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外国文学讨论课的教学策略
2012-04-29黄峰
黄峰
摘要 针对当下外国文学的教学问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果势在必行。其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成了教改的重点。而适时举行讨论课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避免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 外国文学 讨论课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下普通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实际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往往停留在传统的传授层次。这有两方面的弊病:其一,教学内容易面面俱到,重点不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结果导致教学内容流于“史”的表面。其二,教学过程摆脱不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直接忽视了学生对外国文学知识探究的兴趣与潜力,这样易导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以为是。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增添师生互动、课堂提问、课后讨论等多种方式以加强教学效果。而师生公开讨论课的形式受到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具体组织策略可根据不同讨论对象的特点有所侧重。
1 提前布置,指定阅读书目
从“史”的时间上来说,外国文学教学内容从最早的公元前古希腊文学到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包括了众多的文学思潮与作家作品。如果考虑到高校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课时少),要想面面俱到地介绍外国文学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授外国文学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们指定出具体的阅读书目,并以此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而讨论课要想顺利地开展起来,并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提前阅读指定书目就是必备前提了。但外国文学讨论课不同于中国文学的讨论课,相当多的学生只认识中国作家,而对外国文学的作家、作品与思潮相当陌生。因此学生在阅读指定外国文学作品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并为讨论做准备。(1)作品背后的作家情况需要提前了解。比如讨论《神曲》这部作品时,多关注《神曲》所呈现的“旧时代的氛围,新时代的曙光”特点。如果不了解但丁仕途中所遭遇的坎坷经历,就无法真实体会当时新旧时代正在逐渐更替的大背景。(2)作品所属的文学思潮流派需要提前了解。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对伏盖公寓与鲍赛昂公爵府两个地点的典型描写,就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典型”的创作原则是密不可分的。(3)作品的细节需要仔细留意。《死魂灵》对吝啬鬼般的地主泼留希金是这样描写到:“凡是泼留希金走过的路,再也不用打扫了。”以此讽刺他是多么的吝啬,而对农奴们的剥削又是多么的残忍,这样的细节对于理解作品主题有着很大的作用。在正式讨论之前,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都需要学生提前做好,讨论方有较大的意义。
2 明确讨论的主题,缩小讨论的范围
对于讨论课本身而言,原则上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如果教师在组织讨论课时也是如此态度的话,就会导致讨论内容的漫无边际,重点不明,结果是什么都讨论了等于什么都没有讨论。因此讨论课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适当缩小讨论的范围。这样针对具体文本的讨论时,学生们会讨论出新意,而且彼此会更加在意对方的观点并适时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经典作品《哈姆雷特》为例,外国文学学界关于本作品的解读及研究结果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有不同的解读模式与解读结果,所以才会有“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说法。但这也恰恰给外国文学讨论课确定讨论主题以一种启示,即“哈姆雷特”本人才是作品最值得关注的人物。因此可以向学生们规定讨论课的题目为“哈姆雷特究竟代表着哪类人物?”这样一来,通过讨论学生们会逐渐结合莎士比亚所在的时代背景,认识到“哈姆雷特”不是一个单独个体,哈姆雷特的结局也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他其实就是当时英国社会上刚刚出现、力量还不够强大的人文主义者,而哈姆雷特的悲剧性结局也恰恰象征着人文主义者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不得不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只有明确讨论主题,才能缩小讨论范围,为讨论出结果、提高讨论的质量做好把关工作。
3 运用比较方法,打破单一讨论模式
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讨论课组织模式是针对单一文本而展开的,这样的讨论比较容易讨论出结果。但当下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早已不再停留在对单一民族文学的研究上,而是强调跨越民族的、文化的界限,把不同民族文学的文本融汇在一起进行横向交流;也强调跨越不同文学流派的时间界限,把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结合在一起进行纵向交流。
比如讨论课确定一个关于女性如何寻找自我解放道路的主题,我们可以以《安娜·卡列尼娜》、《玩偶之家》和《简·爱》三部作品为例同时展开讨论。这三部作品都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作,但分别由三个不同的作家创作而成。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三部作品的女主人公的结局是不一样的:安娜自杀、娜拉出走、简爱幸福。这自然会引发学生比较研究的兴趣,为什么都是同一时代同一流派的代表作,主人公却有如此明显的差距呢?因此,讨论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三位作者的不同创作观念:托尔斯泰关注的是“托尔斯泰主义”,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拯救,因此他不会在意安娜最终的结局与女性自我解放有何关联;易卜生则说:“我的任务是提出问题,我对问题本身没有解答。”结果就导致作品出现娜拉离家出走,但结局却不明确的现象;只有夏洛蒂·勃朗特这位平民女子,结合自身的遭遇才深切地感悟到女性在当时社会寻求自我解放的必要性与艰难性。不同的创作理念必然导致不同的创作现象。这样,通过层层引导,学生们自然会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讨论出更具有新意的结果。
当然,外国文学教学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是通过讨论加强学生们对某些外国文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因此讨论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时间,而应该在课下获得进一步的延伸。比如课后重读作品,重新发掘作品的细节;组织同学观看影视作品,更直观地了解所讨论的作品;亦或是通过情景剧的演出,让同学们获得最真切的感悟。总之,对于新时代的外国文学教学而言,提升教学质量是未来教改的发展方向。因此,要想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必须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入手,而组织讨论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曾繁仁.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