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重回“博客时代”?
2012-04-29托马斯·史班达
托马斯·史班达
携Medium.com作为“东山再起”的又一杰作,Twitt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比兹·斯通在数字出版界又掀起一股新的浪潮。
这对在1999年曾经共同创办了Blogger.com的搭档,在其新发布的Medium.com网站的自我介绍中写道,“基于过去13年里我们所积累的洞见、以及当今世界人们最本真的需求,我们志在为整个出版业带来颠覆性的重塑,并期待能引发更多革命性的行业飞跃。”
不过,乍一看Medium会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难道是两位创始人希望时光倒流、“把如今的微博时代重新拉回长博客年代吗”?因为,仅从页面设置上来看,Medium宛若在一个传统的博客平台上,由用户通过众包行为构建内容馆藏。在这里,用户可以有选择地阅读,发表评论或者自己写点什么。——是的,一切看上去就这么简单。
然而,光就威廉姆斯和斯通两人的辉煌过去来看,Medium不会简单地沦为互联网世界中“又一个凡夫俗子”。它可能承载着创始人一个巨大的梦想,并且为之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新的平台。而新事物在一开始往往看上去很简单。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互联网世界经历了很长一段历程。它从理论工具已经实际步入了世人生活和工作的中心——即使对互联网行业之外的人们而言也是如此。埃文·威廉姆斯说,“我们如今已能将之放在口袋随身携带;我们有无数的选择可用来分享自家猫咪的照片;喜欢复古或其他风格的人在互联网上能找到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比起1999年的时候我们在书桌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如今人们在电脑上消费的还要更多。”
1999年正是威廉姆斯和斯通创建Blogger(现在是谷歌的一部分)的一年。Blogger在创意上也是开历史先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而且应当将他们的想法(免费)发布给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看来也有点 “荒谬”,虽然如今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互联网现象了。
只是,Blogger并没有完全实现两位创始人“重新思索出版业”的宏愿。“尽管大量的应用服务有效降低了信息分享的门槛,但(互联网)在提高信息产出的质量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可圈点的突破,”威廉姆斯和斯通这么认为。
就像格雷·舍科形象的比喻揭示的那样,媒介仍旧是“社会的结缔组织”。威廉姆斯和斯通倾向于认为,一个媒体公司可以运行得不错,而对于个人的“自媒体”而言,倘若有更多的途径可以让你能够与别人共同合作,那岂不更好。
如今的Medium的结构设计正是“嵌入”了创始人对自媒体质量的追求。例如,就呈现的方式而言,Medium被形容是轻博客Tumblr和品图网Pinterest的综合体”,像轻博客,它的结构性是凭借设计巧妙的模版;像品图网,它的设计可以存放大量的图片。然而,更玄妙的设计在于Medium的反馈系统,它和达斯汀·柯蒂斯在其私人博客网络Svbtle使用的方法类似。二者有着相同的目标,都是为了便于用户写作和阅读高品质的内容。
这一点得到了互联网资深观察人士戴夫·温勒的验证。戴夫·温勒最近发文称,Medium对内容的归纳是颠覆性的:它不是让你将一个标签贴到文章上,而是让你将一篇文章归到某个标签下。“话题的优先度要胜于作者,这也就意味着——Medium不希望你是因为谁写了这篇文章才去读它,而希望你是因为文章关于什么内容而去阅读。这折射出一个内在的承诺,那就是Medium=Quality(Medium是内容质量的保证)。”
威廉姆斯和斯通都相信,通过重塑互联网出版业,Medium将更好地为内容出品人、为消费者、为整个世界服务。“我们的想法是:品质决定品质,所以我们将更好地完善Medium各种功能,确保这个平台对每个身处这个移动的、相互连通而又喧嚣的世界里的人都有价值。”
如今,所有的Twitter用户都可以在Medium上阅读或发表评论。Medium发帖权限的细则也正在逐步推出,用户可以先注册获取将来的使用权。在Medium上发帖子,既不用背负作为博主的重担,也无需担心读者的数量,所有的帖子都会整理归纳到对应的主题和模版的“文集”当中。
同时,Medium也已建立了好几个文集,其中包含“万花筒”和“作者之家”等;文集提供人们格式和模版来发表他们自己的故事、照片和想法。用户默认的、高质量的帖子将出现在顶部,以帮助人们在这个信息无穷尽的世界里尽快找到与自己最相关的内容。
数字出版业记者埃里克·马丁也在关注Medium,他认为,尚有一些议题待解,——例如:作为原始内容“出品人”和众包意义上“合著者”之间能否真正相互协调好,他们所创作的内容是否能够真正相匹配,这些都是Medium需要证明的平台能力之一,之后再来讨论Medium是否能真正颠覆数字出版世界、是否过于野心勃勃而不切实际等等,也不为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