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使古诗文教学绽放异彩

2012-04-29周桂兰

文教资料 2012年24期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词多媒体

周桂兰

摘要: 多媒体电教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作为思想性和艺术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更有利于帮助学生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蕴籍。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字句凝练,意境深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把高度凝练的诗词语言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意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古诗文教学

现在的课堂,学生活动的容量加大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力增强了,上课敢说爱说、发表自己见解的多了。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功不可没。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显著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此,谨以古诗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就多媒体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优点——尤其是多媒体视听语言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所产生的优化效果等方面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再现“诗画”激发兴趣

对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文,教师比较好教些。但是对于叙事诗,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那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往往效果不好,学生学起来感觉无趣。但是通过课件动画再现出来,使课件变得具体可见,教学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解决教学难点。比如我在执教杜甫的《石壕吏》时,就诗中所写故事、所描场景动手制作了一个再现当时官吏捉人的动画。观看后再让他们结合诗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及作者所流露的感情进行模仿表演,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主动地理解字词句,认真领会课文内容,对表演者进行积极的评价,发现了作者行文的巧妙,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扩容信息,提高效率

与常规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可以加大课时容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我在讲郦道元的《三峡》时,课前用大量的时间准备了一些课件,课堂上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从而节约了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我既完成了诗句的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借助多媒体还可以有效地拓展阅读的外延,这一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所谓外延,就是多媒体除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外,还能够将学生的阅读带到课堂之外。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的古诗文时,除了重视以朗读来体会诗文情感和主旨的引导和训练,还安排了几次以古诗文“朗读·欣赏·品味”为主题的活动。学生自愿报名,成立了几个活动小组,评委由组织者担任。活动的内容是:给定一首古诗词或者一个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片段,几个竞赛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朗诵,然后播放活动前准备好的名人范读影像,最后学生点评、打分。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多媒体有利的辅助条件,以朗读为契机,激发、培养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可行可取的,但这可行可取离不开多媒体辅助作用的发挥。

三、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初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初中古诗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强化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可以实现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的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导致“情深”,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我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小令时发现,在文中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它成为千古绝唱。我该如何教呢?我想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更好。首先我选用了三幅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图片,并配以与此相同的音乐背景:“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我又用对比手法选取了三幅明快、清新、温暖的图片,并配以与此相同的音乐背景:“小桥,流水,人家”,渲染出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气氛。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对于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气氛之下再辅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这里,视觉和听觉的协调配合,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同时,更有力而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化难为易,领悟技巧

在人们的审美思维活动中,情感的萌动和产生总是以认知为前提的,而且这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交织上升。也就是说,一件作品,我们对它有好感,也要等对该作品有了初步认识和理解之后才能产生;有了好感之后,再去观赏、琢磨,在深得其中的奥妙之后就能激发出更深厚的情感。如此往复,认知和情感不断深入,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艺术鉴赏品位。由此看来,认知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认知错误或偏离,则会导致形象把握不准确、情感无法形成甚至错误。在王维《使至塞上》一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扩展练习中,不少学生写道:荒漠茫茫,傍晚时分,远远看见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大漠之上,何来人家,何来炊烟?显然,学生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以为“烟”必是“炊烟”。这是因他们对于边塞风光认知不足造成的。因此,我选取了一幅边塞风光图作为背景,配以古典乐曲《平沙落雁》渲染恢弘、豪放的氛围,使学生的灵魂受到激荡。画面上,荒漠浩瀚无边,黄河横贯其间,狼烟直冲云霄,落日西沉,霞光满天,虽亲切温暖但苍茫孤寂,整幅画意境雄浑,富有坚毅、劲拔之美。我为学生解开了“孤烟直”之谜:此烟乃狼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在此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学生的想像力被激发出来了,他们的笔下便有了这样的画面:黄沙卷地而起,扑面生疼,似欲吞噬一切;狂风呼啸,送来急促的号角;一道墨黑的烽烟,突破层层黄沙,直刺长空;回望天边,一轮红日遥坠沙海,浩瀚长河一片血红。这是一次创造,源于认知,高于认知,说明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了训练。

五、融情入境,启迪思维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在古诗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势的强弱轻重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语言的理解,提高朗读能力。如我在教完《登幽州台歌》后,播放了陈子昂登幽州台的的图片,让学生目睹了陈子昂登幽州台的姿态和环境,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更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我还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如此这般,对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

古诗文常常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短短的一句诗可能描绘的是一个或多个画面。运用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景象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用声、像、色等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促其乐学深思。如教学《秋思》这首小令时,借助大屏幕显示出紧扣诗文内容的一幅幅画面,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此时,诗、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和震撼,又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探究古诗文的强烈愿望。大家主动地品味着诗句,并积极地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六、文道结合,感悟提升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同时许多古诗文作品中还蕴含了人文美德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如教学《观刈麦》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农民在田里干活的情景——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几个农民弯着腰,汗流浃背地挥舞着镰刀——然后适时引出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热长。学生反复吟诵后,再让学生观看自己在饭堂吃饭的情景:吃包子只吃里面的馅,把外面的都扔到地上了;吃饭时很多饭粒洒在桌上。然后问:“你们这样做好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气氛非常热烈。通过学习,同学们都懂得了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伯伯劳动成果的道理。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听觉、视觉得到充分的调动,能力得以提高。而且,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可以满足学生各感官的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词多媒体
踏青古诗词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