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2-04-29左亚文

人民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左亚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提出和解答中国问题的基础上,推进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是自身被大众所“化”,然后才能“化”大众,而大众化的最有效路径就是紧密联系中国问题,采取问题研讨式的方法进行理论的宣传和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和使命就是要提出、分析和解答中国问题,而不是进行简单的理论宣传和知识灌输。在中国,若离开中国问题来谈论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和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而抽象和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真正实现“大众化”的。

中国问题的提出及其本质

何为中国问题?中国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近年来,理论界对此进行过较为热烈的讨论,其观点不尽一致。要真正把握当今时代的中国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实际上,真正的中国问题并不是明摆在那里的各种感性的现实“难题”,更不是相对于一定的观念和理论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所谓称得上“中国问题”的问题,一定是隐含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后面的、从本质上规定着历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所表征、所反映的不是浮在面上的现象、表象和假象,而是深层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不是个别的、特殊的和局部性的事件和情况,而是一般的、普遍的和全局性的矛盾和问题。

无疑,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一个社会总是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问题有大小之分和性质之别。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大问题和小问题、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全局性问题和局部性问题、必然性问题和偶然性问题、表层次问题和深层次问题、根本性问题和非根本性问题等等之不同。所谓中国问题,其特指的就是那些贯穿在林林总总的具体问题中的带有普遍性、全局性、必然性、深层次性的根本性问题。这些根本性问题作为一种历史的内在的矛盾关系广泛地渗透在各种具体的问题之中并通过这些问题为自己开辟道路。因此,根本问题不能等同于具体问题,但又不能脱离具体问题,前者存在于后者之中并通过后者而表现出来。

一个时代的根本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同时存在着多个根本问题,从而形成一个“问题系列”。在这个问题系列中,必有一个最根本、最高度、最深层、最集中的、管总的问题,它构成这个问题系列中的核心和灵魂。正是这个作为核心和灵魂的根本问题,成为支配着一个时代的运行和演化的基础和源泉。如果一个时代的理论要想承担起应有的历史使命的话,就要通过艰难的考察,深入到历史内部,认识和把握那隐藏于具体事件之中的根本问题特别是那个作为核心和灵魂而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那么,正处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当代中国,其时代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呢?时代问题中的那个最根本的问题又是什么?这是我们要着重分析和考察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建设,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问题和矛盾似乎越来越多,贪腐的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三农”的问题、社会治安的问题、道德滑坡和信仰危机的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等等,可以说,这些问题都是重大的关键性问题,哪一个问题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要关注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它不是停留在一般就事论事的水平之上,而是要切入到这些问题之中,去透视和分析其产生的本质根源。例如,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贪腐问题,其滋生和发展的深层根源是监督机制的缺位,分配不公和“三农”问题等也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合理造成的。可以说,当今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体制问题的掣肘和制约,只有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问题的分析还不能就此止步。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决定和支配着我们这个时代改革的最根本的问题又是什么呢?谁要是抓住了这个问题,谁就抓住了时代的根本。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敏锐地把握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最根本的问题。1980年,他就明确指出一切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传统的“本本至上”的思想观念顽固地束缚着我们头脑。因此,他强调:“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这之后,邓小平又先后四次明确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搞清楚的最重要的问题,并指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解放思想,把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姓“资”姓“社”的抽象教条中解脱出来,在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来的改革实践证明,这个问题始终是贯穿于改革全过程中的一条主线,它左右和支配着改革的进展。人们思想解放的程度,改革开放的深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无一不受到这一根本问题的制约。今天,当我们谈论中国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回避邓小平所反复强调的这一时代的最根本的问题,它至今仍然是制约着中国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决定着当代中国发展的不可违抗的时代逻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问题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其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使之掌握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欲要人民群众真心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之中去,首先就必须将其理论与时代的根本问题相结合,使之真正成为反映时代问题、时代精神和时代逻辑并站立于时代之颠的先进理论。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针对教条主义的做法,提出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来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应当学会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讲,就是与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相结合,其结合的方式即是提出时代问题、反映时代问题、分析时代问题、阐明时代问题并指明解决时代问题的出路。由于时代问题隐藏于历史的深处,内在于历史的活动,散发于具体的事项,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感性的实存,因而发现和提炼出时代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困难的探索过程。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所谓的理论先知,也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说在它身上有其不同于其他理论的优越性的话,那么,这种优越性就表现在自觉地融入到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历史活动之中,去捕捉和把握作为时代灵魂而存在的时代问题,并深入探讨如何解决这些时代问题的正确路径。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是一种以理论形式进行的历史创造的过程,是在这一过程中以透析时代问题并寻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为己任的历史创造活动。所谓“大众化”,决不是如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仅仅是一种理论的宣讲和传播,它首先是投入到人民大众的历史实践之中并被其所“大众化”的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它只有被大众所“化”,才有可能去“化”大众。假如自身不被“大众化”,就不可去“化大众”。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教育和传播必须紧扣时代问题,以问题研讨的形式予以展开,使之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人民群众正确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使其自身被“大众化”,但并不否定通过宣传和教育形式进行“化大众”的重要性。问题是如何去“化大众”,即如何使人民群众真心接受和信服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自觉的实践行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诫我们,最有效的理论宣传和教育方法就是以问题为线索的研讨式方法。这种研讨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单向的宣讲和灌输,而是双向的对话和交流,不是简单讲授既定的原理和知识,而是进行开放性的探讨。无论是宣讲报告,还是撰文著书,都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和社会问题,特别是那些起决定作用的时代问题,讲清、讲深、讲透这些问题的表现特点、社会影响、历史演化、发展趋势及其产生的本质根源和化解之道,不回避问题,不掩饰问题,也不夸大或缩小问题,而是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以一个求索者的姿态探索这些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新老问题交织,社会矛盾复杂,但时代的根本问题并没有改变,改革任重而道远。在当代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既是时代问题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时代问题的必然之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就是要面向人民群众解答这些时代的疑难,使其认清时代的性质,坚定改革的信念,振奋改革的精神,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下,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使理论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AKS002)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