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12-04-29李铁良
李铁良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情感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能够让学生从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地听音乐)而已,学生听得茫然,教师教得别扭,更无从谈起情感上的愉悦,更新观念、改变方法迫在眉睫。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用热情感染学生
音乐课在不少学生的眼里就是“打闹说笑课”,因为传统教学中很少有人用它评价一个学生。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单一的评价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才是我们的目标。音乐欣赏课就有了它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音乐教师不能改变传统思想“上不上一个样,学不学无所谓”,不能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则怎能感染学生呢?所以音乐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目的,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艺术的热爱。如在上欣赏课《梦幻曲》、《梦中的白鸽》时,我先饱含深情地畅谈了自己曾经的梦,再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当然,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将学生打动,但只要我们有信念,课堂就定会充满激情。
2.用兴趣吸引学生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前提。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已经发生转变,小学生喜欢的是活泼、快乐的旋律,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多方面感情需要的作品是他们所热衷的,包括“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兴奋、激昂的”,“悲惨、哀怨的”,等等。所以,我们在选择欣赏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走向。
2.1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中学生生活范围大了,接触的事物多了,其情感情绪也日益丰富,虽然这种情感还不稳定,但对各种情感的音乐已经有了兴趣,像描绘美好爱情的中国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喜悦之情的《北京喜讯到边塞》,表现节日欢庆之情的《春节序曲》,歌颂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蓝色多瑙河》,表现作者个人感情的《未完成交响曲》,包含音乐家创作心情的《惊愕交响曲》,等等。同时,为了让学生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国作品《二泉映月》、《金蛇狂舞》,等等。
2.2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孩子意志品质不断发展,自觉性较小学阶段有了明显的增强,他们钦佩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模仿性强,也希望自己成为意志坚强的人。针对这一特点,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国作品《草原英雄小姐妹》和《嘎达梅林》等作品让学生欣赏,让学生从中感悟作品中人物的英雄气概,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健康发展。
2.3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初中生处在个性形成阶段,虽不稳定,但极富逆反性,喜欢标新立异,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从未见过、听过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渴望,越是不让听的越想听,越没有听过的越有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适当增加了一些既有趣味性又有艺术性的内容,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比才的《卡门序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风格迥异的各类作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3.让学生学会倾听
3.1利用音乐背景唤起学生倾听的欲望。每一部成名作品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中学生的感情是丰富的,利用这个特点可在倾听乐曲前讲一些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轶事,像舒伯特的《摇篮曲》,华彦均的《二泉映月》的故事,学生听完后一下子就有了听乐曲的欲望,而且是聚精会神的。
3.2给学生在倾听后参与的机会。在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有主观色彩,因此,要给学生表达感受的机会,哪怕是错误的,也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要轻易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例如:有一次听《那不勒斯舞曲》,有学生就说后面这段越来越快,感觉像马在跑,老师就不能批评他,而应积极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马跑带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紧张、兴奋、激动)而这首乐曲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也越来越强,带给人的情绪体验的确是相同的。在我做这些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他们在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久而久之,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3.3投其所好。现在的中学生对流行歌曲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对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怎样促使他们对老师介绍的音乐作品感兴趣?那就是投其所好。如我在上“中国民歌”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三首重新改编过的中国民歌:《康定情歌》、《十送红军》、《怀念战友》,这些民歌由通俗歌手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风味,学生特别喜欢,我再把没有被改编过的原唱放出来让学生对比,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再介绍中国民歌的知识,让学生听起来耳目一新。
4.让学生体验成功
为什么有的学生越学越有劲?关键是他的学习行为得到了肯定,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我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如:“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我就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我就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一句肯定性的评语。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越上越爱上,越学越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