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步跨越导向繁荣之路?

2012-04-29马丁沃尔夫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21期
关键词:林毅夫学说经济学

马丁?沃尔夫

一个国家必须胸怀大志,但决不能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这种想法很好地概括了新加坡和韩国等国的发展历程。

不久前卸任世界银行(World Bank)首席经济学家一职的林毅夫(Justin Lin),写了一本既雄心勃勃又优秀的书:该书旨在为经济发展指明道路。说它雄心勃勃,是因为自经济学诞生以来,为经济发展指明道路就是该学科孜孜以求的目标。说它优秀,是因为这位中国经济学家总体上论述得很成功。你不一定要认可林毅夫的所有主张,但你得承认,他的这番贡献具有极高的价值。

林毅夫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务实。作为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崇拜者,林毅夫也信奉“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他认同市场力量的决定性贡献,但同时也主张政府有责任将这些力量推向正确的方向。他认为,只有这样,贫穷的国家才能通过漫长的努力实现繁荣。

更确切地说,该书倡导“新结构经济学”。该学说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影响经济学家的旧结构经济学有所区别,也与芝加哥学派的新古典经济学有所区别。林毅夫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求学。

与旧结构经济学相同的是,林毅夫倡导的学说也认识到了企业家无法独力克服的经济发展障碍的重要性。但与旧结构经济学相反的是,受自身教育背景和东亚经历影响的林毅夫,还提到了利用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他拒绝接受他所谓的“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这种立场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符。但他同时还强调了积极的政府在引导经济、克服经济持续发展之障碍中发挥的作用。这就是非正统的思维了。

不过,这种思想如何转化为实际政策?在林毅夫所说的“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框架分为六步。首先,为本国挑选一个参照国,参照国应与本国有相似的要素禀赋结构,但人均实际收入为本国的两倍。然后,找出参照国过去20年一直在增长的可贸易行业。其次,如果国内企业在这些行业已经很活跃,那就找出进一步升级和新企业入行的瓶颈限制,然后采取行动消除它们。第三,如果国内在这些行业不存在活跃的企业,那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进入这些行业。第四,找出国内企业已获得成功的行业,扶持这些企业进一步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或支持研发都是可能的选择。第五,在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较差的地方,将活动聚集在经济特区或工业园区。第六,向先行企业提供有时间限制的激励。

框架的基本想法是,发展可以走“小步跨越式”道路——这是有道理的。一个国家必须胸怀大志,但决不能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这种想法很好地概括了新加坡和韩国等国的发展历程。

林毅夫把他的框架应用于一些明显的挑战:前社会主义经济体的改革历程,以及那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困境。他的一些说法很有趣。但他提出的、叶利钦(BorisYeltsin)曾面临与邓小平相同政治经济选择的假设,却很难说服我。

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这是否是一种普适的经济发展理论。例如,林毅夫忽视了“合成”问题:让每个穷国都在同一时间遵循相似的发展道路可能有较大难度——全球对服装的需求量能有多高?我的另一项异议是,他低估了在资源型行业(包括农业)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还有一个难点是,某些国家面临格外难以消除的瓶颈限制:被基础设施不足的贫穷邻国环绕的内陆国家就是明显的例子。同样,林毅夫还忽视了当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时出现的资源瓶颈

不过,这只是些琐碎问题。毋庸置疑,林毅夫的学说是一项重要的贡献。也许是身为内部人士的缘故,林毅夫对东亚发展道路何以成功的解释,比其他任何人都精辟。当然,他的学说存在一个条件,即政府要能干且富有支持性。但是,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发展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取得成功的。

作者系英国著名经济评论员、专栏作家

猜你喜欢

林毅夫学说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简明经济学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林毅夫:去产能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
经济学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