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紫砂雕塑的表现形式
2012-04-29李青松
摘要:传统紫砂雕塑造型千态万状,层出不穷,多以表现具体物体形态,吸取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注重形似、神似的仿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底蕴的丰富,多种艺术门类不断涌入,更加丰富了紫砂雕塑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紫砂;雕塑;传统艺术
一、引言
紫砂艺术的起源及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紫砂雕塑最初来源于生活陈设及文房雅玩,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饮茶方式紧密相连,紫砂雕塑作品造型千态万状,生动灵性,这是历代紫砂人毕智穷工,进行无数次创作的结果。
二、传统紫砂雕塑题材与表现形式
(一)生活塑品
紫砂生活塑品指茶具以外的其它实用物品。如茶宠、盆、瓶、烟具、餐具、装饰挂件、摆设、文房雅玩等。
紫砂塑品来源于生活,诞生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其形状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形象和器物,如出土的宜兴窑清代凸雕螭龙纹鸟罐,名家干果九品,松梅竹笔插等均显示出紫砂名工高超的仿生技艺。紫砂陶因与茶粘连,与紫砂壶的诞生和启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至今日,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旅游产业的兴旺,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成为热门,一些紫砂大家也即兴创作一些小挂件、饰品、纪念品聊作“补白”之用的增值产品。如以花货闻名的蒋蓉制作的蚕豆十二生肖挂件,陶艺大师徐秀棠的紫砂文玩杂件,史小明的仿真竹匾等。
因紫砂泥料具有细腻、透气、粘性高、可塑性强等的特点,不论瓷器、木雕、牙雕、泥人或其他材质都无法给与创作对象如此鲜活逼真的艺术形态。
(二)佛教雕塑
中国是佛教文化的起源地,佛教题材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题材,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大肆兴建寺庙,寺庙内佛教题材的壁画、雕塑、木刻、摩崖石刻等处处皆是,这些不同表现手法的佛教题材作品都为紫砂雕塑艺人提供了诸多临摹、学习的条件。紫砂雕塑的佛像作品有如来、观音、罗汉、八仙、弥勒等,虽题材相近但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早期的佛教紫砂雕塑代表当属明清时期紫砂名家时大彬的《持经观音》,该观音塑像面部宝相庄严,衣袂飘逸,足踏荷花,飘洋渡海,海浪涛涛,鼓荡前行,成为紫砂佛像的经典之作。《仿明观音》(见图1)是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紫砂雕塑的开山之作。这尊坐姿观音,左腿盘坐,右腿屈起,双手环抱右膝,闭目内敛,神态及其安详,衣袂线条婉转自然流畅,其形,其神,其紫砂质感直至表面的积古肌理都体现了徐秀棠先生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娴熟的制作技艺。
用紫砂创作的佛像特别适合供奉,不仅有佛法的内涵印记,符合社会现实的观念需要,同时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三)名人塑像
自“文革”时起,紫砂业掀起了制作毛主席像的高潮,模型多为美术院校学生创作的小稿。改革开放后随着紫砂研究室、研究所的成立,紫砂人像雕塑创作题材得以丰富,各业名人成为紫砂工艺师争相临摹、制作的对象,其中尤以徐秀棠先生2003年为纪念巴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创作的巴金像著名。徐秀棠的“巴金像”(见图2)既形似又神似,作者的个人素质、艺术修养、创作能力决定了作品内涵的深刻性。除此之外还有高级工艺美术师尹祥明为宜兴吴冠中艺术馆创作的“吴冠中像”等。
(四)民俗、典型故事等
代表传统紫砂雕塑艺术水准的是以写实风格表现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场景塑像作品。它们多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明显,最重要的是注重了典型环境构思和营造,以及典型性格的“画龙点睛”的处理、表现,最重要的是具有强调故事主题、增加人物立体感、再现故事场景的独特的雕塑语言张力。如徐秀棠先生创作的《煮酒论英雄》、《雪舟学画》、《萧翼赚兰亭》,尹祥明先生创作的《庄子说梦》等均选择具有曲折动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鲜明性格为题材,在作品中努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用典型故事、环境再现人物精神面貌,揭示创作对象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了人文气息。
三、总结
传统紫砂雕塑有规范的程序式的技法、手法,注重形似、神似的仿生。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选题面窄,另一方面也因制作者多为民间艺人,从业艺人多局限于传统作品的仿制,创新意识薄弱,局限于知足常乐的生存状态和单一的市场需求上。
但是我们不能不肯定正因为紫砂从艺者不断的努力和进取,各类艺术形式的融汇与贯通,使题材面扩大,新的语言、新的手法的运用使原本属于民间工艺品种的紫砂雕塑上升到艺术的殿堂,为今后紫砂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扩张了血脉。
参考文献:
[1]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勇跃军,鲍青.浅论紫砂佛像的艺术创作[M].江苏陶瓷,2011.
(作者简介:李青松(1979-),男,湖南平江人,学士,宜兴市日月陶坊陶艺师,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