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2012-04-29陈欣
陈欣
摘要:作为一名多年工作在审计第一线的海关内部审计人员,感到与海关各项业务高速发展对内部审计控制和监督管理提出的要求相比,海关内部审计目前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结合目前海关内部审计工作实务,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海关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以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海关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关键词:海关;内部审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9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量迅速增长,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其进出口监管业务量及进出口征税额也随之迅猛增长。与此同时,给海关业务执法领域与非执法领域各项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这些均对海关内部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一名多年工作在审计第一线的海关内部审计人员,本人在工作中经历了海关内部审计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深刻感受到近年来海关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巨大变化。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与海关各项业务高速发展对内部审计控制和监督管理提出的要求相比,海关内部审计目前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因此,本文拟结合目前海关内部审计工作实务,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海关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海关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一、海关内部审计定义
海关内部审计,是指设立于各级海关内部的,由从属于本单位的专职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法律、法规,对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和管理绩效进行审查,以加强海关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有效履行职责,为海关管理决策层提供信息和建议的一种专门化的经济监督、服务活动。职责主要包括根据国家和海关总署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定,组织开展业务执法督察、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管理审计等工作,并推动系统内的内控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海关总署设立督察内审司、直属海关设立督察内审处,专门负责海关内部审计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单一,审计力量不足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关税收的逐年递增,及相应行政、人员经费的日趋增长,审计的项目也逐年增加,审计的内容也不断扩大。但现阶段,海关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人员,在这样人力资源状况下,要对海关执法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对于广大的内部审计人员来说,难度非常大。
目前,首先,在中国海关内部审计人员当中,具有审计、会计、经济、统计、工程、计算机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多,而具有多个专业职称或从业资格的人员比例更少。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对现代审计技术掌握不熟练,计算机内部审计方法使用困难,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最后,由于内审人员缺乏及时的专业知识更新培训和继续教育,导致专业知识不丰富、理论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不全面、审计思路不广阔。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财务收支审计方面,在全国海关内部审计领域,还有相当一部分单位的审计信息化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依然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大量采用手工检查和手工记录的方式来开展内审工作,缺乏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财务数据进行审计,降低了审计效率、增大了审计风险。
业务审计方面,虽然海关业务领域计算机系统非常丰富,以运行系统H2000为基础,关税征管、监管通关、加工贸易、稽查管理、缉私执法等职能管理部门均有自己的业务监控系统,而监察、内审也有HL2008及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业务监控。但是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受人力资源限制,并没有真正将这些系统充分整合利用起来,内审部门的业务监控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因此,加强人员配备和审计系统网络建设,引进和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推进海关审计向现代化审计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审计成果难以转化、后续审计工作不到位
对于很多审计出的带有共性或比较典型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没有作为防范、控制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案例教材加以解释纠正,审计成果的利用率不高。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把审计报告的提交视作审计项目的全面完成。在提交审计报告之后,不重视针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的后续审计监督工作,难以将内部审计的结果落到实处,无法真正体现审计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内部审计很少实行内部审计处罚制度,因此存在审计发现的问题反复发生等现象。
三、关于完善海关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人员配备,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1.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配备,增强内部审计监督力量。舍得将业务骨干放到内审部门去锻炼成长,对原来从事其他工作但具备从事内审工作条件、愿意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经过考核可通过纳入内审人员序列中,同时注重引进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熟练的人才,尤其是引入相关专业如法律、计算机、工程管理等行业专家,既可以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单一的状况,又可以促进内部审计队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加强内部监督效果。
2.建立内部审计培训机制,提高现有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专业知识培训和海关业务知识如归类、减免税等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成为既精通审计专业知识,又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还对国家产业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成为具备综合调查、研究、判断、协调的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3.重点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逐渐拓展、效益审计的开展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运用,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查询、筛选、排序、统计计算等功能进行搜集,使用回归分析法、统计抽样法等专业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数量化、定性的方法对风险进行监测评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能力。
(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与方法
以前海关内部审计主要是现场审计,存在审计效率低,发现问题滞后等问题,影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海关征管模式的发展以及审计人员对海关审计认识的逐步加深,海关计算机审计研究和发展的环境将得到不断的改善,审计的内容和领域将更加广泛,审计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也要同步先进化。最值得先行的是推广计算机联网审计。海关H2000计算机系统的成熟运转,使联网审计有了基础。
海关计算机审计,实质上是利用海关业务电子数据之间内在的或者外在的各种因果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关系、内容数量包含关系等非因果逻辑关系,将海关业务抽象为一个数学公式,并通过审查这一公式在实际业务管理中是否成立的方式发现疑点和线索。因此,认真研究海关业务数据的含义、特点和彼此之间的规律,是开展海关计算机审计的关键。目前,审计人员主要是总结以往的审计经验,将审计经验转化为对相应电子数据含义、特点和规律的掌握。但是,面对大量没有审计经验所对应的电子数据的含义、特点和规律,审计人员必须继续强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深入研究海关业务的特点、海关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和海关业务有关的各种内部、外部电子数据的规律。
(三)加强内部审计沟通,增强审计结果运用效果
审计沟通贯穿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与上级领导、被审单位、职能部门、部门内部的协调工作。
1.审计立项阶段。内审部门可以事先开展问卷调查,向人事、监察等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充分认识风险所在,有的放矢围绕企业的重点与薄弱,来安排审计项目,提出审计目标,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这样,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更突出,审计计划变得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审计结果自然也会得到充分的重视。
2.审前调查阶段。充分的审前调查和良好的审前沟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易于拉近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关系。审计人员在准备阶段应先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业务范围、管理方式、财务状况、内控制度、主要问题与主要风险等基本情况。在审计沟通中充分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可想象一个对审计对象一无所知的人能够与对方进行良好的沟通。然后,内部审计人员需召集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审前沟通会。沟通的目的除了相互重视外,更是想通过审前会使被审计对象详细了解本次审计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具体安排,同时因为有被审计单位领导参加,重视程度会更高,审计更易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可。
3.审计实施阶段。沟通环节主要体现在项目的访谈上,即审计人员就具体审计事项与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交流、查询,充分听取不同角度的意见,把握好访谈的内容、谈话的技巧、交流的方式。在项目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除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方面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沟通外,还应努力与被审计对象就降低组织风险、提高组织价值的关键点和空白点进行沟通,交流良好经验,为企业做好咨询服务。现场审计结束前,应就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有效地沟通与交流。
4.审计项目的报告阶段。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可、理解,内部审计人员应在正式审计报告之前就报告中的审计概况、审计发现、审计建议与决定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充分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审计问题相对应的审计建议,审计建议往往被看出审计报告的精髓所在,审计建议要与审计对象相关部门探讨研究其可行性与适用性。当出现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对报告意见不能认同一致时,内审人员应充分尊重被审对象的意见。以上目的,均为了有助于被审计单位了解、理解审计工作,重视审计结果的自主运用。
新时期海关内部监督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必须及时更新、调整工作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增强宏观意识、全局意识和协调发展意识,从更深层次去研究内审工作对象、重点和方法。目前海关管理运行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将长期存在,执法效益需要提高,内部控制需要完善,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协调,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更好地维护,所以,内审工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内部审计的深度、广度也有更高的要求。
[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