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人物
2012-04-29
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不仅仅意味着某种制度的变迁与更迭,也是由一个个性格各异、恪尽职责的人物所演绎的生命礼赞,他们的或言或行,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或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10年间,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涌现了一大批英杰人物,我们从中遴选出10位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特殊价值与特别意义。
1 温家宝
作为一国总理,温家宝始终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民族利益的高度理解和谋划职业教育。他履新伊始即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上,国家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并通过“四大工程”、“四项计划”等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温家宝推动建立覆盖广泛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起,政府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覆盖了90%的学生;2009年起,对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施免学费政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在此期间,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受资助面达20%。这一政策也成为继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国家实施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
在日理万机之中,温家宝近年来多次到职业学校视察和调研,鼓励同学们学好技能报效国家。承继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先生的思想,温家宝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2 张榕明
1999年在担任辽宁省副省长时,她就开始参与中华职教社的管理工作。2002年,她即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2009年,她出任这个近百年历史社团的第五任理事长、第一位女性理事长。她极力推动这个社团的组织建设和项目建设。她认为,这个95年老社在当代之所以能发展,是因为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有机结合。
通过到29个省市自治区调研,直接同主要领导交换关于职教社发展的意见,她促成青海、广西新成立省级社。在她的努力下,全国22个省级社中有编制有经费的已达20个,北京、吉林、山东、四川、宁夏5地筹备社的编制、经费及配备副厅级问题也都解决。她的心愿是将这个社团覆盖全国。
她亲自担任统一战线“同心·智力支持工程”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组组长,多次召开协调会并赴当地考察。2011年,由她掌舵,中华职教社成立了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为该社公益项目温暖工程推进提供持续资金保障和发展平台。
她多次强调,中华职教社作为一个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要团结一大批从事职业教育,特别是从事民办职业教育的人或职教工作者,集中智慧,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促使、帮助、支持政府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在她的领导下,中华职业教育社正在成为全国职教从业者之家、职教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3 周?济
在执掌教育部的日子里,周济以学者的执着性格和官员的躬亲作风指挥职业教育战线克难前进,敢打敢拼,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2002年赴教育部担任副部长时,他即组织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他认为,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大力推广。在他的直接推动下,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理念深入人心。
从2003年3月任教育部部长到2009年10月卸任,凡职业教育全国性会议周济几乎逢会必到,许多地方的职业院校也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提出,中国职业教育要抓好两件大事,一是快速发展,二是改革创新。在其任期内,伴随着职普比大体相当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从2005年起实现3年“百万扩招”,规模获得跨越式发展;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的发展道路”方针的指引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得到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凸显;随着“四项工程”、“四大计划”、改革试验区等具体措施的出台和落实,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突出;从国家助学政策的实施到农村职教免费政策的逐步推广,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定位得到彰显。
4 鲁?昕
在担任辽宁省副省长期间,主管教育工作的鲁昕就极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2009年4月赴任教育部副部长后,她凭借干事业的激情和责任,继续开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新局面。
一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在规模巩固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鲁昕在对多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12个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并反复强调,一定要从解决问题入手,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她提出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四大改革,实现教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式、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六大创新。以《教育规划纲要》为引领,以《中职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为标志,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有了明确的时间、路线和任务。
三是构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对话机制。鲁昕认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于企业的参与,在她的推动下,2010年至2011年,中国职业教育与各行业进行了17次产教对话活动,行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
四是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学校设置、师资、行业指导、中高职协调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班主任等诸方面工作都有了国家政策和标准可依。她提出,要实现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
五是提出职业教育公益性的重大命题。她牵头组成课题组,专门就“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及其实现形式”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在多种场合阐发职业教育公益性的理念。这一理念也写入了国家有关文件之中。
5 刘来泉
2002年,从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参赞岗位上卸任的刘来泉被推选为中国职教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10年间,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会工作中,由于他和同仁们卓越的努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有影响力。
在人手少、任务重、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刘来泉和同志们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了包括学会组织建设、全国性的学术研讨、职业教育专题调研、组织国内外培训与交流、设立职教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设立职业教育科学奖、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成立管理工作委员会、组织学会与行业学会的合作、组织分支机构调整和换届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在很短的时间里,使学会工作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局面,在业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在他的促动下,中国职教学会组建了代表性非常广泛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刘来泉兼任主任,并举办了多次教学研究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以来,师资、管理、学生、科研、德育、农村与农业以及轻工科、医药、商科、轨道交通等10余个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
他强调,学会活动要“低频率,高效益;一次活动,多重功能;不图形式,讲究实效”,他要求学会秘书处一定要成为全国职教工作者的精神家园。他以身作则,热情接待每一个来访的团体和个人,尽力提供援手和帮助,使许多人深受鼓舞和感动。
集中国职教学会的法人、常务副会长和秘书长于一身的他,在2012年学会工作会议上深情地表示:“每个人担任学会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为之服务的中国职教学会是长期存在的,应该为学会的明天做好我们今天应该做好的每一件事情。”
6 杨金土
作为教育部曾主管职业教育的官员,在从司长岗位退下来后,杨金土马上完成了从官员到教员的角色回归。十几年来,一直坚持以民间研究者的身份,从事职教科研和学术普及工作,受到业内的普遍认同和尊敬。
他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科研热潮。尽管从体制内部里来,但杨金土更看重学术研究的民间力量和非官方推动,他认为,这才是职业教育学术建设的真正希望所在。他反复呼吁在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应该学派林立,学说纷争,应该鼓励、培养和聚集一大批热心职教研究与实践的志愿兵。基于深厚的学术修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与人生经历,在对整体科研工作的引导上,他具有很强的方向感和较为开阔的视野。他和几位同志所倡导的诸如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职业教育与就业等研究方向和课题都体现出很强的理论构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受到热烈响应。
他促进了职业教育学术建设的开放、民主之路。平和宽厚,治学严谨,秉持公正——这些特点让杨金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热心职教科研事业的同志。他尤其主张学术建设一定要走开放、民主之路。在兼任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和学术委员主任期间,他还在学术活动的规范和创新上作了很多尝试,在业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他笔耕不辍,发表了100多篇论文。2011年,由其主编的《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正式出版,这本著作以权威而翔实的资料性在业内获得认可。
7 苏志刚
由一所中专学校和一所职工大学整合而成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苏志刚带领同志们用坚忍不拔的执著,努力践行着自己对职业教育的独到理解和判断,也为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和道路的选择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样板。
他引领学校在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高职教育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得到了专家们很高的评价,被认为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性,学校也因此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
他用现代机制驾驭人性,用双赢文化凝聚人心。他把臃肿的行政机构整合为三办两院,富余人员全部分流;原有中层干部一律免职,重新竞聘新职务,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他关注每一个教职员工的成长,塑造每一个学生,使学校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
8 邬宪伟
邬宪伟是职业教育坚定的守望者,从业近30年,一直站在教学的最前沿,无论是做教师,还是校长,他始终都以“事业不创新,工作就没有意义;人生不超越,生命就没有意义”为信条,苦苦探寻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突破创新的乐趣。
他遵循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推行各种改革。他坚持制度创新,首推职业教育的学分制,提出学分制的根本就是“变教育的选择为选择的教育”,提供多元的成才之路。他提出以大职教观理念为指导,在发展中职学历教育的同时,努力拓展职业技术培训领域,逐步确立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翼齐飞的学校持续发展办学格局。他坚持课程改革,提出现代教育要跳出学校(围墙)教育、跳出“传统正规”教育、跳出单一课堂教育的习惯思维和行为模式,努力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学校企业相结合、学历与培训相结合。
他让教师找到做事业的感觉。每年几十个大小课题的运作为更多教师提供了发表科研成果的机会,同时也使教师走上了成长的“快车道”。学校还通过项目开发委托,确定领衔开发等措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通过设立教学质量奖,评选学术标兵、授课标兵、育人标兵、服务标兵,以及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等措施有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人人有能力”的要求下,他1989年开始担任副校长、2003年出任校长的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改革不断走向成功,确立了在上海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骨干地位,入列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
9 徐英杰
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徐英杰对职业教育有一种特殊的热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注解了职业学校普通教师的平凡与伟大。
他执著而辛勤地耕耘在职业教育的讲台上。每当他走上讲台,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那么有价值。正因为如此,虽然不断有网络公司高薪聘请,都被他拒绝了,他说,学生的需要和成就,是他最大的追求和欣慰。
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找回成就感。他将全身心都扑在教学上,为了辅导学生,他时常顾不上吃饭,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朝夕相处中,学生们把他当成“知心哥哥”,不论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惑,都“愿意和徐老师聊聊”。在他眼里,没有“差生”的概念。他认为,学生不能简单地以好坏区分,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就一定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找回成就感。他创造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形成了自己专业课的独特风格。2010年,他从96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唯一一位来自职业教育战线的代表。
10 王洪军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高级技工、首席钣金技师王洪军是知识型工人的代表,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刻苦钻研的精神,勤奋学习,苦练技能,从一名普通的钣金整修工成长为全国轿车钣金修复领域的顶尖专家,他的成长过程对技能劳动者具有激励作用和指导意义。
他坚持立足岗位,不断创新。他在工作中总结和归纳了一整套轿车整修的方法和技能,发明研制出整修工具共计47种、2000多件,31种工具获国家专利,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创建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掌握了先进的制作汽车博览会轿车展车的方法,两周就出色完成了国外专家通常需要2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为企业攻克了700多项技术难关,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
他带徒传技,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多年来,王洪军将技能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徒弟们,他培养的大批返修技术人才,现在已成为多条生产线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