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逻辑与路径齐头并重
2012-04-29李航
李航
访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原主任陈乃醒
SMEIF:中国中小企业目前究竟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陈乃醒:我认为,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发展模式总的特征是简单增人扩张型。如下几个方面可以佐证我的观点:
第一,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非农产业部门人力资源增加幅度的对应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的近十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10%左右,这个速度和同期非农产业部门劳动力增长速度基本是一致的。
第二,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近十年来,中国非农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多,国际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增人实现的。
第三,从劳动装备率看。所谓劳动装备率是指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占有的固定资产数量。近十年来,中国非农产业部门劳动装备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扣除物价增长的因素,提高幅度不大。这一情况说明,中国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不快。
第四,从行业来看,情况基本都差不多。中国以生产人民生活日用品为主的中小企业是这样,其实其他行业,甚至大企业也基本如此。如汽车、家电、电脑等,其生产过程的装配线,也大都是人工操作,增产也都是依靠增加装配线,从而增加员工实现的。造船、建筑企业等,也大都如此。
第五,今年国民经济增长减速,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短缺,这从反面也证明了中国主要靠增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特征。
SMEIF:中小企业转型的目标模式是什么?
陈乃醒: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就可以自然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必须由以增人拉动增长为主转到以提高技术增长为主的模式上来。同样,这一转型也不是人为的,是中国原有模式的逻辑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的攀升。中国经济要实现平衡、持续、高速增长,必须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弥补资源的不足。这是资源禀赋变化所带来的逻辑发展,也是历史的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已经基本淘干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缸水,出现“刘易斯拐点”,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已经与人口规模相匹配。这一目标模式的定位,是经济发展规律性的表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于认识规律,自觉地利用规律。从以过去的就业为主,转到以技术发展为主,这一鲜明的节奏也是需要掌控的。
SMEIF:在转型期间,中小企业由于竞争的倒闭率为5%左右,转型期的倒闭率将达10%。在如此严酷的形势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转型路径?
陈乃醒:企业转型尽管千差万别,但是都不外乎加强管理与增加投入两个方面。加强管理的本质在于改变员工,鼓励创新,提高素质;增加投入的目的在于提高硬件的技术基础。二者相比较管理应当先行,因为在相同硬件的条件下,管理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就会各异。
在中国当前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条件下,即使有了好的硬件,也难以发挥高效率。在资金不足的条件下,加强管理是不花钱的投入,只要向精细化管理前进一步,劳动生产率就可以相应地提高一步,因此向管理要效益应先行。大量中小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是一大重点、难点。政府要以引进、自创、并购等方式,改造中小企业技术基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高。
SMEIF:在企业进行转型期间,政府应该如何拟定政策进行配套,引导中小企业转型过程顺利开展?
陈乃醒:政府应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促进技术进步营造体制前提。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促进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快速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放开搞活,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减轻税费负担。完善市场结构,健全搞活技术交易市场,促进专利交换,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从企业技术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科研项目,增强科研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理顺银行结构,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银行,促使地下钱庄浮出水面。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自有资金投入技术改造、自主研发等。(摄影/SMEIF记者 林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