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2-04-29陈静张潇潇
陈静 张潇潇
摘要: 以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为切入口观照高校文化建设,根据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内容和途径两个层面探究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的有效策略,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 对策
大学生文化心灵的成功塑造旨在构建大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体系,使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良好定位,在人格建设、人际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成为高素质、强能力、强人格的人才,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人。
本文提出的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包括精神价值层面和行为规范层面:其一是大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如大学生对主导性社会文化模式的认同和选择,价值观、态度,对科学、艺术、哲学等文化成果的自觉吸收,其二是行为规范层面,对社会恶俗的自动免疫和自觉抵制行动,对社会伦理道德情感、家国责任的自觉践行等。
一、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和文化素质教育息息相关。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脆弱现象普遍,学生人文知识汲取不够丰富,文化视野仅限于专业领域,单一狭窄逼仄,在纷繁复杂社会容易陷入价值观混乱、理想缺失迷茫的境地;审美情趣模糊,是非判断不明晰,容易误入歧途;情感世界单薄,抵抗诱惑能力弱,道德壁垒薄弱等。学生没有足够丰厚的心灵空间接纳包容社会万象,没有足够文化学养自我消解学业压力、情感及心灵困境,没有足够的文化教养底气提高发展自我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后劲不足。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需求功利化的影响。在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需求的技术化实用化,是一根引导大学人才培养的指挥棒。理工科大学教育技术化、功利化、实用化特征明显,越来越重视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产品”,而不是卓越人才。“君子不器”的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渐弱。
其次,浮躁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日益复杂,风气难免浮躁。信息网络化爆炸化,中西方文化交织蜂拥,现代人生存竞争激烈残酷,社会文化生态恶化,民众价值取向多元,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人生奋斗目标世俗性确定,使大学生疲于专业技能、生存技能的获得,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汲取和文化心灵的成长。
再次,理工科大学学科设置因素。我国大学专业划分细,学院设置单科性多,学科环境单一,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人文社科方面课程偏少,尽管在通识教育盛行之际,有些院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必修和选修课程,但是实践中收效甚微,导致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学生仅限专业知识,知识面狭窄,形成单一的技术性人格,强于事实判断,疏于价值判断,人文素养不高,文化心理薄弱。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质是如何让人才培养超越知识型、技能型层面,转向创造型、发明型,进而充分发挥创造型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让社会受惠于创造型人才的创造成果。而创造和发明的动力不仅源自知识和技能,更要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为基础。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势在必行。
二、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的主要教育内容
文化心灵塑造与文化滋养、文化素质息息相关。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工程应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优秀文化等为教育内容,使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获得知行合一的认同,领会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永恒魅力,充分吸收其精华,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气质,提高文化涵养,塑造文化心灵。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学生主流文化心理基础。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理论、理想、精神、道德等多层面内容,是具备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时代特点的主流文化体系,能指引发展方向,凝聚精神力量,树立价值坐标,规划道德规范,是当下复杂文化格局的中心力量,统领、包容多元文化态势,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提供巨大精神力量。
大学生正处在心智快速成长并日趋成熟的时期,对多元文化尤其是复杂大众文化缺乏成熟的理性判断,很容易在其影响下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精神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在行为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在品格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夯实学生主流文化心理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一种‘外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内化的过程。”[1](P23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对其基本内容、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精神实质有清晰的基本认知,还要在理解和认知过程中获得情感认同,在生活实践中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做到“外炼”和“内化”相结合,获得坚实的主流文化修养,获得与社会良莠不齐文化现场相抗衡的能力,构建具有巨大能量的文化心理气场。
2.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和宝贵财富,影响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方式。
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搭建理工科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架构。荣格说,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坚实基础。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的仁爱道德规范,注重知识分子“君子”般德才兼备的人格架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2](P41);强调对现世责任的担当意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P92)。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在出世和入世间游走自如,修己安仁、杀身成仁、为国尽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闪光的人格魅力,尤其值得青年学生学习。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让大学生充分汲取这些民族文化智慧,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使大学生完善健全的人格架构。
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教会学生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人,生命价值统一于天地生生不息价值之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而“和”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真谛。“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4](P8)要利用和谐、中庸的传统文化价值追求,帮助学生树立利他主义观念,使得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社交关系,为其身心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血液流淌在大学生身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灵滋养,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文化底气,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文化自觉。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拓展大学生的文化心灵空间,激发足够的力量,应对生活的挑战。
3.重视西方优秀文化教育,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渗透到现代生活中,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一种重要的态势,使当今中国文化的总体态势呈现出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局面。张岱年先生曾在多年前特别提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西方在文化上的先进贡献。”[5](P491)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发扬,充分利用西方文化精髓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外,也是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的重要内容。
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广阔多姿,在法律、科学、宗教等方面特点鲜明。要指导大学生针对西方文化优秀内容展开学习,了解西方社会生活中契约观念、法制观念,体会科学与民主、自由与平等思想的魅力,领悟人本主义思想对对个人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和倡导,挖掘西方文化的人道主义传统,理解倡导博爱与宽恕的基督精神,感悟西方文化对自由的崇拜、勇于冒险的骑士精神和自由竞争意识等。
西方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座丰富的文化资源库。要让大学生提高慧眼识珍珠的能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优秀成分,则其善者而学之,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气质。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要让大学生形成广阔的文化视野,学会求同存异,体悟理解、包容和尊重,丰富文化心灵内质。
三、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的主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西方文化作为大学生文化心灵构建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合理构建有积极的作用。理工科高校要结合教育体质机制和校园建设等硬性条件,积极打造载体和平台,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塑造广博的文化心灵空间。
1.适当改革课程设置,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要从课程设置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首要的是创新“两课”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探究试、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由知识认知上升到情感认同,并转化为实践能力,达到知行统一。
结合理工科专业教育,加大人文社科教育的分量。要充分挖掘师资资源,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设置要涵盖中西方优秀文化艺术范围,内容尽量丰富,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比如针对学生容易对文学产生兴趣的特点,开设中西方文学方面的选修课,“《论语》选修”、“《世说新语》选读”、“《史记》选修”、“中国现代小说史”、“西方文学名著鉴赏”等,也可开设中西方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方式,打开知识的大门,引导学生进入博大精深的中西方文化世界里,激发学生发现、探索的兴趣,为学生文化心灵塑造提供足够的文化精神滋养。
2.以社团、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除一般的大学生艺术节、科技节、校风建设月等常规活动外,可有针对地组织为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成立戏剧社开办戏剧节,举行读书节活动,研读中外经典名著;组织古典诗词经典吟诵活动,邀请知名人文学者举办讲座等,让理工科大学生近距离接触中西方优秀文化,在欣赏、思考、体会中陶冶情操,并与之产生情感、心灵的互动与交融,获得文化心灵的升华。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造文化教育网络平台。
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更加便捷迅速。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学科专业的优势,对网络的运用能力相对较高。理工科高校要根据学生特点,打造网络文化教育平台。比如,在校园网内打造人文社科教育网络平台,涵盖中西方文化、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网络教学视频,校内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开辟人文素质教育论坛,等等,让有兴趣的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探索。另外,高校教师要根据形势的变化,积极开拓网络教育平台,比如开通博客、微博,加入学生喜欢的网站如人人网等,在网络上和学生展开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心灵的塑造。
理工科高校要以培养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为一身的“文化人”为目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速成才为本,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积极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夯实大学生文化心灵理想基础,形成大学生文化行为规范,使大学生能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汲取各种文化领域的营养,获得丰富的教养资源,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大学文化建设更具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33.
[2]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41.
[3]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92.
[4]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5]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关于中国文化选择的再检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