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生命的课堂
2012-04-29史小娟
史小娟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老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思维训练的积极参与提供必要的时空;把“教”的课堂变“学”的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生成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尊重激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要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为学生思维训练的积极参与提供必要的时空;把“教”的课堂变“学”的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凡是牵强地做表面文章的一切活动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一、结构上以“生成”驾驭课堂
预设是课前老师对教学任务认真备课,对课的结构,即课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时间分配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这是必要的。但是老师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应该真正“以学生为本”,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使整个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即便这样,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仍然不能机械地照搬预设,用自己的答题框架套学生的思路,而要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需要的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富有个性、创造性的发展,这就是教学上的“生成”。例如,教学《师恩难忘》,第一步,可以先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心中勾勒作品中的画面,朗读时要读出感情。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诵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让刚才在脑海中“拍摄”下来的画面再次回放……再鼓励学生交流回答,感受老师的教诲之恩。第二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的美点。学生由于对文章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因此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对比等能够口味、揣摩,学生的感悟很深刻。第三步,针对学生的感悟,让学生搜寻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心中的“老师形象”,产生与作者的共鸣。这样的阅读感悟过程带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品读、交流等“自主学习”方式,以学生的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路标”,克服教师备课远离学生实际的弊端,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参与及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相互启发,才思泉涌,教师也从学生那儿获得灵感的源泉,课堂变成一个开放的、多变的、极具生成性的“智慧场”,从而使预设和生成达到和谐统一。
二、形式上以实践活动激活课堂
《课程标准》提倡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贵在活动,但综合性学习活动不是大杂烩,不是做拼盘,形式越多越好,单纯地为热闹而活动。这种杂而乱的形式主义无疑剥夺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更谈不上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按照《课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时,要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全部渗透于学生的活动中,将老师“教”的知识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学”的活动,老师讲析的内容在活动中体现出来。
活动形式可以小组合作讨论,可以开展各种擂台赛,要求人人参加。例如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模拟抗美援朝新闻发布会》等综合实践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又能通过合作提高了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此外,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搞一些创造性思维训练,可使学生在自由想象、探索中培养流畅独创的思维。
1.根据主导词说话。如用“桌子、月亮”说一句话;根据“春天、森林、陶醉、飞”四个词说一段话。
2.编演课本剧,小制作(插图、课件)。如给《岳阳楼记》绘制插图,给《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编演课本剧,学习《小橘灯》制作小橘灯,等等。
3.设计新颖的“创意作文”,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可引导学生自编童话、寓言,如:《地球妈妈哭了》《如果我是一只小鸟》。
三、内容上把丰富的社会生活引进课堂
生活是学习的“米仓”,不能只重视学生的书本视线,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视线。例如学生吟诵古诗后,适时适地地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体验创作的成功。如某同学“只在校园中,人多不知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师长何处来”。学完《春联》后,可利用春节这一传统佳节,举办一个春联创作大赛会,一边播放《月光曲》、《二泉映月》,一边诵读自己创作的春联。这样可让学生在学、用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独创性,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而教材的内容滞后于生活,失去新意,已不能吸引学生。些时,教师应把最新的生活信息带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关注社会生活。如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我就结合教学进行破坏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道德思想教育,谴责美国的侵略暴行。还和学生一起关注局势的发展,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报道最新新闻,这为学生关注时事,拓宽视野,丰富写作素材,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四、情感上把尊重激励贯穿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而教师应转变观念,由权威转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鼓励者。
1.架起信任的桥梁
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一定的时空,更需要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环境,承认学生的差异,维护学生的自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灵活地地采用各种评价手段。当学生回答困难时,就微笑地说:“不要慌,慢慢回想一下,懂多少就说多少。”当回答错误时,不要责备,而是带着期望:“说错了没关系,争取下次回答正确。”或用语文暗示,或借助自己的神态,使学生达到充分自我发展。
2.适当地利用选择激励机制
选择,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选择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意识。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学习,那么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一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去欣赏,谈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把学生从“题海”解救出来。在这基础上对于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激励,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
3.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可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对课堂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树为榜样,如“词典先生”、“思想家”、“阅读能手”、“小作家”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不断升温,学习行为会不断改进,学习的体验也会不断丰富,让他们足以树立“我能行”的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总之,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但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灵活地开展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生成动态的教学点,构建生命的课堂。改革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参与、合作、经历探究,有所创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正如林语堂而先生所说的那样:“学校如同一片森林,学生应有如林中猴子在其间自由跳跃,任意摘吃各种营养丰富的坚果。”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