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的实践策略

2012-04-29刘红娟

文教资料 2012年24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语言表达教学内容

刘红娟

摘要: 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更理性的反思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理想之路在何方呢?从偏重内容分析到关注文本表达形式,是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是理性的回归。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类型、指导阅读方法、文本教材资源、比较阅读等寻找实践策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形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意识和积极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文本表达形式实践策略

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理性的反思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理想之路在何方呢?我认为,从偏重内容分析到关注文本表达形式,是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是理性的回归。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实践策略。

一、根据文本类型,寓关注表达形式于教学内容选择之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指文本信息的获得能力,更重要的是指文本如何获得传递信息方式方法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通过语文阅读学习,能掌握一定的文本表达形式方面的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标在不同学段相应地提出文本表达方面的要求。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二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三学段)“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第四学段)这些要求,在不同的学段、不同方面提出了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而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面对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编者入选此文本而不入选彼文本,一篇篇课文有哪些功能性作用,这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王荣生教授曾对文选型教材中的文本阐述了四种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这对教师思考处理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有很大的支持性依据。

1.面对“讲课文有讲课文适用的地方”的“定篇”型文本,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定篇”型文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因素,对教师来说是有讲头的课文,如教材中的精读文本和经典文言《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等。教师“传道”固然重要,但是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知识,掌握传达信息的方式方法应该成为教学内容选择的重中之重。

2.面对“教读法有教读法适用的地方”的“例文”“样本”型文本,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这类文本是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是对精读文本中习得的表达形式进行有效迁移实践训练。为此,教师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去阅读、去梳理、去思考、去判断、去评论,训练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及“自我”独立思维能力。以此照应精读文本形成文本表达形式的体验和经验,完善其“迁移”心理机制,达到活学活用的能力和过程目标。

3.面对“离开课文作听说读写的延伸,也有作延伸适用的地方”的“用件”型文本,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的呢?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循环往复的系统训练过程,训练方式要多元化,要有一定的强度和深度。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渠道,说与写是信息的输出通道,两者之间要动态平衡,形成一个整体概念:思的健康发育生成。拓展阅读文本就属于“用件”功能的文本,无论把这类文本设计成听说读写多元化教学内容,都不能离开文本表达的体验和经验——学生思考的过程。此类文本的教学内容选择,指向的是文本表达的体验和经验积累。

4.依据“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四大功能,形成文本表达的体验和经验的教学内容选择梯度,提升文本表达训练的强度,回归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逐步促进阅读和写作的积极语用素养的发展。

总之,根据文本类型,寓关注表达形式于教学内容选择之中,是关注文本表达的一大实践策略。

二、指导阅读方法,寓体会表达形式于理解文本之中。

尽管强调语文课要着力于表达形式,但表达形式必须依附在思想内容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把理解文本内容和品读表达形式巧妙结合起来,使这两方面有机融合,才能呈现出优质而高效的课堂。

寓体会表达形式于理解文本之中的阅读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方法。譬如朱自清《春》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学,我们可以把作者如何在文中抒发思想情感确定为课堂主要教学内容,并以此展开教学。

1.通过学生阅读文本,寻找有关表达情感的词句。如开篇的语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结尾部分的语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等词句,体悟作者表达的渴望春天、向往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2.探究作者为什么抒发这种情感。可以链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人生经历,了解作者渴望、向往像春天般美好的明天的写作动机。

3.理解并把握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象。如第二段的“山”、“水”、“太阳的脸”,第三段的“小草”、“人”,第四段的“花”、“蜜蜂”、“蝴蝶”、“野花”,第五段的“杨柳风”、“鸟儿”、“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第六段的“雨”、“树叶儿”、“小草儿”、“灯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农民”、“房屋”等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象,分析理解每段中物象的主次、组合特点,体悟作者选择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载体“意象”的精妙。

4.品读文中表达情感的精美语句。如开篇的反复、拟人句,结尾的拟人、排比句等,赏析其语言表达艺术。

5.揣摩玩味文本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艺术。如反复、拟人、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句,如“欣欣然”、“嫩嫩的”、“绿绿的”等叠韵词和“桃儿”、“杏儿”、“小草儿”等儿化音……揣摩玩味文本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意识,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活水”资源,形成学生积极的语用能力。

教师依据文本类型,确定文本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形成有效阅读方法。这样,在层层深入的主问题引领下,学生从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到慢慢关注“作者那么渴望春天、向往春天、赞美春天,课文是怎样写的呢”,从“感受美”到慢慢发现“课文抓住春天哪些物象体现哪些特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写出这种美”。通过《春》这样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学生在朗读、研读、品读、赏读等多元阅读形式中,围绕作者表达思想情感中心内容,寻找文本情感词句、探究表达情感的缘由、把握表达情感的物象、品读表达情感的精美语句、赏读揣摩表达情感的语言艺术的阅读步骤和方法,在文本语言、事物形象的感性认识中,丰富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的理性思考。同时,在课堂上学生不仅理解“春”外部形象美的文本内容,更收获如何抓住特点,用优美的词句描写“春”的“草”“花”“风”“雨”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

三、巧用教材文本资源,寓语言训练于学习表达形式之中。

教材文本是学习表达形式的“例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文本中的“留白”和“空白”资源,巧用其资源来训练学生的积极语用意识和能力。

1.文本开掘,拓开一片天光云影。文本的资源需要深入开掘,开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地赋予文本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开掘的过程照亮了文本,反过来文本的拓展又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如余秋雨的《信客》,面对颇有难度的文字,有些学生迟迟进入不了文本,此时可以提出:假如为纪念那段历史的信客,由你来为其写墓铭志。这个开放性的设计能“复活”情境,让学生写中悟读,跨越时空界限,最大可能地走近人物。又如诗歌教学经常可以进行“化诗为文”的尝试,如《沁园春·雪》中可以改写写景诗句:“远望长城内外,白雪茫茫;近听大河上下,万籁寂静。抬望眼,远山想舞动的银色的巨蟒,高原像跑动的蜡像;闭目神往,太阳辉映,红的是朝阳白的是雪,自由舒展,生机盎然。”推而广之,教材中的律诗、绝句都可如此尝试,类似“唐诗素描”之类,既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感悟提炼,融入自我深思凝想。语文是人文的,并非知识点的堆积、罗列就能提高语文素养。语文需要时时感悟,并善于用文字流泻下一时的感悟。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用凝练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瞬时感受,这样运用语言的过程,是语言感觉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过程。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以独特的眼光发掘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的美,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若让学生为郁达夫笔下的紫藤萝瀑布拟一条感悟语,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学生的精彩不时流泻:“紫藤萝瀑布,你我共存。”“紫藤萝瀑布,最美的生命。”“固守信念,请看紫藤萝瀑布。”“生命不止,紫藤萝瀑布最美。”《安塞腰鼓》也可作类似训练,如:“舞!舞!舞!聚天地之灵气,揽日月之精华。生命的舞蹈,激情的鼓点——请赏‘安塞腰鼓来。”

3.文本补白,于空白中阐释精彩。文本经常存在着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发掘得巧妙,常能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让学生在对文本“二度创造”中获得意义生成。如《心声》中的李京京在公开教学课上“沙哑着嗓,一字一句地、充满感情地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李京京要写的信在文中即是一空白点。要求学生以书信的方式补白创作在公开教学课上发生的事,引发了学生的众多感悟:“课堂不是少数优秀生的课堂。”“公开课是少数优秀生的表演课。”“教育也要打假。”又如里根《真正的英雄》中七位“挑战者”太空“拓荒”英雄,要求学生以拟写七位“挑战者”的纪念碑文:“他们的身躯并不高大,但是灵魂却伟岸挺拔,他们的一生并不漫长,但是精神却永垂不朽,他们对太空‘拓荒的追求代表了每一个地球人进军太空的步伐永不停息,渴望成功的人心底最真的呼唤。纵然他们的一生如同流星般短暂地划过天际,但他们的卓越与勇敢将永远照亮与温暖着前进的人们。”

4.标题拟写,概括浓缩文本精华。为课文拟写各部分的小标题或为课文补写副标题,是一种训练概括能力的有效方式,又可成为作文拟题训练的合适载体。精彩的标题来源于对文本的合适解读,对语言的精心推敲。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小组“最佳标题”的比赛方式激励学生同组间互相协作,合拟标题,现场品评,氛围、效果均不错。如契科夫在《变色龙》中以狗的身份来表达对人的灵魂的追寻。学生补的副标题有“趋炎附势的狗”“没有灵魂的狗”“沙皇统治下生命的叩问”等,这些标题既概括,又有感悟。又如《范进中举》的情节概括,可采用为各部分拟小标题的方式来进行。最后全班协作、品评,拟定了班级最佳:“屠户贺喜”“都是中举惹得的祸”“屠户治疯”“乡邻献媚记”“见钱眼开”等小标题均扣合文本且用语精彩。

5延伸拓展,以一点打开一扇窗。有时,在文本解读时,适当延伸拓展,往往能取得“延伸一个点,打开一扇窗”的功效。当然,前提是合理延伸与适度拓展。如《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暴风雨后找到十几只鸭子却迷了路,孤独地躺在芦苇荡里,“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有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感受过像杜小康一样的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这样适当延伸拓展,能打开学生记忆中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的一扇窗。

四、善于运用比较,寓渗透写作方法于领会表达形式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及泵的表达方法。”“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语文教师要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平时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中善于比较文本语言材料,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培养其积极的语用能力。

1.利用文中的插图写(或听),与文本语言表达比较领会写作方法。譬如《故宫博物院》,扉页有两副彩图《太和殿》、《故宫三大殿》,文后有布局平面图,要求按文章说明顺序填写练习。首先,依据布局平面图跳读课文找出有关作者参观路线的句子,并思考:这条参观路线的基本走向是什么?作者为何选择这条路线,给我们有什么启发?其次,请同学们把第六段朗读一遍,并思考:本段第二句中的“方台”在观察上起什么作用?为什么?从中得到的启发是什么?再次,教师省去第六段中的方位词,听老师朗读第六段,比较一下读的与原文有什么不同?你的感觉如何?从中又获得怎样的启发?最后,如果只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建筑位置,可以吗?课文又是如何写的?以三大殿为例具体说说,你从中得到第四个启发是什么?这节课主要学习领会介绍建筑群的解说词表达形式,从中掌握主要写作方法。初中教材文本中有不少插图,或写或听,与文本语言表达比较来领会写作方法,比仅介绍写作方法效果要理想得多。

2.利用文中精彩段落中句式仿写,与文本语言表达比较领会写作方法。如梁衡的《夏感》品味第三段中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秋之色”。“夏之色为热的黄,如稻浪,如土地,收获丰收的激情”。“冬之色为白的泠,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像这样的仿写训练,与文本语言表达比较领会语言运用方法和魅力。

3.利用拓展同类文本阅读,与文本语言表达比较领会写作方法。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课文,拓展阅读林文煌的《三代》,这篇短文也是将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这种探究性练习,有利于领会写作方法。

4.利用文本中删留思考,与文本语言表达比较领会写作方法。如《我的叔叔于勒》文后第三题: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原文开头是:(略)。原文的结尾是:(略)。这种比较性思考,其目的是掌握写作方法。

总之,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的例子,通过比较的方法,积累词句,渗透写法。学生会发现看似平常的词语、句子蕴藏着不平常的意蕴,同一种意思却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鉴赏力和积极的语用能力。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语言表达教学内容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英语写作方法浅谈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