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多元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2012-04-29李光蕊
李光蕊
摘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应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以学生培养为本,创新就业工作思路,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发展成才。
关键词就业培养指导服务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关系学生发展成才,关系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亦是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出台《就业促进法》及系列相关文件,从政策法规等方面给学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本身的素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数量及质量,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准,以学生特点为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主导,注重学生的能力素养的养成。同时,应强化就业指导、职业教育,努力为学生培育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构建个性化、全程化、一体化就业工作体系。
1 将就业与育人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素养养成
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内容着手,通过就业与人才培养“三结合”,从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思政教育、联合培养、学科建设、师资水平等多方面入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平,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方位能力提升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就业工作的落脚点,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理念。应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养,竞争观念的养成,保持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2)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下,应遵循学科发展规律,通过推进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建设、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对学生创新、创造、创业“三创”教育进行全面规划,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三服务”及丰富的学生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实践创新、社会认知及交往等能力;通过开创“第二课堂”,致力于学生科研实践、“三创”能力的培养和国际化视野的提升;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导他们在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早确定发展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及自我约束力。
(3)全面优化人才培养内容。通过推进课程组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推进双语教学的规范、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通过实施教学“卓越”工程,对教学及课程体系实行全面优化,使学生专业素养大幅度提升,拥有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通过引进先进、适用的外文原版教材,通过使用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学习能力逐步增强,与国际进一步接轨,竞争优势日趋明显。
2 努力培育就业市场,积极为学生牵线搭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在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把握就业市场特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有效岗位供给量,便成为提高就业成功率的有效之举。高校应主动出击,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通过“充分调动资源,主动登门拜访,定期联络沟通,完善各项服务,成立合作基地”等举措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及拓展奠定基础;应以“一网两平台三渠道”为突破口,致力于完善、便捷就业信息传递体系的架构,实现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充分供给,就业信息的高效传递,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资源保障。
(1)整合多方资源,努力培育就业市场。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方广开渠道,为毕业生牵线搭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运用学校(院)、导师、兄弟院校、校友资源等获取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国内大型就业网站,各综合院校,财经院校及来校招聘单位等相关就业信息;寒暑假间,指派负责就业教师主动登门拜访毕业生意向单位,介绍校院情况,推荐优秀毕业生,征求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意见,邀请参加学校举办的毕业生见面会;在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到来之际,对长期来校招聘单位以函件形式致以节日问候,在邮寄贺卡的同时寄出《毕业生简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邀请函》,邀请来校招聘;定期电话拜访长期合作用人单位,通报毕业生情况,对优秀毕业生及就业困难学生进行重点推荐;积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来校招聘单位宣讲及面试提供场地设备;对来校招聘单位热情接待,配备学生干部对招聘提供全程服务,细致详细介绍毕业生情况,为长期合作搭建基础;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良好的单位成立实习基地,寒暑假期间组织在校生赴基地实习,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认可度。
(2)以“一网两平台三渠道”为突破口,打造高效信息传递体系。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岗位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并以此为基础,以QQ群、短信平台、邮件为主体,将各渠道搜集到的相关就业信息及国家相关政策高效地传递给每一位毕业生。同时,要简化毕业生信息搜寻程序,可将三日内高校所在地区招聘会的详细信息提前公示,并将次日信息以短信形式以短信或邮件发送给学生。高效、便捷、大容量就业信息传递体系的构建,将会大大减少毕业生搜集、筛选、甄别信息的成本,为他们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从而为他们的成功签约奠定坚实基础。
3 充分调研学生信息,分类强化指导及服务
(1)构建动态系统,实时调研分析。应全方位了解学生发展意向、就业意向及落实情况等,掌握学生各阶段动态及需求,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效性。可根据学生各阶段特点,通过制作毕业生去向调查表、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就业进度表、就业状况调查表、毕业生现状调查表、毕业生落实情况汇总表、就业困难学生统计表等,调研统计毕业生发展意向,就业预期,统计影响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在各阶段学生信息交叉汇总的基础上构建毕业生动态信息系统,保持数据定期更新,多层次、交叉了解毕业生情况,为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及针对性帮扶等打下基础。
(2)强化就业指导,提升服务水平。为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积极性、能动性、规划性,帮助在就业市场中准确定位,消除误区,可根据毕业生特点,编印《毕业生宝典》,举办就业能力提升讲座、开展“一对一”就业技巧速训、模拟招聘、岗前培训、心理辅导等,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实战能力。可从学生大一开始进行全程职业规划教育,通过职业规划指导讲座、利用专业职业测评软件、进行职业倾向测试、集体学习《职前网络课堂》等,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就业形势教育”、“民情社情教育”六位一体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引导毕业生树立职业发展意识,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了解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增强与社会的接轨度;对学生进行法制及安全意识教育,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及职业发展过程中能随时以法律规范言行、维护权益,提高安全意识,消除潜在隐患;通过就业形势教育及民情社情教育,引导学生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将个人发展与奉献祖国相结合,将职业发展与服务他人相统一,树立科学、理性、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
(3)实施援助体系,确保全员覆盖。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尤其关注关心特殊学生群体,在政策措施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通过暗访观察、走访询问、调研上报等形式确定帮扶学生群体,通过“一对一”关爱咨询分析成因,建立就业困难、毕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针对就业困难学生,通过个体辅导、专项训练、鼓励和心理暗示、优先推荐等帮其分析成因,找出对策,努力跟上;毕业困难学生采取课程学习与辅导,自身优略势分析等,帮其把握重点,重拾信心,努力跟上;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助学金、寒衣、特殊资助等,缓解经济压力。采取个体辅导、全面辅导、专项训练、优先推荐等的措施重点关注、重点帮扶。
高校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成才,关系到万千家庭的希望,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各部门,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加强高校内部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的协调、配合,创新方法,完善体系,努力开创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良好局面。
[1]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29
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