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2012-04-29曾利文
曾利文
摘要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学生人数日益壮大,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虽然政府、高校各方都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大学生就业工作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关注重点。因此,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能有效地维护社会和高校的稳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工作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至今,高校的学生人数日益壮大,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虽然政府、高校各方都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2003年毕业生人数是212万,2005年毕业生人数是338万,2007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495万,2010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631万,据了解,2012年的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80万,创中国毕业生人数历史新高。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做好困难群众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系统建设”。可见,大学生就业工作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关注重点。
1 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意义
(1)贫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可以推动个人的健康成长、推进高校就业工作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有种自卑心理,如果顺利就业可以有效缓解这种心理压力,激发他们人生希望,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在每一个贫困大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贫困的家庭在苦苦支撑着。上大学和毕业后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被贫困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认为是实现个人理想、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唯一的希望。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有效地推动高校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更好地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2)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关系到高校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在我国,“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形成。但是现今的状况是贷款的高校贫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从而引发了“偿还难”。与此同时,就业率也是高校评估的主要指标,是衡量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贫困大学生缺乏社会关系,是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高校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应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优先顺利就业,这也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关注点。
2 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2.1 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在我国,就业形势紧张、高校的扩招,这些因素都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度。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在提高,除了专业和学历以外,还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一般都是贫困大学生所不擅长的。就业门槛的不断抬升,使得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贫困大学生的贫穷使得他们在社会关系上和经济条件上处于弱势。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求职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如简历制作费用、通讯费用、形象包装费用等,这些都是贫困大学生难以承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人脉的缺乏也是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就业范围相对狭窄。资金和人脉的缺乏也使得他们不敢创业。
2.2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校的扩招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口素质,但是各方面的原因,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不符合社会的需求。高校中的一些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方案是不完善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3 自身因素
(1)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就业观念单一。自卑主要来自经济和学习两个方面。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在同学间巨大的贫富差距中受到严重打击;原先学习中的佼佼者到了大学后变得很普通,甚至有些方面落后于同学,自己丧失了信心,产生了自卑心理。长期的自卑使得他们自我封闭,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能力差,情绪压抑,与人交往越来越少,意志逐渐消沉。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普遍都有找到一个稳定的、收入高的好单位,在择业的时候把事业单位作为首选,显示出贫困大学生的求稳思想较严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却往往与社会现实和自我能力不符合,丧失了许多其他的就业机会。
(2)自我能力不高,综合素质欠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了大学后,更加觉得能够正常上学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情。因此,他们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上。一方面通过优异的成绩缓解自卑心理,一方面优异的成绩可以获得各种奖励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们很少去参加学校、学院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工作经验不足,综合素质不高,这也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所在。
3 推进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措施
3.1 规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为贫困生就业创造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明确规范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使毕业生在寻求就业中有法可依。其次要进一步完就业市场,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壁垒。用人单位应该对符合条件的报名者采取统一规范的选拔方法,做到公平、公正。最后,加大对毕业生择业不正之风的惩处力度,对于请客送礼走后门拉关系现象予以曝光处理,为贫困生择业参与公平竞争提供平台。
3.2 高校加强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1)规范制度,完善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就业创造条件。党和政府一直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积极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对经济困难学生以多种方式实施就业援助。比如报销外出参加招聘会的部分费用等。各个高校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动态数据库,争取社会上的资助。
(2)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落到实处,就业指导方式多样化。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很多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这门课程,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及定位,每学年根据规划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到了大四就不会感到茫然。学校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同学们有自我规划的意识。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从新生入学着手抓起。高校可以聘请资深企业人力资源部专家与贫困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实质需求。重视贫困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环节,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贫困生在就业中容易出现焦虑、悲观、挫折、茫然、自卑、从众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师和辅导员老师要和贫困生建立多种沟通的平台,倾听他们的呼声,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4)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优先向贫困生提供招聘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促使他们早日就业。
3.3 贫困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努力
(1)树立自信,战胜自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对自己的欣赏与肯定。拥有自信的人,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畏困难,相信自己的能力,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外在的世界和未来。他们在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能力的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并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以求改进。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管理组织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2)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诚信求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学生一定要学会团队合作。贫困大学生要提前规划,关注择业地域和行业,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学会选择和放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不能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要求贫困学子们拓宽自己的视野,夯实所学专业,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总之,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其就业工作的最终解决,需要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和贫困生自己的共同努力。
[1]江俊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2006.
[3]崔征.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4]姜策,李晓安.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