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2012-04-29王维夏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每朝每代皆有其特有的文学体制,但是有一点是长久以来从未改变的,那就是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景物,引申发展为包含某一或多种特定含义的独特意象。桃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在上古的辟邪巫术中便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自《诗经》而起,一直到清末,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其影。桃花,自然的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无法替代的意象。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桃花;意象
桃在中国有着长久的栽培历史,河南殷墟便曾经出土过桃核。因桃花颜色鲜艳,花形优美,一直为时人所喜爱。又因桃果味美,被奉为“五果”之首,民间亦有“桃养人”之说。自《国风·周南·桃夭》始,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桃花的身影,桃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凝聚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情感,演化出多种多样的意象。
一、桃花中的爱情
《周礼》曰:“仲春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由此句可知,对上古的青年男女来说,桃花盛开的时节也正是他们谈情说爱的黄金季节。朱熹曾日:“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因此,桃花,这个代表婚爱时令的事物,渐渐发展成为爱情的隐秘象征。
宋朝周密曾有《清平乐》,曰“一树桃花飞茜雪,红豆相思暗结”。红豆是相思木所结的果实,长久以来一直是爱情与相思的象征物,例如:王维的《相思》便有“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之言。此处作者将桃花与红豆同写,含蓄巧妙地描绘出,暮春时节桃花凋谢,随着春风片片飞舞恍若曼舞雪片,而妇人站立树下,于漫天花瓣中,思念自己出门未回的爱人。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一段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爱情美好却是经受不住俗世风雨的吹打,早早凋谢。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被每一位学习《钗头凤》的文人所熟识,人们为之扼腕为其叹息。虽然二人最终未能重拾耳鬓厮磨、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却随着这两首《钗头凤》,流传千古。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元稹《离思五首》其二)。元稹一向是擅长写情诗的,在他的笔下,离思五首款款而来,其中更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句。且不说这五首小诗是为谁人而写,亡妻韦丛也好,弃妇莺莺也罢。在此诗中,元稹描写了山泉环绕桃花映照的小楼中,自己慵懒躺在床上翻看道书,从水晶帘的下面偷看心爱之人梳头的景象。此情此景,心中爱意浓浓不加遮掩,而楼外的“万树桃花”,绚烂热烈,又将纯真的爱情烘托得浪漫而又甜蜜。
二、桃花中的美人
《国风·周南·桃夭》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以桃花比喻美人的最早源头,简单两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绚烂明丽的姿色比喻盛装打扮即将出嫁的新嫁娘,寥寥数字便将新人之美表现的透彻无遗。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写到:“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自《诗经》始,后代诗歌大量采用桃花来比喻女人的美貌。一如“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魏曹植《杂诗六首》之四);“桃李佳人欲相思,摘叶牵花共相笑”(《续玉台新咏》载江总《梅花落》)。
将桃花比喻美人的盛时,或许是出现在崔护之后,其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开创了人面桃花一词,桃花本是艳丽,春风细抚中的桃花更是分外红艳,而人面竟是能与桃花交相映照,这些足以说明“人面”之美;况且,“人面”本已极美,现在又被这艳红的桃花映照,必定显得愈发的美丽动人,让人爱从心来。
崔护之后,模仿摘用人面桃花者甚,宋朝柳永的《满朝欢·花隔铜壶》中有:“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再如宋朝石孝友的《谒金门·风又雨》中:“人面桃花在何处,绿荫空满路”;还有清朝黄遵宪在《不忍池晚游诗》其七写到:“鸦背斜阳闪闪红,桃花人面满纱笼”。
三、桃花中的理想世界
王充于《论衡·订鬼》卷中引《山海经》佚文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约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主领阅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由此文可知,在黄帝时期,便有了将桃木雕为桃人来驱鬼的行为,自此,在民间传说中,桃木便有了驱邪避鬼的效用。这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如: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到:“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陆游也有诗句:“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桃木的辟邪作用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进化为理想世界的代名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是桃花这种意象的开创者。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竟是中无杂树,更为奇怪的是,花开鲜美艳丽纷繁,桃花本是花期极短,现在盛开的花朵与落英同现,让渔人倍感疑惑,于是他决定继续前行,这才最终到了世外仙境——“桃花源”。
欲入桃花源,需过桃花林,桃木本有辟邪之用,所以只有心中澄澈无邪恶心思的人才能进入,或许这就是渔人后来再也无法找到桃花林的原因,因为他已经怀了不良之心,桃树为这个理想的世界隔离着外界的一切污秽和邪恶的侵扰。而作者在此处或许想要表达的就是,自己便是那内心纯善之人,他在俗世生活中备受煎熬,所以想要超脱世外,找到一个不与外界交流的居所。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纯净美好,没有战乱与纷争,也没有剥削百姓的统治阶级,人与人之间关系平和诚恳,这或许就是陶渊明心中的圣地。
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后代很多文人都在自己的诗歌中借用桃花这一意象表现出对心中理想世界的追求。有:“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答俗人》)
四、桃花中的青春易逝与红颜飘零
桃花颜色艳丽,花形端美,淡香袭人,但是花期却是极短,三五日便凋谢飘落,粉嫩花瓣入泥,最终也只落得一个招人践踏的悲惨下场。因此,在古代的文人眼中,桃花便像易逝的青春韶华,让人留恋。而花瓣随风凌乱飘落的景象,又像美人飘零的身世,让人扼腕。
清代李渔曾言:“草木之花,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
周朴有诗《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这首诗描绘初春桃花盛开后众人观赏,但是一次狂风摧残后桃花凋零,片片殷红的花瓣只能落上莓苔的景象。诗人借这首诗表达美人青春貌美时引来无数人追捧喜爱,待得年老色衰,却无人问津身世飘零。诗人借由飘落的桃花,深刻表达出自己对年老后的美人的同情。同样题材的诗还有很多,如刘长卿的《过桃花夫人庙》:“寂寞应千岁,桃花想一枝。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云雨飞何处,山川是旧时。独怜春草色,犹似忆佳期。”桃花庙中桃花树,桃花凋零忆佳期,恐怕这也正是一位曾经貌美如桃花的夫人,在哀叹自己曾经的青春岁月。
在《红楼梦》中,桃花的这种意向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林黛玉在《葬花吟》中说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众所周知,林黛玉的《葬花吟》是哭唱出来的,这时的她刚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又与宝玉有了几句拌嘴,加之长久以来的情感堆积,黛玉心中的怒火在一瞬间爆发。而那随风凋零无人搭理的落红,恰到好处地激发了黛玉伤春悲秋的心思。她以花做比,花开繁盛如何,摇曳多姿何用?最终也不过镜花水月,她能抓到的只能是瞬间的光辉和美好,等到时过境迁光芒不在,她便只能随风飘零,连一个依靠也是无法寻得。
另有《桃花行》写到:“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桃花行》通篇哀音,恰似命薄如桃花的黛玉的亲身写照,黛玉在这首诗中,用自己与桃花的对比,写出自己内心无法释怀的痛苦,随着诗句越往后,她流露的感情越发深刻,等到最后,便是人与桃花相互交融,以花易谢来暗喻自己的薄命,也只有这样哀伤入骨的《桃花行》,才能让“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
五、桃花中的青楼女子
桃花颜色极为艳美,盛开之时灼灼娇艳,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却是崇尚简淡讲究中庸。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桃花显得过于滥俗,日而久之,便被赋予了奔放不知廉耻,行为轻薄风流的意味。而青楼女子,这个特殊的女子团体,依靠卖笑招客为生,随着桃花所蕴含的轻薄艳俗意蕴开始用来形容女子,桃花在古诗文中的意象便多了青楼女子这么一个特殊的象征。
唐朝的“诗圣”杜甫在他的《绝句漫兴九首》之五中写到:“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此时的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生活尚是闲适自得,但他时刻未敢忘记自己身处国破家难回的艰难处境。这首小诗是诗人于暮春,孤身一人执杖站立芳洲,眼见柳絮随风桃花逐水,心有感触所写。诗人本意并未有批判女子之心,但是这癫狂、轻薄二词颇有轻浮批判的意味,而柳与桃花也常被用来比喻女子,所以这两句诗便常常被后人引用来暗指女子行为轻佻不知廉耻。
到了宋朝,苏轼的一首《海棠诗》便是更将诗人对桃花的鄙夷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有一句“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诗人喜爱海棠,便用桃李之花来反衬,这岂不是正大光明地批评桃花艳俗,又有香气惹人?而青楼女子流落风尘,大多有着浓妆淡抹、招人拉客的行为,正好又应了桃花滥俗的名声。
六、桃花中的春天
桃花开于初春,一般早于繁花似锦的仲春时节,苍茫天地中,一枝艳红悄然绽放,淡香袭人间,唤来了曼妙春天。所以,在古代文人的眼中,桃花的开放象征春天的到来,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到来。
宋朝陈亮的《采桑子》开篇即写“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暄妍。”东风本就是春天到来的象征,桃花于东风中绽放,色美诱人就像在枝头微笑。这里桃花与东风并用,自然而然引出了下句中的“春色暄妍”。桃花也在此摇身一变,不仅仅是初春的一个美丽景色,更是春天的使者,昭告世人春日已到。无独有偶,李九龄也在他的《山舍南溪小桃花》中写到:“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
桃花因其花期早和花色红艳而成为初春的一枝独秀,不单与东风搭配一起来传递春天的信息,常见的还有“桃李”组合。一如:
“桃李栽成艳格新,数枝留得小园春。半红半白无风雨,随分夭容解笑人。”(宋王周《小园桃李始花偶以成咏》)
数枝桃李便可留的小园村,在诗人的心中,桃李即是春,盛开的桃李半红半白美艳动人,又无风雨侵袭,让人看了,便自心底里发出了笑意。桃花带给诗人的,是春之喜,更是生命涌动之喜,是希望之喜。
桃花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又被古代文人赋予了多种形式的内涵,言言总总归为一字,即“情”,桃有情,人亦有情,这才最终带来了如此广博的意象,而桃花,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不可缺少的一支。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
[3]《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
[5]袁传璋.《桃花源记并诗》疑义管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1).
[6]《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苏轼海棠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王维夏(1992.01-),女,汉,浙江湖州人,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