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红豆
2012-04-29乐天舒
乐天舒
红豆集团的发展之路,是中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
10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了“中国企业榜样丛书”首发式暨“红豆道路”研讨会。全国政协、中华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近百人应邀出席。
《红豆道路?》作为“中国企业榜样丛书”的开山之作,不仅代表广大民营企业家为迎接党的“十八大”交上了一份新的答卷,也是为关心中国企业成长、重视中国企业管理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精神食粮。
“红豆道路”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国民营企业是如何生存发展的:红豆为什么活得好?红豆怎样走得更远?红豆为什么搞党建?
解剖红豆集团,或许能为那些狂飙突进的企业提供一种更为稳健的多元化路径,又或许能为那些正在从多元化向专业化转型的企业提供一种战略退出的策略。
既多元又专业
刚当选“十八大”党代表的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头顶很多光环,如红色少帅、中国民企党建第一人等。在他的带领下,红豆集团2011的销售额达到351亿元人民币;2012年上半年,红豆集团上半年的税收再次强劲增长30%。在外界看来,红豆的可持续快速增长得益于周海江开创的“相对多元化、高度专业化”的发展战略模式。
尽管许多企业家对全球经济形势颇为担忧,但红豆却逆势而上,红豆的下个目标是:到2017年产销确保突破千亿元大关,打造中国第一文化品牌,缔造跨国百年企业。
近些年来,身为中国服装领军企业的“红豆”悄然发生了变化。红豆集团现在有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生物医药、地产等四大产业,呈现四轮驱动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在这四大产业中,每个产业只做一个点,力求在一个点上集中资源。
众所周知,服装是红豆集团最早的产业,1995年其年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当时,“红豆”就开始试水多元化经营,进行跨区域和跨行业的收购,如收购上海申达摩托车,进入配套产业橡胶轮胎产业,甚至还进入电池领域。
尽管多元化带动了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但是产业如何才能做到强而精,成为“红豆”思考的首要问题。基于这种考虑,“红豆”开始“刹车”、“做减法”,梳理公司繁多业务线,确定未来的主业。红豆关闭了轮毂、印染等项目,确定了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生物医药、地产四大产业。目前,橡胶轮胎、地产和生物医药这三块业务的增长给红豆集团整体营收带来了巨大的补充作用,分别占到了整个集团规模的30%、15%、5%。
回头看红豆三轮多元化的时间点,第一轮是1991年,红豆内衣产值超过1亿元,成为全国内衣龙头企业时,进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第二轮是1995年进入摩托车行业,当时红豆集团产销超过10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元,员工7000多人,一跃成为中国生产规模最大、品种系列最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服装企业;第三轮是红豆上市了,募集了大量资金进军地产业。
不挤压主业的投入,不抛弃主业,是红豆多元化的特点,至今红豆的主业服装依然占到了集团总收入的50%。
专业化运用也让红豆在其他领域得以大幅提升。红豆的生物医药只做肿瘤医药,在红豆杉中进行紫杉醇提取;在服装主业上,品牌也从以前的10多个,逐渐集中到以红豆、轩帝尼、依迪菲等几个主流品牌上了。
“内部市场制”
与浙商的激进相比,苏商的性格相对温文尔雅,每每大扩张的年代,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而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他们又悄悄地浮出水面。
红豆看上去中规中矩,实际上又特立独行——虽然曾有过多元化躁动,一度进入多达九个产业,却在最高峰时“急流勇退”,缩减成四大产业。在房地产爆发式增长之前进入,却没有疯狂拿地,大规模扩张;当经济危机进入第二阶段演化时,却吹响了向千亿企业进军的号角。
中国有太多的企业,知进而不知退,于是悲情地倒在了扩张的路上。而红豆集团的“内部市场制”,起到了“阻燃剂”的作用,使某一环节的竞争乏力及时暴露在市场面前,而不至于因为受到集团“保护伞”的庇佑而成为产业链上的定时炸弹,导致危机出现时一发不可收拾,成为集团的疲软包袱。
“内部市场制”的另一大效用就是推动了“子公司高度专业化”。因为产业链延伸如果不能伴随各环节的专业化,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内部交易成本过高,抵消了管理的协同优势,反而导致比外购成本还高的局面。
红豆在产业方面的收缩,使各子公司有了独立的发言权,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同时,这也化解了很多公司把战略收缩的重任压在老板一人头上。
专业化产品提升最明显的是轮胎厂。随着无锡摩托车产业基地的萎缩,红豆摩托车相关配套产业也逐渐收缩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全国市场闯出品牌声誉的千里马轮胎却独立地走上了前台。
为了让“内部市场化”真正彻底地推进,集团规定各厂的自主采购要选择两家企业中标,随时都在竞争,这不仅对外部供应商,对自身的配套企业也是时刻的压力。
活得好、走得远
红豆集团前身是创办于1957年的棉花加工厂。改革开放后,这家作坊式工厂发展为乡镇集体企业,后又经过股份制改造,发展为民营企业集团。
前三十年的创业阶段,走的是一条作坊式、家族式发展之路。这条路具有成本低、风险低的优势。
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红豆集团走的是一条构筑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之路。这条路,冲破了草创阶段的粗放式、本土化、家族化束缚,成立了股份制企业集团,形成了董事会、经营层、监事会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企业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方利益的协调共享,实现了企业快速发展。
而在本世纪中,红豆创造的无数奇迹,得益于红豆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红豆,企业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源泉,它为红豆的发展不断增添强大的动力,是红豆的核心竞争力。
红豆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管理文化。红豆集团管理,突出人本管理,即管理应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红豆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红豆集团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品牌意识是红豆企业文化的灵魂。红豆集团立志创造世界品牌,最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红豆发展的奇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在“红豆道路”研讨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很多优秀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之路,红豆集团就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
红豆集团为什么活得好、走得远?核心经验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建+社会责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刘迎秋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尽快缩短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激发内在动力。而加强企业党建,则有利于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协调社会各方利益,保证企业科学发展。
红豆集团为什么能够实现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周海江在研讨会上谦逊地表示:“《红豆道路?》这本书是一个带问号的书,这表明红豆道路仍在探索之中,仍在完善之中。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红豆一直在不断转型升级,突破各种制约瓶颈。我们红豆人将不懈努力,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探索出一条能够持续、稳定、健康、高速发展的道路来”。
文章至此,人们不难发现,周海江是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红豆人也是一群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群体,他们身上肩负着更多的是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