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情境创立
2012-04-29赵艳
赵艳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是数学发展的必然.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切身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使学生认为数学不再神秘和陌生. 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情境创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要科学合理
数学源于生活,但在实施数学情境的生活化时,并不是说明数学绝对地等同生活,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多数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很多教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认清数学本质,切实把握教学要求,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 几乎所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创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是能否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主要因素.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做深入地分析,以此作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是不能生搬硬套生活化的,所选的生活案例必须能够揭示数学的本质,体现数学的精髓. 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有的教师会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大屏幕呈现学校的简单平面图. 教师领着学生观察学校的平面图,引导学生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立刻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会提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正方形升旗台的周长是多少?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多少?正方形升旗台的面积是多少?前两个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巩固,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出后面两个问,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识. 这个教学情境,能够很好地体现生活中存在数学,数学能够应用于生活,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学习,就不能如法炮制,重复照搬. 我曾看过这样一段视频,是讲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上课开始,她发给每名学生一张印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问学生:“你能算出纸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开门见山,看似平淡,实则高明,因为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作为基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马上将学生带入一个数学探索和创作的天地. 同时,这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分析也是非常到位的,因此才能做好了启发引导的准备. 当她感觉学生会受到长×宽或边长×边长的负迁移,误认为是用两条邻边相乘就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于是制作了一个活动课件备用. 当有几个学生量出这个图形的邻边并把它们相乘,理由是长方形就是两条邻边相乘求面积,这样学生中就产生争议,且相持不下. 这时她演示了备用的课件,使学生恍然大悟. 这堂课的成功使我们看到,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机械的死板的生活化,而应该切实把握教学要求,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
二、创设生活情境需要教师引导
教师所创立的生活情境应该具有这样的作用,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探究,真正有促进数学学习的价值. 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简单的组合问题”,教师由三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人打一场,一共要打几场比赛引入. 接着呈现两件上衣和两条裤子,让学生给运动员搭配服装,看能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然后比赛结束中午就餐,呈现两种主食三种蔬菜,让学生进行搭配,看有几种不同的吃法……后面还有几个环节,我就不一一列举.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有梯度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回答,但是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初步感受简单组合问题的特点和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学生就会被吸引,不断地随着教师去思考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所以,如果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置的非常完美,但学生在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缺少教师的引导,也很难取得成功,学生会因为遭遇难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在必要的时候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创设生活情境要充分有效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适当地超越时间、空间、学生年龄因素的限制,但必须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情境应形象逼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但必须做到这些情境的形象性和真实性,否则创造教学情境会形式化,失去其实际意义;二是情境广泛,我们可以创设直观性情境、描述性情境、欣赏性情境、体验式情境,创设多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对数学进行理解,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加强数学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可以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调查显示,教师在使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时,对其应用并不是十分充分,例如有位教师说:“情境教学大多主要集中在‘引入新课和‘例题教学这两个环节中,而对于课堂中的学生练习和课后的布置作业,就很难做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了,因此在这两个环节中,情境教学就很少或者几乎完全不使用. ”
其实,教师可以布置生活性的作业,例如要求学生“找找家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形体在你家里是如何组合的?你认为这种组合美吗?美在哪里?你能组合出更美的图案吗?请你用笔画下来.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数学并非遥不可及,而就存在于实际生活之中. 学了“统计”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做适量的调查,简单调查班级同学的爱好情况,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思想. 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采取多种方法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得出不同的答案.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要仔细推敲,做到“慎之又慎”,要让创造的生活化情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愿我们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浮躁,别让情境的创设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