战斗方阵。

智慧是人类腾飞的翅膀,创新是社会意志的凝聚。无论人类社会有价值的发现,还是自然界科学的丰碑,都来自心与智的搏击,情与爱的苦索。

对于洪宗礼和他伙伴们为编教材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任何天平都难以考量,任何词语都难以述描。

他们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沉浸在无边无际的教材之海里,苦苦地求索着、竞渡着。

大纲是衡量教材的一把标尺。

他冥思苦想着:该如何“严选”“优化”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基本课文、扶读课文、自读课文各应占怎样的比例?“读中提示”该呈现怎样形式,为学生打造一条思考的线?

编排体系是教材的骨架。

一张教材体系表简直成了他梦牵魂绕的生命图,怎样体现知识点的优选、单元组合的科学、延展功能的有效发挥?

理论是教材得以站立的强力支撑。

如何让认识论、辩证法、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方法论的原理,注入教材以蓬勃的生命?如何还让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学、文章学的理论渗透其中,给教材以近于完美的风姿?

语言是教材的外衣与载体。

怎样做到教科书的语言准确、严密、规范到不差毫厘,无论范文、标点、注释、编者用语、行款格式都做到无一差错?

主编是一面旗帜,一个指挥员,一位设计师。

主帅无能必全军覆没。主帅智慧将满盘皆活。

洪宗礼自任教材主编以来,一颗悬着的心,不曾有哪一瞬间落下来,每日每时都有一种沉甸甸的负重感,不敢丝毫懈怠的使命感。

修改后的单元合成型中学语文第一册,经省内有关专家审阅,并经全国中语教材审查委员、扬州师院副教授顾黄初等人审定,依据申请来的内部准印证,由泰州市人民印刷厂承印,于1986年正式在泰州中学初一(4)班实验使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省内的泰州、泰县、海安、江都四县及省内16个样板班也同时使用。

泰中的试教班有50名学生。班主任兼试教老师为年轻老师丁如许。语文课的作文部分由洪宗礼亲自执教。

这册实验教材,这个试教班,这里50名学子的成长,聚焦了江苏省、扬州市、泰州等县市三级教科研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目光。不少教育同仁纷纷前来一睹究竟。一时间,泰中这块试验田上,观摩者摩肩接踵,取经人络绎不绝。设在泰州中学的编写组,也成了导引该教材实验的前线指挥部。

由于新教材编写体系上变散为整,教法上变教为学;一个单元一个点,多种训练一条线;分开来系列清晰,合起来形成整体,多方面优势造就了教学的奇迹。

学生好像被点化了一样,个个生龙活虎,争抢讲说,牙伶齿俐;思路纵横,想法鲜活,视野广阔;下笔有言,言之有物,物实情真。

一个学年下来,奇迹出现了。这个实验班语文科平均分竟然高于全市语文科平均分20.8分。该班的钱晓艳、陈芳同学自编的《小小童话报》,在《童话报》举办的“我们来办童话报”大奖赛中获一等奖。小作者们应邀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和《童话报》联合举办的“童话天使”夏令营。《语文报》、《中学语文报》等报刊发表该班姚逊、李勤、张蔚、王闻吉等多名同学的习作。学校轰动了,泰州轰动了。

三年下来,该班竟出版了一本实验作文选——《一树果》。那一树的果儿,个个硕大无比,香气四溢,谁见谁爱。其中戴荔同学在初二上学期写的《三只菜篮子》,在1987年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中还获了大奖呢!

任何小气候都被大气候左右或影响着。

洪氏教材实验一步步突破,固然与教材好、教法高、教师过硬、指导得力等自身蓬勃的生命力有关,而与国家教材政策的根本性变革关系更大。

1986年国家开始制订“一纲多本”的新政策。

1989年1月下旬,洪宗礼与斯霞一起,参加了国家教委在唐山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学语文实验教材汇报会,最早沐浴了中央着手课程改革的春风。

这是报春的惊雷。

这是久旱的甘霖。

这是天赐的良机。

这是民间教材拨云化雾的太阳。

“一个普通教师编教材,是不是不务正业,会不会误人子弟”的议论渐渐稀疏了。原先那些怀疑的眼光,更多地转向困惑不解,也不乏“成葫芦瘪葫芦秋后瞧”的观待眼神。

有识之士则喜形于色。他们从国家之手调拨的指针上洞察到未来教材的走势,也从报晓的第一道晨曦里欣见改革的希望之光。

洪宗礼是走在政策之前的行动者。他的语文教材又是沐政策之风开得最鲜最美的花朵,自然引来众多的赏花采花人。

全省各地老师的来访形成一股“泰中热潮”。钱任初等一行二十多位省城骨干教师兴匆匆前来取经;苏州教研室沈志直专程奔来要求参与实验;常州教科所朱川彬带新闸中学的教师急切来联系实验;江阴南菁中学邹石溪校长领几个试教班老师实地听课学习;海安、淮阴、江都、扬州、兴化等县市纷纷要加入实验行列,大车小辆开进泰州中学……

省、市教委,省、市教研室,省、市教科所的领导来了。

实验教材的一次次理论研讨会、教材备课班在泰州召开……

泰州,这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小城,陡然迎来东西南北这么多教育仁人朋友,似乎一忽儿亮丽许多,增色许多。

洪宗礼他们自然收获了异样的欣慰。

眼看着1986年的实验,还仅限于泰中及苏北几个县(市)的十几个班,1987年秋季第二轮实验虽然严格按规定控制在200个试验班之内,但省内外已星罗棋布,在上海、黑龙江、贵州、广西等全国15个省市分设了样本班,教材组谁人不兴奋万分!

只有洪宗礼还忧心忡忡。

他不是因为一天到晚又做校长,又当教材主编;又抓紧行政,又埋头科研;又理校内队伍,又顾校外纽带,工作多如牛毛、乱如麻团——这一切,他从来不惧不烦。倒是围绕教材编写、出版、发行等一大堆一古脑儿涌出来的难题,让他常常陷入痛苦地沉思与奔波之中。

办一个铅印的《试教通讯》,造一根指挥棒;给教材定个大名;谋求正式出版;一分钱没有的家当……而一件件事,来时如山倒,似水漫,容不得你长思静想,也容不得你半点回避和贻误……

猜你喜欢

泰州教材实验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泰州行吟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幸福水天堂——泰州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