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与高中地理教学
2012-04-29戴志明
戴志明
摘要: 当前我国地理基础教育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大变革,其显著特点就是从应试教育的学科性评估转变为地理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说明》指出:“普通高中,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毕业生。”
地理学科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应用较强的学科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先后六次颁布了六套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02实验)》的教育理念便是以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为基础,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负载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帶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以及终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勇气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地理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已迫在眉睫,针对我国教育现状,怎样开展活动?以什么形式、内容开展呢?我结合教学和组织活动的经验,认为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立足家乡,利用区域优势,开展“活动”。
把学生较为熟知的地理环境——家乡,引入“活动”中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促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按照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获得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应用相统一,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作为最基本的原则,根据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弹性化和兴趣至上的人文化的开展“活动”原则,把“活动”可分为三类:地理观察类:包括野外观测考察活动、气象观测、天文观测等;环保活动类;特殊或典型事例类;
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开展“活动”。起初阶段进行一些较简单开展且以自然基础的积累为主的“活动”,如野外观察层次较浅显的、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在高一上学期,针对信丰的土壤、地貌类型进行野外观察,利用本区的自然形成土壤剖面和开挖土壤剖面观测坑,并要求学生对土壤的层面、颜色、质地(颗粒大小)、结构、湿度、性质(pH值)等的观测和分析把结果分组并做好记录,制作两个土壤剖面标本。还进行了针对信丰县地貌的观察;针对本区处干深厚的红壤发育的地貌的观察和学习。让学生在野外通过亲自体会,运用触、视觉进行感观学习,在进行自由发言探讨以后,介绍不同地貌各个山体的特点,把岩石的形状、颜色、层面和地貌景观归纳,再做进一步的讲述和演示,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的同时掌握系统的知识。
有了这些“活动”基础以后,组织开展了“保护母亲河——桃江河环保纪行”活动。实践活动要注重自主能力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参与课题选择、制订计划、时间安排上进行协商,考察、观测、访问、参观、总结、宣传采取集体活动,而对收集资料、采样、化验、采取自主选择活动组,分散行动,各自完成任务。在活动中所遇到的难题一律要先让学生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再由指导教师或大家商榷研究解决,并且活动结束后开一个实践研讨会。每一位参与者都把自己活动中的体验、想法、日记、课题报告向大家汇报、交流,以相互促进为旨,对表现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
二、借助教学设施,开展“活动”。
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进行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进行开展“活动”:利用天文台、气象园地等。如2004年3月底4月初天文奇观“五星连珠”的观测,进行分组观测、记录、讨论,并自主式地选择组别、时间、内容,由每个小组探讨并派代表陈述本组记录结果、观点。最后组织教师或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并鼓励和奖励积极、优秀小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与人沟通的能力,尤其是对新知的渴望、人生目标和志向的激励,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借助先进科技,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活动”。
如结合教学进度〔学习完高一第一单元后〕开展工作主题为“地球与生命”,要求在一周内准备。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和使用收集的材料或数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客观现实。经过一周收集资料的过程、讨论、争论,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相当的了解,而且可以加深地球运动的理解、生命存在的必需条件和外星人出现的可能性等,深入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球,更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在活动中素质能力和修养得到提升。
开展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地理学科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活动的主题、形式一定依据学生的情况,取题精炼、要求切合实际,以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
2.每一次活动都要有详细的活动计划、细则、记录和总结分析。这样可以保证活动有效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注重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做必要的工作,观察指导要细致到位。
3.正确指导。应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或教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在引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不应简单做出对事物直接的判定结论,而是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注意把握好全局,不能让学生过于自由而形成“放羊”式的“活动”,“活动”要系统化、真实化,注重在过程中进行能力的提高;不能过于零乱,否则学生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认为地理知识太广太杂。
开展“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有利于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的基础综合能力;有利于为地理教学构建一个优良的教育平台和良性循环,为我国教育事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青少年地理考察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
[3]高中地理·教材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何卫东.地理研究性学习选题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9.
[5]王用钊.学习全日制普通高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2.
[6]臧凤平.学生自选地理作业的实践.地理教学,2003.11.
[7]亓兆民.立足家乡建设,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9.