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之贡献

2012-04-29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24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毕业生中职

10年中,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公平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

助力实现GDP追赶。2011年,中国GDP达到47.2万亿元,10年间增长1.5倍。在世界各国的经济赛跑中,中国超过了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从第六名跃升到第二名。在以人力资本为先导的经济追赶中职业教育作用突出。这得益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实施。10年中,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平均每年有700多万的毕业生在获得相应学历文凭及中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后走向社会,成为产业大军的主体力量。研究表明1 ,在2002至2007年间,职业教育对中国主要行业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13%~6.02%,高于统计其他教育类型的贡献率。

2

创造“人力资本红利”。如何利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上升和学龄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形成的“人口红利”期所带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机遇,为未来创造一份更为宝贵的“人力资本红利”,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考验。2000年全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年,2010年增至9.72年。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2。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地改善了劳动力结构,培养了一支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大军。2005年,全国高技能人才数量1984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1.8%;2010年底,全国高技能人才增至2856万人,5年增长约44%。20位国家高技能人才楷模中有10位毕业于职业院校。

3

面向“三农”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主动担当起主力军的责任,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5年间,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培养和输送毕业生300多万人,有2500多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了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国家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建设了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一大批涉农院校及农业类专业点,构建起覆盖广大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4

支撑地方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根植于区域经济,为当地现代化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对2006-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情况的统计表明,60%以上的毕业生都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区就业。从变化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后留在了家乡,2011年这一比例已近70%。对2009-2011年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情况的调查显示,有35%的毕业生在学校所在市就业,68%的毕业生在学校所在省(含本市)就业,这两项比例明显高于本科。在全国100所骨干高职院校中,有50多所学校位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县城市,是支撑这些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基地。全国2000多个县(市)平均都至少建有1所农科教结合、“三教”(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的县级职教中心,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5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和主导力量。据统计,2007-2011年的5年中,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加工制造类行业企业635.57万人,信息技术类515.91万人,财经商贸类195.48万人,医药卫生类180.69万人,交通运输类110.10万人,农林牧渔类104.97万人,文化艺术类91.09万人,土木水利类69.33万人,能源与新能源类34.28万人,资源环境类25.88万人,占这5年中职学校毕业生总量的80%。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职毕业生的60%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30%的高职毕业生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2011届高职院校66%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就业,成为推动中小微型企业产业集聚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的11年增加至2010年的13年,职业教育对此贡献突出。

6

让教育“双翼”齐飞。有人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作教育事业的“双翼”,双翼齐举,民族腾飞。针对我国教育结构长期存在的职业教育薄弱的问题,10年中,通过持续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分别从2002年的473.55万人、1190.76万人增至2011年的813.87万人、2205.3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分别从2002年的161.70万人、376.28万人增至2011年的324.86万人、958.85万人,初步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有力地改善了劳动力结构,大大加快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7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调查数据表明,近三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87.6%,平均月收入为2171.3元,两者均处于持续上升状态3 ;2006年至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1年享有劳动保险人数占比为80.86%。就业起薪高于1500元的占55.2%以上4。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新生劳动力顺利进入劳动世界,实现技能就业、体面工作、有尊严地生活的主要渠道。“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实施了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多万人。统计表明,经过转移培训后就业人员的收入高于没有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收入的39.3% 5;实施了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开展社会培训累计7.5亿人次,极大地改善了职工队伍素质。

8

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上得起、上好学。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全国共有中高等职业院校14000多所,基本做到了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等职业学校、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至少有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或职业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体系,使每个求学者都能“在家门口上学”。调查数据表明,近三年,88%的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据此推算,有80多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突破6。针对85%左右的中职学生是来自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情况,国家建立了覆盖广泛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个求学者都能“上得起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新增职业教育基础建设专项资金140多亿元,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让每个求学者都能“上好学”7。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9

促进城乡衔接、东西部携手、民族大团结。2003年,国家启动东西部合作办学。2011年,全国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建立了职业教育对口合作关系,近3000所中高职学校开展了办学合作,东西部、城乡联合招生30多万人。2010年、2011年,国家相继启动国家重点中职学校举办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工作,天津等19个东中部地区省(市)面向两地共招生6300多人,支持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团结融合。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四川18个重灾县(市)辖属27所中职学校共有4.67万名学生被妥善转移到18个对口支援的省市复学复课和实习就业。2010年,玉树地震后,青海省安排5074名中职学生转移到四川、辽宁、天津、山东、宁夏等地完成学业。

10

推进文化建设与传承。2004年以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开展了8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累计有166682名学生参与活动,涌现出113130名优秀学生、61669名优秀教师。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以及各地方举办的重大活动中职业学校师生志愿者是最为突出、最为庞大的群体,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称赞。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开设各类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特色专业50多种,培育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基地,在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毕业生中职
9岁的高中毕业生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数据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