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隐性体育课程的开发
2012-04-29章玮
章玮
摘要: 高校要大力开发隐性体育课程,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优良的体育传统,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显性体育课程以外的教育经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校隐性体育课程本质特征开发
体育课程改革是现代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课程研究认为,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构成的,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实现新《纲要》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仅仅依靠显性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大力开发隐性体育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隐性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隐性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是非学术性的,它不直接指向体育学科内容,也不直接决定学生体育学习的成败,它更多地属于非实体性的体育精神文化,但其外延不能超过体育课程的范围。隐性体育课程的载体包括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竞赛交往活动、课余体育兴趣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它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教育范围相对较宽;它以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帮助学生获得非公开性体育教育经验,其影响是潜在的;隐性体育课程没有显性体育课程那样的教学计划与授课时序,它的计划是一种远期教育“规划”,是一种总体设想和处于意图性、预期性状态的“计划”。
2.隐性体育课程的开发
2.1开发物化隐性体育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物化体育是指校园内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物态,体育艺术物态是指体育名言牌、雕塑、运动模型、体育宣传展览等,这些体育物化体,就其本身而言,没有任何生命和情感意义,但是通过教育者对其精心的设计和创造,就可使体育物化环境“活”起来,从而使校园内充满强烈的体育文化氛围和蓬勃的青春活力。高校应营造这样的体育文化环境,使每位大学生都能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2.2开发行为隐性体育课程
2.2.1树立良好的体育形象
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及投入程度,也取决于学校体育教师的人格、品行及教学风格等,因此,开发隐性体育课程的另一个切入点,应在行为体育隐性课程上下工夫。譬如,学校领导者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与其个人的体育观念、体育品质和体育兴趣等有关,另一方面也跟体育教师为学校体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和成效业绩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体育部门的领导和教师在致力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取得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对树立体育教师的良好形象和提升体育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2.2丰富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隐性体育课程的教育活动,通常是在课外活动时出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无师教学”活动,是“无课堂”、“跨时空”的教育活动。隐性体育课程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不指导参与或较少指导参与的情况下,自主参与、自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主体活动。为此,学校的体育部门应努力贯彻实施新《纲要》的精神,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如:在搞好大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竞赛等活动的同时,还要主动配合校学生会、团委或学生社团等,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开展自主性的体育学术沙龙、体育兴趣活动、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最大限度地丰富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这种体育文化活动的长期积淀,对大学生的影响是迅速有效而极为深刻的。
2.3开发制度性体育隐性课程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建立常规的体育教学制度、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管理制度和运动竞赛管理、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社团管理等制度。另一方面学校和体育部门还应对以上制度延伸性的体育文化标志加以开发和利用,诸如学校体育的宗旨、主题,学校运动会的会徽、会歌、会旗等,它可直接反映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是隐性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这些制度性体育隐性课程,可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4开发精神性体育隐性课程
由于校园体育精神的载体比较繁杂多样,诸如包括学校体育的传统、体育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等,它反映了深层次的体育思想理念,是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因此,开发精神性体育隐性课程,需要校园主体共同实践并反复选择和凝练。通过实践、选择和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校园体育精神,将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体育观念,影响着体育教育的进展,它具有极其强大的渗透力,并潜在性地弥漫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和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从而可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具有向往感和亲切感,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隐性体育课程不像显性体育课程那样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与规定的授课时序,因而它必须依靠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载体,对学生进行隐性、潜在的影响。为配合显性体育课程教育,完成新《纲要》体育课程的总目标,我们必须大力开发物化的、行为性的、制度性的和精神性的隐性体育课程,努力营造校园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形成优良的体育传统,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制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显性体育课程以外的体育精神体验,不断提高体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自力.试论隐性体育课程的本质、结构和特征.中国学校体育,2002,1:62-63.
[2]杜国如.试论体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体育科研,2002,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