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和内修,追寻教师人生的幸福
2012-04-29冷学宝
冷学宝
摘要:调查显示,目前,一线教师普遍感受不到教师人生的幸福。影响教师人生幸福的因素包括:社会的过当问责,学校的绩效性考核,学生的自主性异化,以及教师的功利化追逐。要想追寻教师人生的幸福,我们必须向外用功,向内探求,并在内修外和的过程中,将优秀的师德、敦厚的师道、踏实的师风呈现出来,最终达成对教师人生幸福的诗意追寻。
关键词:外和内修;教师人生;幸福体验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8-0017-05
近期,笔者对教师人生的幸福感受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经历乏善可陈,教师人生没有什么幸福可言,更有人抱怨“入错了行”。有53%的教师坦言曾有过幸福的体验,但幸福程度不深,历时较短,在尚未形成稳定的心理愉悦时,外力的冲击就已令脆弱的幸福不复存在。只有6%的教师认为自己有显著的幸福体验,即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能通过及时、有效的调节,保证自己的人生幸福不致旁落。
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又发现,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体验不到教育人生的幸福,既受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学生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也为个体“心理期盼”所制约。这样的“内忧外患”,不光局促了教师的成长环境,也局限了教师的生命视野,让许多教师看不到被当下利益遮蔽了的远大的教育理想。因为争名于分数,争利于考试,许多教师不能悉心向学,未能全力向教,也就使得他们身不由己地在人生的低端行走,生活质量大为降低,生命幸福悄然消逝。
要想改变终身从教却一直厌教的窘迫,让教育旅程充满趣味,让教师人生收获幸福,我们有必要对妨碍教师人生幸福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探求应对之策,以帮助广大教师享受到教师人生理应充盈的甜美幸福。
社会的过当问责蚕食了教师的幸福。毋庸讳言,教师应该用良好的教育言行给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同样,社会也应该给言行出现偏差的教师以足够的宽容,让他们有时间调整自己的行为。可惜,我们的社会早已习惯于问责,并且将过当问责视之为理所当然。只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稍有偏差,那些以为掌握了评判大权的人们就会施以毫不留情的责备,媒体更会推波助澜,将教师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前些年,报刊上屡见不鲜的对教师不当言行持续报道和大肆渲染的文字,就让许多教师苦不堪言:有人将教师言语上的失误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加以批判,有人将教师行为上的差错提升到道德的层面加以谴责,更有人将对个体疏忽的批评发展为对整体渎职的批判,让全体教师不得不接受“全民”的责难与挞伐。这种以偏概全、无限上纲、不计后果的言语轰炸,也让教师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面对层出不穷、令人难堪的指责和嘲讽,面对羞辱、伤害的行为,教师的“弱势”地位越发明显,“奴仆”身份更见分明,“生存”压力日趋严重。而心有委屈却又无处倾诉的现实尴尬,致使许多教师感到身心交瘁,无力感蔓延,幸福感失落,心理困惑无从化解,职业倦怠应“劫”而生。
对于教师来说,用语言温暖心灵,用行动关爱生命,是理应担负起的责任和义务。同样,对于社会来说,用洋溢着人性温暖的“适教”环境来温暖教师的心灵,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当人们只是凭借着自己对教育感性、片面的认知,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任意臧否、恶意谩骂的时候,必然会让教师负载难堪之重,承受难忍之责。而从本原上来分析,这些不该出现的责备与教师的实际错失并不“匹配”,这些本可避免的挞伐大多是人们对教师的问责过当所致。
作为教育人,教师自然应该谨言慎行。不过,人非圣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言差语失,也是不可避免的。而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出现差失甚至是差错的教师,反映出来的则是社会的宽容度。过当的问责会让教师无力申辩,无心担当,将饱满的教育情怀化为乌有,让高远的教育志向复归沉寂。
学校的绩效性考核偷走了教师的幸福。一以贯之的对教学效果的关注,再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已经让某些学校领导找到了惩治教师的“杀手锏”。而花样繁多的“绩效性考核”,最终往往又会简化为对考试分数的孜孜追求。
对成绩和效果的考核有用,也有效,但也应该有个度。否则,不光不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还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几年前,某校就已经提出了借助“精细化管理”手段增强学校竞争力的发展策略,其核心指标就是教师的教学成绩。为突出教学成绩的“导向”作用,学校采取了“绩效”考查的一票否决制,规定凡是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按上级要求进行的质量检测中,所带学科成绩处于末位的教师,都不得参加各种各样的评优评先活动。为了避免自己班上的学生在考试中“败北”,许多教师殚精竭虑加班补课,不遗余力实施题海战术。然而,不管大家怎样努力,总是无法改变有人处在末位的事实。悬在头顶的“末位剥权”之剑,致使许多教师产生了与专业成长格格不入的忧虑、压抑和焦躁情绪。
教学要出成绩,目标对于教师完成工作也有激励作用,然而,教学评比不能唯分数是瞻。教师应该接受考核,但学校领导不该将考核异化为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要知道,耽于成绩、限于效率的考核,不光会让考核陷入“技术性”的境地,更会让教师远离人生的幸福。毕竟,绩效是简单的,而人是复杂的。
教师是人,需要理解,更应该得到尊重。可是,在一些学校领导的眼里,教师只是“教书”的机器,而不是“育人”的主体。更有一些领导,为了求得学生的好成绩,获取评比的高分数,让学校管理早见成效,频出佳绩,他们非考试不谈,非分数不比,变着花样将所有的压力都放大、转嫁、集中到教师身上,甚至刻意挑起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导演“二桃杀三士”的丑剧。更让人心冷的是,在将教师推向分数比拼的“战场”,将教师变成超过学生的“应试受害者”时,有人还要做出一脸的无辜,彰显无须掩饰的“正义”。
真正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是教师在寻常工作中收获的快乐和幸福。没有快乐,教师的教学行为就会走样,没有幸福,教师的教育激情也就无法持久。不给教师以幸福的领导,也许可以算得上是负责任的领导,但他们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领导。
学生的自主性异化影响了教师的幸福。独生子女的我行我素和教育手段的捉襟见肘,让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时常会体验到身为教育人的无力、无助和无奈。刘老师最近就遇到了一件“烦心”事。那一天,布置了课堂练习后,在教室里巡视时,她发现小伟不光没做作业,还用手挠同桌,扰乱他人的学习。见此情形,刘老师就慢慢地走过去,在小伟的桌子上轻轻地点了一下。让刘老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伟竟然将课本拿起来,撕下了有练习题的那一页,还示威似地将撕下来的那页书纵横交错地撕成了碎片。刘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小伟竟然振振有词地答道:“我的事情我做主!”
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需要。但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不应该被异化为令人不安的情绪化表达,我们也不能将个别学生的“自由化”活动看成是学习权力的正当呈现。要知道,课堂既是学生的成长天地,也是教师的生活场所和生命舞台。教师的“课堂教育权”理应得到尊重和维护,而不该遭遇人为的掣肘。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但作为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师生应该处于平等地位。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拥有指导、教育、批评的权力。退一步来说,即使有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不应该以削弱教师的教育主体性为代价。然而,让教师普遍感到尴尬的是,今天的许多学生,因为环境的影响,已经不能虚心领受来自教师的批评,有人甚至将课堂看成是自己的“领地”,恣意而为。其结果,造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欲伸无力,软弱无助,神情无奈。
个人的功利性追逐消蚀了教师的幸福。社会上日甚一日的功利性追逐的毒素,早已渗进了校园,并且渗入到教师的心里,最终影响到了教师的教育心理和教学行为。赵老师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特别在意,只要是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差错,她不光要求学生订正,还要追究思想根源,并且罚抄若干遍。简单的方式和惩罚性的“弥补”措施,带来的不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是他们学习情绪的低落和学习成绩的下降。为了挽救班级整体成绩下滑的颓势,她又布置了大量的抄写性作业,将学生陷在作业堆里,让他们像机器一样重复劳动。
赵老师期望用机械的抄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做法既暴露了她教学方法的促狭,更反映了她教育心态的失衡。而有着赵老师类似的想法和表现的人,在教师中并不是少数。这些教师的最大愿望,就是凭借学生能够力压他班的考试成绩,为自己收获赞誉,取得名利。而为了寻求显性的甚至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往往一味地要求学生,孤傲地压制学生,严厉地训诫学生。殊不知,处在高压之下的学生,又会将自己在学习中遭遇的种种不愉快“送还”回来,让教师品尝自己追逐功利得来的苦果。
作为自然人,拥有功名意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并不应该受到指责。可是,身为教育人,倘若言必追功,行必求利,则是相当危险的。一旦痴迷于功名,落入利欲的泥淖,教育人理应拥有的高雅情怀就会异变为短视者低俗的贪求,直到断送教育人生应有的幸福。
对于终身从教的教师来说,从职业中体验幸福理所当然。但是,对幸福的解读不应该停留在物质收益这一显性层面上,而应该瞩目于精神上的收获。放弃了对心灵的滋养,抛弃了对灵魂的整饬,教师的行为也就会带上局促的成分,教师的成长天地就会显得狭隘而困顿,教师的良好形象也会遭遇损害,教师的人生幸福也就会化为泡影。
每一个教师都向往幸福,憧憬幸福,这是丝毫不用怀疑的。可惜,许多人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不光发现不了幸福,更不懂得如何享受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伸手就可以触到,只要用心就能够感受到。从纯粹的意义上来说,教师人生的幸福不是可以炫世的生活状态,而是得以傲世的心灵姿态。
让教师享受教育人生的幸福,需要社会人士、学校领导尽己所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保证教师能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而要想让幸福长伴左右,时萦心间,我们也应该保有健康的心态,并通过自己主动、持续的努力,将良好的师德呈现给社会,用得体的言行去引导学生。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向外用功,将优秀的师德、敦厚的师道、踏实的师风尽情地呈现出来,向内探求,努力创设随和的心态,着力打造平和的心境,尽力营造柔和的心情,并在外和内修的过程中,让教育言行带上和美的质地,为教学生活创造和谐的氛围,最终达成对教师人生幸福的诗意追寻。
理性期待,主动伸展,营造祥和环境,为教师成长解困。教师的存世意义,是为了传承人类文化,弘扬人类精神,推动人类进步。社会必须逐步减少并最终杜绝无端“谤师”、恶意“毁师”的事件发生。一旦让“短见”、“弱视”之类的“关注”充耳、盈眼、闹心,就会催生教师与身份有违、与职责不谐的心理阴影。因此,我们的社会必须展现出一个成熟社会理应拥有的道德担当,用积极的舆论激励教师,用优雅的言行鼓舞教师,以促使教师用得体的行动履行自己的教育职守。要戒除过当的问责,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创设宽松的环境,即使要拿某种规范去衡量教师,也应该显出应有的理性,而不可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更不能用激烈的言辞去指责。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因为某一个教师的言行偶有失误,就对教师群体严加指责,大事讨伐,更不该言必论“道”,评必及“德”,将教师置于“道德受审者”的位置,让教师感觉头顶时刻有一把剑在威胁自己。
有了社会的祥和,才会有教师的幸福。教育不能办在象牙塔中,教师的幸福自然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教师人生幸福的“沉陷”虽然与人们的苛责密切相关,但是,面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面对来自多方的批评,作为教育人,我们也不应该在局促环境面前畏首畏尾,沦为他人短视行为的“牺牲品”。毕竟,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的身上既肩负着益人、惠世的责任,又承载着传道、授业、开启未来的使命,还担负着人们对为师者的道德瞩望。因此,面对“失和”的社会环境和“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与其被动蒙冤,不如主动伸展,为自己积极解困。主动伸展并不是一味地发出缺乏理性的抱怨,也不是简单地实施行为上的对抗,而是能在平和心态的支持下和学生一起健康生长,能运用教育智慧将人们之间可能出现的情绪对立转化为情感的相互承领。要学会坚守,懂得调节,打通平常人生通向幸福人生的关节点,寻找个体生命和职业幸福的契合点,让人生幸福在自己的积极努力中悄然降临。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如果人们对教师的种种“媚俗”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才是教师和学生的真正悲哀,也是教育和社会的共同不幸。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该埋怨人们的“朝圣”心理,不可纠结于人们的“圣贤化”要求,而应该懂得自尊,学会自爱,借助良言善行赢得社会的支持。要用平和的心态诉说非凡的教育追求,用优雅的举止实践教育济世的愿景,用真诚的奉献丰富教育的内涵,用圣贤般的情怀去博得人们的赞誉和敬意。如此,教师人生的幸福就会如影随形,散落在我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里。
人性考量,智慧引领,构建和谐关系,为教育生命怡情。教师站在课堂上,走在校园里,学校的各种考核必然会对教师的言行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学校领导倘若将管理定位在技术操作的层面上,热衷于纯粹“绩效”的考核,甚至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当成考核教师的不二依据,那么,教师就会竭力尽能地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以保证自己在利益分配时居于有利位置。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许多教师才会将学校为自己制订的成绩目标,当成最高的教育“法典”去遵守,不敢忽视,不敢质疑,更不“背道而驰”。在许多教师看来,只有达到了学校里规定的分数要求,才能获得相应的酬报,并让自己在各类考评中占得先机,也只有达到了学校里设定的成绩标准,才能证明自己对工作负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向分数看齐、朝成绩献媚的观念在一部分领导头脑中存在,也就必然会促使绝大多数教师在被动中完成教学,在教学中遗忘教育,并催生一部分教师因为“技不如人”而生发出惶恐。
科学、合理、规范、人性的评价能给教师以人生发展的动力,让他们想干、会干、乐干,进而拥抱教育人生的幸福。要想在管理中凸显人性化关怀,学校领导就应该改变评价观念,不能唯成绩是求,唯效率是盼。要勇于冲破当下教师评价的桎梏,乐于将绩效考核和综合评估结合起来,避免“精细化考核”中的人性化缺失。要善于发现每一个教师的优点和长处,让教师主动勾勒心目中的教育愿景,并根据他们的志趣、才干分配、调适工作,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发挥,才华得到展现,情感获得慰藉。有了领导对教师的真心关怀,才会有教师对领导的情感认同,才能建成干群间和谐、合作的关系,为将学校工作推向期望的高度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校管理无定法,考核教师无定势,只要能够促成教师的自信,滋养教师的性情,丰盈教师的智慧,都可以践行。作为管理者,要“管”得有理,“理”得有情,而不能将自己“钉”在所谓的“高位”之上,睥睨教师,让教师心有不乐,义有不愤,情有不甘。要吸纳教师参与管理,引导教师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教育意义,厘清自身职责,满怀信心地向专业人生的高峰不断迈进。要信任、悦纳、激励教师,能给教师以充分的教育自主权,不拿僵化的制度去匡就打压,不拿怪异的模式去陶铸约束,以减除教师的心灵重负。要分析教师的特点,洞悉教师的心理,发现教师的优长,鼓励每一个教师特长发展,让他们经常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快乐,将教育的幸福常驻心间。
道德化育,学养熏陶,平和对待学生,让师生悦纳共赏。当下学生的诸多怪异行为,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程度不同的困扰,让教师体验到了教育人生不该有的痛楚,既是教师的不幸,也是学生的不幸,更是教育的不幸。面对种种不幸,一味地抱怨家长,埋怨学生,放弃教育,并不是负责任的行为。要想将学生被异化了的自主性回归到理性的轨道,我们必须剖析造成这种现象后面的原因,寻找积极有效的对策,帮助学生完成从“远善”到“本善”的理性回归。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学生的自主性遭遇“负强化”,我们做教师的,并非全无责任。我们追求喧嚣的课堂,肯定了那些可以助长乖戾的东西;我们为学生制定复杂、虚高的学习目标,要求他们无一遗漏地掌握高深的知识,并以此获取高分;我们总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拿成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稍有不满意,又疾言厉色地加以训斥,全不考虑他们的内心感受……面对教师不切实际的要求和不负责任的言行,许多学生看不到理应照亮他们精神世界的曙光,找不到能够引领生命成长的方向,于是,只有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以致自暴自弃。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应该适“道”而有“术”。用道德来化育,用学养去熏陶,我们就会在矫正学生不当行为的过程中,帮助他们重新确立业已旁落的认知,找回已经迷失的自信。而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就能够收获教育人生最大的幸福。
幸福永远不是单向的攫取。没有学生的幸福也就不会有教师的幸福。跳出成绩的陷阱,摆脱分数的约束,用正确的方法将学生教成群体中的“这一个”,教育才能彰显她应有的价值,教师也才能成就自己多彩的人生。大量的事实证明,潜移默化的作用比起刻意强化来,要更有力,更持久,更能润泽学生的心灵。要想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去追求教育的隐性效果,赞扬学生的美与长,呵护学生的拙与短,承领学生的取与舍,最终将学校生活打造成学生的美好记忆,而不能以压学始,以应试终,将教育演绎为孤傲、残酷的“分数大战”。
能将教育做得细腻、温柔,将关爱举动化作涓涓细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教师人生的幸福也就会如期而至。学生是多种多样的,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才能让师生悦纳共赏,并为年轻葱茏的生命打下美丽的底色。要有对教育的虔诚之心,有对生命的敬畏之意,并用周到的关怀去感动学生,用细致的体贴去感化学生,用悉心的照顾来感召学生。即使面对的是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应该真心善待,柔情处置,以避免师生间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和对峙行为。要学会借助风趣幽默化解情感危机,能够凭借沉稳持重消除心里积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生命智慧,并在他们内心深处生成对教师的依偎眷恋之情。这样,水到渠成的,快乐就会在师生间传递,幸福就能够尽情地滋润师生的心田。
瞩目理想,坚定信念,潜心修炼性情,打造幸福人生。一个人是否获得了幸福,并不看他得到了什么,获取了多少,而要看他对待人生、对待得失的态度。许多教师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或者轻易将幸福抛掷,大多是因为他们看得太近,思得太低,求得太俗,而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吸引,缺乏高远的理想支持,失去美好的性情支撑所致。当一个教师耽于对功名的追求时,他头脑中萦绕的,就全是功,眼里看到的,也都是利,结果也就只能让教育人必不可少的理想为功利所淹没。
教师必须有高远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做到身处低位而不自卑,受人尊敬而不自傲。没有理想的支持,教师就会在言语中显匠气,在行为中露拙迹,以致用一个模子铸造多样化的学生,甚至不惜截长以补短,伤人以求利。而有了信仰的支撑,我们就能静下心来,修炼美好的性情,潜下心去,完成道德人生的建构,让生命从感性的层面走进理性的境地,从而打造出幸福的教育人生。
打造幸福的教师人生,需要我们修心养性,将功名看淡,把责任扛起,实现不俗的教育担当。要不断地丰富自己,持续地锤炼自己,能够在跨越中实现超越,在超越中达成卓越,最终修炼成智慧的教师人生。
教师对人生的幸福追求没有止境。对教师人生幸福的不懈追寻需要我们自觉祛除心里的“魔障”,努力营造恬淡和美的心境,做到和顺待物,和善对人。要诚意待人,真诚敬人,以盛德服人,以精艺惠人,能主动和同事沟通交流,营造怡情养心的氛围,在学习中持续丰富自我,在省察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创造中逐步提升自我。要有创新意识,不复述他人,也不重复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追求全新的富有意趣的教育生活,并能在求道中润泽性情,在守义中美丽人生。如此,幸福之花就会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富有诗意地绽放,教师人生的幸福也就会缤纷而至,并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